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黑白小说网 www.hbtxt.com,最快更新凤山县采访册最新章节!

    地舆(三)

    县治大势,东北为山,西南为海,由山发源、萦洄不息者,为溪、为沟。沿海出口、舟楫可通者,为港、为澳。拦溪引水、溉田流行者为圳,潴蓄者为陂,深者为潭,次者为池,浅者为窟。傍海围筑、水半咸半淡、畜鱼于中、岁收其利者为堰。有船筏济人者为渡。横跨两岸、利人来往者为桥。此全邑诸川及水利、津渡、桥梁之大概也。谨胪列于后,而以八景附焉。

    诸溪(川类一)

    沟渠(川类二)

    港澳(川类三)

    圳道(水利一)

    陂泽(水利二)

    深潭(水利三)

    池塘(水利四)

    水窟(水利五)

    鱼堰

    官渡

    义渡

    民渡

    桥梁

    八景

    诸溪(川类一)

    旗尾溪(民渡),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源受寨仔脚山泉,西南行,五里许,下注淡水溪。

    尖山溪(上游名触口溪,分旁支入旧寮圳,下游名龟仔豆溪,分旁支入狮仔头圳),在港西里,县东北五十五里,源出尖山,合触口山泉,西南行十二里,分注弥浓、揭阳、三张廍、二重溪等流。

    弥浓溪,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源由尖山溪分支,北行旁入两圳(龙渡、弥浓),下注淡水溪,长十二里。

    揭阳溪,在港西里,县东北五十二里,源由尖山溪分支,西北行,过十八分(去声),下注淡水溪,长十二里。

    三张廍溪(民渡),在港西里,县东北四十三里,源由尖山溪分支,西行过弥勒肚,下注淡水溪,长十五里。

    二重溪(民渡),在港西里,县东北四十一里,源由尖山溪分支,西南行,兼汇两圳(旧寮、狮仔头),旁入顶下陂(亦二圳名),本支下注淡水溪,长二十里。

    南势溪,在港西里,县东北四十八里,源受大泽机(即北坪山、猪毛山泉),西行十四里,下注巴六溪。

    隘寮溪,在港西里,县东北四十七里,源由珑空口(即南坪北支南太武山泉)分支,西北行,分注三圳(漏陂、杜君英、大道关)、三溪(巴六、番仔寮、甘棠庄)、两沟(漏陂、杜君英),长十四里。

    巴六溪(官渡),在港西里,县东北三十里,源受南势、隘寮二溪,西行,旁入五圳(南圳、耆老、隆恩、中冷、九块厝)、两沟(嘉棠庄、火烧),本支过下冷水,下注淡水溪,长二十二里。

    番仔寮溪(民渡),在港西里,县东北二十八里,源由隘寮溪分支西行,旁入玲珞陂及海丰、崇兰二圳,本支下注淡水溪,长二十八里。

    甘棠庄溪(俗名加冬庄溪),在港西里,县东北二十七里,源由隘寮溪分支,西南行十五里,下授海丰溪。

    海丰溪,在港西里,县东北二十五里,源受甘棠庄溪、大道关圳,西行十七里,过溪洲仔,下注淡水溪。

    四十分(去声)溪,在港西里,县东北三十里,源由珑空口分支,西南行,兼纳二沟(漏陂、杜君英),分注两溪(阿候、西势),长十二里。

    阿候溪(有桥),在港西里,县东二十里,源由四十分溪分支西行,兼纳火烧沟、海丰圳,过下蚶,下注淡水溪,长二十里。

    西势溪(民渡),在港西里,县东二十五里,源由四十分溪分支西南行,旁注两圳(新陂、滥庄)、一陂(桥头),本支受玲珞陂,过双溪口(民渡)、外水哮(官渡),至力力社,汇东溪合流,长十四里。

    番仔埔溪,在港西里,县东三十五里,源由嘉早山泉分支西南行,兼纳漏陂、杜君英二圳,下注东溪,长二十三里。

    东溪,在港东、西二里交界(东南岸属港东,西北岸属港西),县东二十四里,源由嘉早山泉(即南坪南支,由南太武山下注者),分支西南行,旁注三圳(三沟水、四沟水、五沟水圳)、一陂(甘棠门陂)。本支递纳四溪(番仔埔、头沟水、西势、九甲)、四陂(桥头、犁郎崎、沙仑、加钓陂)、两沟(沟仔墘、头前厝)、两圳(梓潼、北势廍圳)、一潭(顿物),以迄东港,乃归于海。沿溪设官渡二(北势尾、后廍仔)、民渡五(力力、客厝、排仔路、头港、东海坪),长五十里(按此溪亦纳港西里头前厝、客厝二圳水尾,应补入)。

    头沟水溪,在港东里,县东三十五里,源由浮圳鹿山泉分支西行二十里,旁注王爷陂、北势廍圳,本支下注东溪。

    九甲溪(民渡),在港东里,县东三十里,源由浮圳鹿山泉分支西南行,注四陂(沙仑陂、内陂、石陂仔、什华)而纳一陂(七块厝陂),至海坪渡,汇东溪合流,长二十八里。

    后藔溪(民渡),在港东里,县东三十二里,源由浮圳鹿山泉分支南行,上游旁注三陂(三仙庄、下廍、■〈石函〉仔口)、两堰(西港、仑仔顶堰),下游递受两陂(什华、甘棠门陂)、一沟(三巷),至灰窑仔,分注南平、东港二流入海,长二十九里。

    摆律溪,在港东里,县东南五十二里,源受摆律山泉西南行,过大武丁上下陂,分注两溪(姜园溪、顶苦溪)、一陂(摆律),长十里。

    姜园溪(民渡),在港东里,县东南四十二里,源由摆律溪分支,兼受三仙庄陂,西行十七里,汇新打港(民渡)入海。

    顶苦溪(民渡),在港东里,县东南五十一里,源由摆律溪分支,南行十二里,至顶寮庄南入海。

    下苦溪(民渡),在港东里,县东南五十九里,源受三陂(摆律陂、头陂仔、石头下陂),东南行,汇内湖尖山水,至枋寮街西北里许入海,长十里(以上二溪流最险恶,行人苦之,故曰苦溪)。

    率芒溪,在港东里(南属恒春县界),县东南六十二里,源受内湖尖山、率芒山二泉,西行旁入漏圳、新田(圳名),至下游仍受二圳合流,由北势寮庄南入海,长十二里。

    后廍溪,在小竹里,县东北二十里,源受大树脚、乌瓦窑二沟,东行二里许,入淡水溪。

    淡水溪(亦名西溪),在港东西、观音、小竹四里交界(上游东属港西上里,西属安邑,中游东属港西中里,西属观音内里;下游东属港西下里,西属小竹上里;水尾东属港东中里,西属港西下里),县东十里,源受南雅仙山泉,南行递纳十溪(旗尾、弥浓、揭阳、三张廍、二重、巴六、番仔寮、海丰、阿候、后廍)、九沟(岭口、统领坑、知母令坑、升仙坑、小园榜、大坑、嘉棠庄、竹仔寮、冷水坑)、八圳(岭口西圳、新庄、南圳、耆老、隆恩、中冷、九块厝、崇兰圳)旁注一圳(岭口东圳)、一塘(九曲塘,即曹公圳头)、两溪(中溪、五房洲溪),迄东港入海,长七十里。县治诸溪,当以此为最(按县治纬溪凡四十六条,而经溪只此一条。全邑疆域,俨被此水中分为二。东岸港东西两堡,与西岸十二堡地适相等,两岸相距三里许。夏秋水涨,或宽至四、五倍不等。沿溪田园庐舍,常被淹坏,他如尖山、南势、隘寮、巴六、四十分、西势、东溪、九甲、后寮、摆律、姜园、顶苦溪、下苦溪,皆能冲坏田庐,民恒患之)。每逢秋夜月明,则如万道金蛇,中流荡漾,故昔人列为八景之一(八景中有淡溪秋月,即此。或云:当秋之夕,泛舟夜游,则溪中浮一金线,自此而南,长亘是溪,而他溪独否,此景尤奇)。沿溪设官渡四(岭口、冷水、砖仔窑、仑仔顶)、民渡六(番薯寮、大树脚、道爷庄、鸟鼠洲、港冈、东港),行人便之(按此溪亦纳港西里搭楼窟水尾,应补入)。

    中厝溪(官渡),在小竹里,县东南十八里,源由淡水溪下游分支西南行,兼纳新庄仔、陈爷滥二沟,过顶林仔边溪(官渡),汇下廍窟,由中港入海,长十四里。

    五房洲溪(官渡),在港西里,县东南一十五里,源由淡水溪尾闾分支,东南行五里许,过咸埔仔溪(官渡),又东行里许,汇东港合流入海,长六里许。

    冈山溪(亦名二层行溪,义渡),在嘉祥里,县北六十七里,源出安邑玉枕山,从大冈山北西行,兼纳二沟(东皋猎、牛椆埔),过长治、文贤,旁注■〈石函〉口圳。本支汇草仔寮港入海,长一百里,北属安平县界。

    涂库溪,在嘉祥里,县北五十里,源受大冈山泉,西南行,旁注两圳(田厝、涂库)。本支汇洪爷陂尾,下注鲫鱼潭,长十五里。

    九空桥溪,在维新、仁寿二里交界(北维新、南仁寿),县北四十六里,源受鲫鱼潭,兼纳五陂(杂陂仔、三爷陂、北领旗上下陂、脚桶陂)、一窟(湾仔内),南行四里许,汇阿公店溪合流。

    竹脚崎溪,在嘉祥里,县东北四十四里,源受牛磨湾山泉,西北行四里许,汇大潭水尾合流,又西南行六里许,下注浊水溪,长十里。

    浊水溪,在嘉祥里,县东北四十二里,源受观音里大滚水、金山二泉,西行兼纳竹脚崎溪,旁入百甲陂(北行)。本支下注大寮溪,长十五里。

    援剿中溪,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五里,源受金山泉,西北行十里许,下注加拔陂。

    琼仔林溪,在观音、仁寿二里交界(东属观音,西属仁寿),县东北四十里,源受援剿右陂、加拔陂二流,西行三里许,入大寮溪。

    大寮溪,在仁寿里,县北三十里,源受浊水溪、琼仔林溪二流,西北行二里许,下授阿公店溪。

    阿公店溪,在维新、仁寿二里交界(北维新、南仁寿),县北四十里,源受大寮溪,西北行三里,汇九空桥溪,过还辕港,旁入七堰(五分、港仔墘,大汫、月眉、新围、下新围、中新围顶)。本支至弥陀港入海,长十里。

    滚水坑溪,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一里,源受小滚水山泉,南行里许,汇深水溪合流。

    深水溪,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里,源受深水山泉,西南行七里许,下授面前埔陂。

    水哮溪,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八里,源受吊狗岭、牛迹坑二泉,西南行六里许,下授中圳。

    中冲崎溪,在观音里,县北三十里,源受两陂(角宿、面前埔)、一圳(中圳),西北行三里许,旁注仕隆圳。本支直授倒松仔溪。

    倒松仔溪,在仁寿里,县北三十二里,源受中冲崎溪,西南行三里许,下授五里林溪。

    五里林溪,在仁寿里,县西北三十里,源受倒松仔溪,西南行六里许,旁注大潭堰。本支再行四里许,随万丹仔港,合流入海,长十里。

    楠梓坑溪,在观音里楠梓坑街大桥下,县北二十里,源受三沟(帮陷、大陂、林仔边),西南行二里许,下授后劲溪。

    后劲溪(有桥),在仁寿,半屏二里交界(北仁寿,南半屏),县西北十九里,源受楠梓坑溪,西南行递纳一陂(竹仔门)、两圳(中圳、月眉),旁注三圳(大戆、向望仔、海坪)。本支过右冲溪,湾中港,汇万丹仔港,合流入海,长十二里。

    东门溪,在大竹里县城同仪门外(即东便门,亦小东门)东福桥下,源受武洛塘,东南行二里许,兼纳德乃嘉池,过路窟,汇内濠上下流,南行五里许,下注规仔寿陂,长七里。

    右全邑诸溪,凡四十七条,皆按次第逐节联贯,便于绘图。凡叙南北处,必先北后南,叙东西处,必先东后西,此定例也(前之叙山亦然)。其余如叙沟、叙港、叙澳、叙圳、陂、潭、池、窟、堰、津渡、桥梁,莫不皆然。以全县地势东北高而西南低也。间有变例者,必系上游在南,下游在北;不然,必上游在西、下游在东。因势利导,不得不尔,非敢自为矛盾也。

    沟渠(川类二)

    漏陂沟,在港西里,县东北三十七里,源由隘寮溪上游分支,西南行八里许,下注四十分(去声)溪。

    杜君英沟,在港西里,县东北三十二里,源由隘寮溪下游分支,西南行七里许,下注四十分(去声)溪。

    嘉棠庄沟,在港西里,县东北二十五里,源由巴六溪上游分支,西南行十里许,下注淡水溪。

    火烧沟,在港西里,县东北二十三里,源由巴六溪下游分支,西南行四里许,下注阿候溪。

    沟仔墘沟(有桥),在港西里,县东二十五里,源受头仑圳,西南行三里许,下注东溪。

    客厝沟(有桥),在港西里(上蚶庄西),县东十七里,源受雨水,东南行三里许,入冷水坑沟。

    头前厝沟,在港西里(万丹东门桥下),县东二十里,源受滥庄圳,东南行二里许,入东溪。

    三巷沟,在港东里七块厝庄西,县东三十二里,源受溪洲洋田水,西行二里许,下注后寮溪。

    冷水坑沟(有桥),在港西里(两鱼山麓),县东二十里,源受万丹陂,兼纳客厝沟,西南行四里许,下注淡水溪。

    岭口沟(亦名公馆仔沟),在观音里(北属安邑番薯寮辖),县东北三十四里,源受兰坡岭、深水山二泉,东行六里许,入淡水溪。

    统领坑沟,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三里,源受统领坑、吊狗岭二泉,东行六里许,入淡水溪。

    知母令坑沟,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一里,源受吊狗岭、知母令坑泉,东行五里许,入淡水溪。

    升仙坑沟,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里,源受升仙坑山泉,东行四里许,入淡水溪。

    小围榜沟,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九里,源受小围榜山泉,东行六里许,入淡水溪。

    大坑沟,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七里,源受石壁寮、郎君寮、匏仔湖三水合流,东行八里许,入淡水溪。

    大树脚沟,在观音、小竹二里交界(北观音、南小竹),县东北二十里,源受兴化寮、土地公崎山二泉,东行七里许,入后廍溪。

    乌瓦窑沟,在小竹里,县东北十九里,源受南势坑山泉,东行五里许,入后廍溪。

    竹仔寮沟,在小竹里,县东北十七里;源受小坪顶山泉,东行六里许,入淡水溪。

    湖底沟,在小竹里,县东北十一里,源受井仔湖山泉,东南行六里许,至九曲塘,入曹公新圳。

    下考潭北沟,在小竹里,县东南八里,源受山仔顶雨水,东南行三里许,汇下考潭水尾合流。

    下考潭中沟,在小竹里,县东南九里,源受凤弹山雨水,东行三里许,入下考潭(潭名)。

    下考潭南沟,在小竹里,县东南十里,源受大坪顶山雨水,东北行三里许,汇下考沟水尾合流。

    芎蕉脚沟(有桥),在小竹里,县东南八里,源受山仔顶圳,南行三里许,下授大崎脚沟。

    大崎脚沟,在小竹里,县东南十里,源受芎蕉脚沟,南行汇下考潭(潭名)水尾合流,下授琅冈沟,长里许。

    琅冈沟,在小竹里,县东南十一里,源受大崎脚沟,东南行里许,授新庄仔沟。

    新庄仔沟,在小竹里,县东南十二里,源受琅冈沟,东南行里许,入中厝溪。

    林内沟,在小竹里,县东南十八里,源受朝天岭(即凤山凤臀也)雨水,东行里许,入金京潭。

    陈爷滥沟(上有溪洲仔桥),在小竹里溪洲仔庄西,县东南二十里,源由金京潭分支,东南行二里许,入中厝溪。

    苦苓脚沟(上有二桥),在小竹里,县东南十九里,源受清水岩池,东南行二里许,入苦苓脚窟。

    港仔埔沟,在小竹里港仔埔桥下,县东南二十里,源受苦苓脚窟,南行里许,由本庄尾入海。

    东皋猎沟,在嘉祥里,县东北四十八里,源受山窝寿陂,西北行十四里,下注冈山溪。

    大邱园沟,在嘉祥里,县东北四十九里,源受大乌山泉,西行三里许,下授牛椆埔沟。

    牛椆埔沟,在嘉祥里,县东北四十五里,源受大邱园沟、田寮陂、牛磨湾山泉,西北行八里许,下注冈山溪。

    顶寮仔沟,在长治里,县西北五十八里,源受竹沪庄雨水,西南行里许,过毛蟹穴仔田,下注三寮港,长里许。

    顶覆鼎金沟,在维新里,县北五十七里,源受顶覆鼎金陂,西北行三里许,下注大湖陂。

    三镇沟,在维新里,县北五十二里,源受本庄雨水,西行里许,下注启隆陂。

    二滥沟,在维新里,县北五十里,源受二滥陂,南行过二滥下陂,直注鲫鱼潭,长三里许。

    三块厝沟,在维新里,县西北四十七里,源受新陂仔,西北行二里许,下注顶港仔堰。

    弥陀沟(亦名北沟),在仁寿里,县西北四十里,源受弥陀陂,西北行递纳九堰(漯底、沙仔、下面、草尖下、大咸、海底、旧围、旧永安、新永安),汇弥陀港入海,长六里许。

    帮陷沟,在观音里,县北二十一里,源受闩口埔陂、新陂二流,西行四里许,下注楠梓坑溪。

    大陂沟,在观音里,县北二十里,源受客仔陂、跷龟石陂、大陂三流,西行四里许,下注楠梓坑溪。

    三公寮沟,在观音里,县东北十九里,源受雨水,西行里许,下注总督陂。

    林仔边沟,在观音里,县北十九里,源受大滥陂、高平陂、总督陂三流,西北行四里许,下注楠梓坑溪。

    狮形沟,在观音里,县东北十六里,源受狮形山泉,西行十二里,注下草潭。

    四安桥沟,在观音里,县北十五里,源由下草潭分支,西北行里许,授太平桥沟。

    太平桥沟,在观音里,县北十六里,源受四安桥沟,北行半里许,授豆酱间圳。

    新陂内沟,在赤山里,县东北九里,源受十九湾山泉,西南行五里许,下注曹公新圳。

    仙草埔沟,在赤山里,县东北八里,源受竹崎山泉,西北行七里许,下注曹公新圳。

    双头漏沟(有桥),在赤山里,县北五里源由鸟松脚圳分支,西行里许,下注公爷陂。

    外濠沟(有桥),在大竹里,县城外北门下,源由武洛塘上游分支,西行二里许,兼纳松仔陂、赤山顶圳,过四瓜瓣,分注四圳(赤山、下鲢港、中圳、竹脚圳)。

    宝珠沟,在大竹里,县西九里,源受宝珠陂,西北行二里许,下注田尾港。

    内濠沟,在大竹里,县城内北门桥下,源由武洛塘下游分支,西南行数武入沟,水皆环绕县城,内通左仓、右库二池,外注荐龙、柑宅、七老爷三圳,兼受火药库沟,汇东门溪合流,长六里许。

    顶横街沟,在县署东数武,源受顶横街雨水,北行过隘门,折而西下,注玉带沟。

    玉带沟,在县署南数武,源受左仓池,经攀龙桥下,兼汇顶横街沟,环署前照墙后,转入右库池,长半里许。

    枋桥头沟,在县署东南寅饯门下(即鱼仔市隘门),源受三角通、鱼仔市二街雨水,南行数武,下注洗马池。

    火药库沟,在中军衙右,源受雨水,西南行半里许,由火药库炮台角城墙■〈石函〉下,注内濠沟。

    十三望沟,在小竹里,县东四里,源受山仔顶圳漏泉,西北行过五宫■〈石函〉(■〈石函〉上即曹公旧圳水道)陂腹内桥下,授崎港沟,长二里许。

    崎港沟,在凤山里,县东三里,源受十三望沟,西行汇柳仔陂水尾,合流下注武洛塘,长二里许。

    大坪顶沟(中游名山猪堰沟,下游名刺葱脚沟),在凤山里,县东南十里,源受大坪顶山雨水,西行二里许,下注沙滥圳。

    中廍沟,在凤山里,县东南十一里,源受大坪顶山雨水,西行二里许,下注沙滥圳。

    帮坑沟,在凤山里,县东南二十一里,源受马鞍山(即凤山,俗呼为凤颈)雨水,南行里许,至海沙埔入海。

    中坑门沟,在凤山里,县东南二十三里,源受凤山雨水,西南行里许,至本庄脚入海。

    下石桥沟,在凤山里大林蒲庄北,县东南二十里,源受石牛椆圳,西行里许,下注红毛港堰。

    右全邑沟渠,凡六十四条。盖同发源于山而亚于溪者,曰沟。其受雨水杂流,积而成渠者,亦曰沟。以不溉田,故列入川类。

    港澳(川类三)

    草仔寮港,在文贤里(北属安邑,旧志作喜树仔港),县西北七十里,源受冈山溪,西行二里许,至安邑白沙仑入海。

    考水港,在文贤里,县西北六十七里,源受■〈石函〉口圳,兼纳十五堰(草尖、大陂、内西挖、鸳鸯潭、后潭、涂仑脚、外寮、帮陂仔、内湾、合和、新堰、挖仔、崎漏、妈祖、大港共十五口),西南行六里许,下注三寮港。

    三寮港(即顶寮、中寮、下寮内海仔),在长治里,县西北五十九里,源受考水港,兼纳顶寮仔沟、月眉池、大湖陂及头前、中寮二堰,南行七里许,下注弥陀港。

    还辕港,在维新、仁寿里交界(北维新、南仁寿),县西北四十三里,源受阿公店溪,西行兼纳翻花陂,入弥陀港,长五里许。

    弥陀港(即竹仔港,民渡),在维新、仁寿二里交界(北维新、南仁寿),县西北四十八里,源受二寮、还辕二港,兼纳一溪(阿公店溪)、一沟(弥陀)、一潭(顶草潭)、两陂(浪庄陂、祖师庙)、六堰(顶港仔、乌树林、崁下、翰林、兴成、合吉),合流入海。

    湾中港,在仁寿、半屏二里交界(北仁寿、南半屏),县西北二十五里,源受复劲溪,西行五里许,下注万丹仔港。

    万丹仔港,在仁寿、半屏、兴隆三里交界(北仁寿、东半屏、南兴隆),县西北十八里,源受五里林溪、湾中港,兼纳十七堰(新顶、草桥、洽心、中心、湾中港,以上五口属仁寿里。公堰、新堰、加埕港、仔墘、合成、挖仔、面前、顶堰、蚝壳、亨宝成,以上十口属半屏里。大道公、顺德,以上二口属兴隆里),合流入海(民渡)。

    船仔头港(有桥),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一里,源受八卦寮陂泉,西南行,兼纳八圳(后港、菜公下、葫芦尾、北圳、中圳、店仔、尾厝、林边)、三陂(七番、檨仔林、客仔陂),下授四尾港,长六里许。

    田尾港(有桥),在赤山、兴隆二里交界(东赤山、西兴隆),县西北十里,源受船仔头港,西南行,兼纳一沟(乌鱼)、两圳(赤山下、田尾二)、两陂(新陂、小关帝陂),下授龙水港,长二里许。

    龙水港(即硫磺港,民渡),在大竹、兴隆二里交界(东南大竹、西北兴隆),县西北十三里,源受田尾港,西南行,兼纳硫磺陂水尾合流,下授盐埕港,长四里许(按此港亦纳施仁陂水尾,应补入)。

    盐埕港(民渡),亦在大竹、兴隆交界,县西十二里,源受龙水港,南行兼纳■〈鱼逮〉港圳三十六陂、岩仔堰二流,下注丹凤澳。

    三块厝港(民渡,有桥),在大竹里,县西十里,源受■〈鱼逮〉鱼潭,兼纳五堰(后金顶、后金下、林投围、前金东、前金西),西南行,注丹凤澳。

    前金港(民渡),在大竹里,县西十里,源受雨水,西南行兼纳三堰(前金中、前金南、能雅寮后),下注丹凤澳。

    前镇港(民渡),在大竹、凤山二里交界(西北大竹、东南凤山),县南十里,源受妈祖港陂,西南行,兼纳南畔圳、庙前陂二流,下注丹凤澳。

    竹仔港(民港,有桥),在凤山里,县南十一里,源受六番仔头陂,西南行,汇草衙圳合流,下注丹凤澳。

    凤山港(即咸水港,有桥,民渡),在凤山里,县南十七里,源受大桥头陂,合东圳、大草厝陂二流,西行注丹凤澳。

    西港(一名旗后港,一名打鼓港),在大竹里,县西南十六里,源受丹凤澳,西行,由港门(旗后、打鼓二山,左右对峙,相距七、八丈,若巨灵擘画然,故曰。港门当中有鸡心礁及港外各暗礁,皆舟行所宜谨慎者也),通外海(浪平可泊轮船)出入(按此港潮之涨退,不过八尺,为他邑所无),内为通商口岸,华洋杂处,商贾云集,经筑炮台,置戍守,洵台南之门户也。

    中港(一名中芸港,一名汕尾港),在小竹里,县东南二十五里,源受中厝溪,南行兼纳下廍窟合流入海,两岸相距里许,深丈余,商船便于出入。

    东港(民渡),在港东里,县东南三十里,源受东西溪,兼汇后寮、五房洲等流入海,两岸相距三里许,深丈余,内地商船往来贸易,为舟艘辐辏之区。

    南平港(民渡,旧志作茄藤港),在港东里,县东南三十三里,源受后寮溪,南行兼纳西港、乌树、大潭、仑仔顶堰入海。

    新打港(民渡),在港东里,县东南四十五里,源受姜园溪,西南行兼纳放索等堰合流入海。

    丹凤澳(一名朱雀池,俗呼内海仔),在大竹里西港内,县南十里,源受六港(盐埕、三块厝、前金、前镇、竹仔、凤山)、十四堰(红毛港、港口、汫水、新堰、顺兴、德成、裕昌、鲎穴、堰寮仔、中寮、大林尾顶、大林尾下、过田仔、山脚),西行,由港门入海,周三十里,渡船九处(盐埕、三块厝、前金、能雅寮、前镇、竹仔港、凤山港、旗后、哨船头),帆楫往来,款乃声不绝于耳,为县治八景之一(八景中有丹渡晴帆,即此)。近港水深三、四丈,可泊夹板洋船。

    白沙尾澳,在小琉球屿北,县东南六十里(可泊小艇,其上水师汛在焉)。

    花瓶仔澳,在小琉球屿西北,县东南六十二里(有花瓶石,肖形而名)。

    杉板路澳,在小琉球屿西,县东南六十五里(旧时有杉板船泊此,故名)。

    大寮澳,在小琉球屿东,县东南六十六里(地近尖山,有泉两穴可资灌溉)。

    天台澳,在小琉球屿东南,县东南七十里(下有巉石暗礁,舟误犯之立碎)。

    右全邑港澳,凡二十八条。其中可通大船往来暂泊者,惟东、西、中三港;可容久泊者,仅丹凤一澳耳。余则各从其类,附记备釆而已(以上诸川,以下水利)。

    圳道(水利一)

    旧寮圳,在港西里,县东北五十一里,源由尖山溪上游引水,西南行十二里,至蒲姜仑下注二重溪,灌田一百六十甲。

    狮仔头圳(一名涂库圳),在港西里,县东北五十里,源由尖山溪下游引水,南行五里许,至番仔寮,下注二重溪,灌田二十八甲。

    龙渡圳(粤圳),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一里,源由弥浓溪上游引水,西北行七里许,仍注本溪,灌田五十二甲二分。

    弥浓圳(粤圳),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源由弥浓溪下游引水,西北行六里许,仍注本溪,灌田六十一甲三分。

    顶陂圳,在港西里砖仔地东北,县东北四十四里,源引二重溪上游,西南行三里许,汇下陂圳合流,灌田五十甲。

    下陂圳(一名大港洋圳),在港西里打铁店庄南,县东北三十六里,源引二重溪下游,兼汇顶陂圳水尾,西南行十里许,分注搭楼、台九两窟,灌田七十二甲。

    新庄圳,在港西里,县东北三十五里,源引台九窟,西南行六里许,下注淡水溪,灌田二十三甲。

    南圳,在港西里鸭母寮庄北,县东北三十七里,源引巴六溪第一支水,西行五里许,下注淡水溪,灌田十二甲。

    耆老圳,在港西里,县东北三十六里,源引巴六溪第二支水,西南行五里许,下注淡水溪,灌田八十五甲。

    隆恩圳(一名后庄圳),在港西里,县东北三十五里,源引巴六溪第三支水,西南行五里许,下注淡水溪,灌田五十八甲。

    中冷圳,在港西里,县东北三十一里,源引巴六溪第四支水,西行四里许,下注淡水溪,灌田十二甲。

    九块厝圳,在港西里,县东北三十里,原引巴六溪第五支水,西行四里许,下注淡水溪,灌田四十六甲。

    漏陂圳,在港西里,县东三十七里,源引隘寮溪上游,西南行十里许,下注番仔埔溪,灌田六百甲。

    杜君英圳,在港西里,县东三十二里,源引隘寮溪下游,南行七里许,下注番仔埔溪,灌田二百甲。

    大道关圳,在港西里,县东北四十三里,源引隘寮溪上游,西北行八里许,至仕隆庄,下注海丰溪,灌田五百甲。以上三圳,系光绪十二年抚垦局董陈国馨率众开筑。

    海丰圳,在港西里,县东北二十五里,源引番仔寮溪中游,西南行十二里,下注阿侯溪,灌田一百甲。

    崇兰圳,在港西里,县东北二十一里,源引番仔寮溪下游,西行十里许,下注淡水溪,灌田八十甲。

    新陂圳(粤圳),在港西里,县东三十二里,源由八寿陂,引西势溪上游,东行分注十五圳(漏陂、新庄、新东势、老东势、早仔角、内埔、中心仑、二仑、和顺林、新北势、老北势、头仑、尾仑、西势、南势共十五条圳,皆入田洋灌溉),长十五里,灌田一千三百八十四甲。

    顶柳仔林圳,在港西里,县东二十五里,源受米筛泉窟,西南行十五里,分注五圳(龟屯、龙须、麻芝丹、大湖、下柳仔林),灌田五十甲。

    龟屯圳,受第一支,西行二里许,入本庄洋,灌田二十四甲。

    龙须圳,受第二支,西南行二里许,入龙须洋,灌田十五甲。

    麻芝丹圳,受第三支,西南行里许,入牛埔洋,灌田四十甲。

    大湖圳,受第四支,南行二里许,入本庄洋,灌田一百甲。

    下柳仔林圳,受第五支,东南行四里许,入本庄洋,灌田三十甲。

    连连圳,在港西里,县东二十二里,源受冲天泉窟北支,西南行分注滥仔圳,本支经注社皮圳(长三里许),灌田四十甲。

    滥仔圳,在港西里,县东二十一里,源由连连圳分支,西南行三里许,下注社皮圳,灌田二十四甲。

    社皮圳,在港西里,县东十八里,源受连连、滥仔二圳,南行三里许,入本庄洋,灌田二十甲。

    广安圳,在港西里,县东二十二里,源受冲天泉窟南支,南行五里许,汇本县廍圳合流,灌田八十甲。

    滥庄圳,在港西里(滥庄西北),县东二十三里,源受西势溪上游,西南行分注本县廍圳、头前厝沟(长五里许),灌田七十三甲。

    本县廍圳,在港西里,县东二十里,源由滥庄圳分支,西南行四里许,汇广安圳合流,下注万丹陂,灌田五十二甲。

    头前厝圳、客厝圳,俱在港西里(上有三桥),县东二十一里,源受蜊仔田泉水,南行五里许,合流入东溪,灌田四十二甲。

    梓潼圳,在港东里,县东三十二里,源受陂内陂,西北行三里许,下注东溪,灌田二十甲。

    北势廍圳,在港东里,县东三十一里,源引头沟水溪上游,西行五里许,下注东溪,灌田二十四甲。

    三、四、五沟水圳(粤圳),俱在港东里,县东三十六里,源引东溪上游,西南行三里许,各入本庄洋,共灌田一百二十甲。

    漏圳、新田圳,俱在港东里,县东南六十一里,源引率芒溪上游,西行七里许,仍入本溪合流,共灌田三百十一甲。乾隆五十四年,杨光兴开筑。

    岭口东圳,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里,源引淡水溪上游,南行分注西圳,长十里许,灌田九十八甲。

    岭口西圳,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九里,源由岭口东圳分支,南行里许,旁注檨仔脚陂,本支再行二里许,汇东圳水尾合流,东行入淡水溪,灌田五十甲。

    ■〈石函〉口圳,在文贤里,县西北六十二里,源由溪埔园边,引冈山溪下游,西行三里许,递分八小支,旁注十五堰(草尖、大陂、内西挖、鸳鸯潭、后潭、涂仑脚、外寮、帮陂仔、内湾、合和、新堰、挖仔、崎漏、妈祖、大港),本支再行四里许,下注考水港,灌田四百二十甲。

    嘉棠脚圳(有桥),在嘉祥里,县北五十六里,源由陂内、大陂分支,西行二里许,旁分小支,入本庄洋,本支下授中甲圳,灌田六甲。

    中甲圳(有桥),在嘉祥里,县北五十五里,源受嘉棠脚圳,西行里许,分两小支入中甲洋,本支再西南行,汇石燕潭、启隆陂、阿嗹下陂三流,入鲫鱼潭,长八里许,灌田十二甲。

    新廍圳,在嘉祥里,县北五十四里,源受大冈山泉,西北行汇陂仔尾陂水尾合流,灌田十六甲。

    田厝圳,在嘉祥里,县北四十九里,源引涂库溪上游,西南行三里许,下注鲫鱼潭,灌田三甲。

    涂库圳,在嘉祥里,县北五十里,源引涂库溪下游,西行半里许,至本庄洋止,灌田八甲。

    百甲圳(有二石桥),在嘉祥里,县北四十三里,源引浊水溪,西北行六里许,下注鲫鱼潭,灌田一百甲。

    营仔埔圳(俗名陷后坑圳),在长治里,县西北五十五里,源引石燕潭水尾,西行半里许,至陷后洋止,灌田二十四甲。

    中圳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二里,源受水哮溪,西行兼汇蜈蜞潭水尾合流,再西北行,下注中冲崎溪,长六里许,灌田六十二甲。

    仕隆圳,在仁寿里,县西北二十八里,源引中冲崎溪下游,西南行三里许,至九甲围洋止,灌田八十甲(方春锦开筑,年未详)。

    大戆圳,在半屏里,县西二十二里,源引后劲溪上游,西南行二里许,下注面前堰,灌田三十六甲。

    白望仔圳,在半屏里,县西北二十三里,源引后劲溪中游,西北行二里许,入白望仔洋,灌田三十六甲。

    海坪圳,在半屏里,县西北二十五里,源引后劲溪下游,西行里许,下注草桥堰,灌田四十甲。

    以上八堡(港西、港东、观音、文贤、嘉祥、长治、仁寿、半屏)闽、粤圳(闽圳四十六条,计灌田三千九百六十一甲。粤圳二十条,约记作四条,计灌田一千六百一十七甲五分;其余遗漏甚多。因各粤绅全不到局,姑就附近粤庄居民釆访数条而已),计共五十条,灌田五千五百七十八甲五分。

    曹公新圳,在小竹、赤山、观音三里(上游小竹、中游赤山、下游观音),县东北九里,源引九曲塘(一名五凤陂、一名曹公圳头,水从淡水溪栏围而入,分南北支入新旧圳,每年一筑),北支水入圳兼纳三沟(湖底、仙草埔、新陂内),西北递分十支,入八圳(冈山仔、内埔仔、蜈蚣、竹围仔、兴化厝、赤山瓣、湾仔内、大将庙瓣)、两陂(国公厝、嘉棠陂),本支径注下草潭,长十五里,灌田六十甲。

    冈山仔圳,在小竹里,县东北七里,源由新圳分第一支,西南行三里许,下注前庄圳(旧圳额内),灌田六十甲。

    内埔仔圳,东小竹里,县东北八里,源受新圳第二支,东北行三里许,入内埔仔陂,灌田三十甲。

    蜈蚣圳(分上、中、下三条),在赤山里,县东北六里,源受新圳第五支,西南行二里许,下注崎仔脚陂洋,灌田七十甲。

    竹围仔圳,在赤山里,县东北七里,源受新圳第六支,西南行里许,下注崎仔脚陂洋,灌田四十甲。

    兴化厝圳,在赤山里,县东北八里,源受新圳第七支,西南行里许,汇虎形陂水尾,下注崎仔脚陂洋,灌田二十甲。

    赤山瓣圳,在赤山里,县东北八里,源受新圳第八支,西南行里许,下授乌松脚圳,灌田五甲。

    乌松脚圳,在赤山里,县北七里,源受赤山瓣圳,西南行里许,分注双头、漏沟、崎仔脚圳,灌田七十甲。

    崎仔脚圳,在赤山里,县北六里,源受乌松脚圳,西南行三里许,下授寓潮埔圳,灌田四十甲。

    寓潮埔圳,在赤山里,县北三里,源受崎仔脚圳,南行里许,过陂底桥,下注武洛塘,灌田三十甲。

    火光圳,在赤山里,县西北五里,源受公爷陂(按此陂总名公爷陂,其出纳处另名草陂,源由鸟松脚圳分支,过双头、漏沟,乃入此陂),过龙喉瓣(此瓣即凿龙喉山三十余丈,以通水道者),西北行分注山仔脚、拔甲、赤山顶三圳,本支下注林内陂,长三里许,灌田一百二十甲。

    山仔脚圳,在赤山里,县西北五里,源由火光圳上游分支,西北行三里许,下注林内陂,灌田七十甲。

    拔甲圳,在赤山里,县西北五里,源由火光圳中游分支,西行四里许,下注本馆陂,溉田九十甲。

    赤山顶圳,在赤山里,县西北四里,源由火光圳下游分支,南行四里许,至外甲尾,下注外濠沟,溉田一百三十甲。以上八条,俱在新圳第八支内。

    湾仔内圳,在观音里,县北十一里,源受新圳第九支,东北行里许,注湾仔内陂,灌田三十二甲。

    大将庙瓣圳,在赤山里,县北八里,源受新圳第十支,西北行二里许,下授小赤山圳,灌田十甲。

    小赤山圳,在观音里,县北十里,源受大将庙瓣圳,西南行二里许,下注莲花陂,灌田三十甲。

    覆鼎金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里,源受莲花陂,西北行折而南,下注覆鼎金陂,灌田九十八甲。

    北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里,源受覆鼎金陂第一支,西行里许,下注船仔头港,灌田二十甲。

    中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里,源受覆鼎金陂第二支,西行里许,下注船仔头港,灌田十八甲。

    店仔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里,源受覆鼎金陂第三支,西行里许,下注船仔头港,灌田十七甲。

    尾厝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里,源受覆鼎金陂第四支,西南行二里许,下注船仔头港,灌田二十甲。以上七条,俱在新圳第十支内。

    大湾圳,在半屏里,县西北十二里,源由下草潭分支,西南行三里许,下授檨仔林圳,灌田五十六甲。

    灌仔林圳,在半屏里,县西北十二里,源受大湾圳,西南行二里许,下注顶陂仔,灌田二十八甲。

    湾仔底圳,在半屏里,县西北十三里,源由下草潭分支,西南行分注后港圳,本支下注九番陂,长三里许,灌田三十五甲。

    后港圳,在半屏里,县西北十三里,源由湾仔底圳分支,西南行二里许,下注船仔头港,灌田四十五甲。

    月眉圳,在半屏里,县北十八里,源由下草潭分支,过双空桥,西北行旁入后劲溪(北行)、五块厝圳(南行),本支下注乌松瓣,长八里许,灌田五十七甲五分。

    五块厝圳,在半屏里,县西北十七里,源由月眉圳上游分支,西南行,旁入菜公顶圳,本支下注乌松圳,灌田二十四甲。

    菜公顶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二里,源受五块厝圳旁支,南行五里许,下注菜公陂,灌田三十八甲。

    菜公下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三里,源由菜公陂分支,东南行二里许,下注船仔头港,灌田五十一甲。

    葫芦尾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四里,源由菜公陂分支,东南行三里许,下注船仔头港,灌田二十甲。

    乌松瓣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五里,源受月眉圳,西行旁入乌松圳本支,再行里许,下注洲仔洋瓣,灌田十甲。

    乌松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四里,源受乌松瓣旁支,西南行二里许,汇五块厝圳尾,下注草陂仔圳,灌田三十二甲五分。

    洲仔洋瓣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五里,源受乌松瓣圳,西行分旁支入草陂仔、新庄仔、洲仔洋三圳,本支径注莲花潭,长二里许,灌田十甲。

    草陂仔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五里,源受洲仔洋瓣旁支,西南行里许,汇乌松圳尾,下注新庄仔圳,灌田三十甲。

    新庄仔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五里,源受洲仔洋瓣旁支,南行二里许,汇草陂仔圳尾,下注阿弥陀陂,灌田二十五甲。

    洲仔洋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五里,源受洲仔洋瓣旁支,西北行二里许,折而南,下注莲花潭,灌田三十五甲。

    林边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五里,源受莲花潭第一支,东行三里许,入船仔头港,灌田八十甲。

    田尾二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五里,源受莲花潭第二支,东南行四里许,入田尾港,灌田五十七甲。

    三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五里,源受莲花潭第三支,西南行四里许,下注内围陂,灌田一百甲。

    那拔仔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五里,源受莲花潭第四支,西南行三里许,汇十五戈圳,注内围陂,灌田六十八甲。

    十五戈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四里,源受莲花潭第五支,西南行三里许,汇那拔仔圳合流,灌田二十四甲。

    前锋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四里,源受莲花潭第六支,西南行三里许,下注内围陂,灌田四十八甲。

    gui头■〈石函〉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四里,源受莲花潭第七支,西南行三里许,下注内围陂,灌田六十九甲。

    豆酱间圳,在观音里,县北十七里,源受太平桥沟,北行里许,分注中圳、竹仔门陂,灌田十甲。

    中圳,在观音里,县北十八里,源受豆酱间圳旁支,西行五里许,下注后劲溪,灌田三十甲。以上二十四条,俱在新圳尾闾下草潭额内。

    右曹公新圳凡四十六条,计溉田二千零三十三甲。按此圳相传为旧圳开成后四年(即道光二十二年壬寅岁),曹公命岁贡生郑兰(兴隆里人)、附生郑宣治(赤山里人,即恩贡生郑朝清之子。先是,宣治率众开凿大圳,自九曲塘起,迄下草潭止,积劳成疾。病革时,嘱其弟增生宣孝踵而成之)等开筑。越两年(即二十四年,甲辰岁)而告厥成功。命曰「曹公新圳」,志不忘所自也。

    曹公旧圳,在小竹、凤山二里(上游在小竹,中游、下游俱在凤山),县东三里,源引九曲塘(说见新圳条下)南支水入圳,兼纳四陂(总舍、考史、小草、大湖)及龟仔潭等流,西南行递分十五支(左五支、右十支),入一塘(武洛)、十四圳(中庄、山仔顶、二十四甲、青埔、涂库、三台瓣、大人宫瓣、大桥头瓣、外旷地、沙滥、中廍西、二桥、石尖仔、石牛椆),本支径注红毛港堰,长二十七里(按此圳,其名有八,上游曰新陂瓣,次过路窟瓣,次草陂瓣,次涂库瓣,次五瓜瓣,次中廍瓣,次大林蒲圳,下游观音圳),灌田三百零一甲。

    中庄圳,在小竹里,县东七里,源由坪仔头,受旧圳第一支(左支),南行二里许,分注前、后庄二圳,本支再行里许,入中庄陂,灌田二十甲。

    前庄圳,在小竹里,县东七里,源由中庄圳分支,东南行,兼纳冈山仔圳(新圳额内)水尾合流,下注山仔顶圳,长里许,灌田二十五甲七分。

    后庄圳,在小竹里,县东六里,源由中庄圳分支,西南行里许,下注柳仔陂,灌田二十甲。以上三条,均在旧圳第一支内。

    山仔顶圳,在小竹里,县东六里,源由新陂瓣,受旧圳第二支(右支),东南行二里许(中游有漏泉注十三望沟),授芎蕉脚沟,灌田二十六甲三分。

    赤山下圳(亦名湾仔内圳),在赤山里,县西北三里,源受外濠沟(此沟源出武洛塘,塘之源又出旧圳第三支),过四瓜瓣分支,北行七里许,下注田尾港,灌田一百二十甲。

    ■〈鱼逮〉港圳,在大竹里,县西九里,源受外濠沟,过四瓜瓣分支,西北行分注一沟(宝珠)、两陂(小关帝、三十六),本支汇中圳注盐埕港,灌田二百一十甲。

    中圳,在大竹里,县西南五里,源受外濠沟,过四瓜瓣分支,西行二里许,至武庙后,汇■〈鱼逮〉港圳合流,灌田三十一甲。

    竹脚圳,在大竹里,县西南五里,源受外濠沟,过四瓜瓣分支,西南行七里许,分注两陂(五块厝顶、大关帝厅),灌田一百甲。以上四条,在外濠沟额内,属旧圳第三支。

    荐龙圳(即功力圳),在大竹里,县城西南隅(即澄澜炮台角),源由内濠沟(即武洛塘下游之水,仍在第三支额内)分支,西行四里许,入五块厝下陂,灌田五十六甲。

    柑宅瓣圳,在大竹里,县城西南隅(即柑宅园边),源由内濠沟分支,西南行里许,分注新甲、篱仔内、七番等圳,灌田六甲。

    新甲圳(亦名冈山仔圳),在大竹里,县西南三里,源由柑宅瓣分支,西北行四里许,至鸭母寮庄,汇篱仔内圳合流,灌田三十五甲。

    篱仔内圳,在大竹里,县西南五里,源由柑宅瓣分支,西行四里许,汇新甲、七番二流,分注南、北畔圳,灌田四十甲。

    北畔圳,在大竹里,县西南六里,源由篱仔内圳分支,北行五里许,分注两堰(能雅寮后、大林尾顶),灌田五十四甲。

    南畔圳,在大竹里,县南六里,源由篱仔内圳分支,南行七里许,下注前镇港,灌田五十四甲。

    七番圳(亦名柑宅圳),在大竹里,县南里许,源由柑宅瓣分支,西行四里许,汇篱仔内圳合流,灌田三十五甲。

    七老爷圳,在大竹里,县城南门桥右边,源由内濠沟分支,南行二里许,分注庙后、陂仔尾、大路中、中仑瓣四圳,灌田在下。

    庙后圳,在大竹里,县南三里,源由七老爷圳分支,西行四里许,入篱仔内洋,灌田九十甲。

    陂仔尾圳,在大竹里,县南三里,源由七老爷圳分支,西南行三里许,汇林边中圳,入大路中圳合流,灌田三十甲。

    大路中圳,在大竹里,县南三里,源由七老爷圳分支,西行四里许,汇陂仔尾圳合流,入五甲庄洋,灌田一百二十甲二分五厘。

    中仑瓣圳,在大竹里,县南二里,源由知高滥(地名),分七老爷圳旁支,东南行里许,分注林边中(圳名)、林边圳(灌田在下)。

    林边中圳,在大竹里,县南三里,源由中仑瓣分支,南行三里许,汇陂仔尾圳合流,灌田二十八甲。

    林边圳,在大竹里,县南三里,源由中仑瓣分支,南行四里许,下注规仔寿陂,灌田一百十二甲。以上十四条,在内濠沟额内,仍属旧圳第三支。

    二十四甲圳,在凤山里,县东二里,源由过路窟瓣(此瓣即由新陂瓣过五空■〈石函〉而至者),受旧圳第四支(右支),西南行,兼纳大草陂水尾合流,入园尾洋,长三里许,灌田四十三甲。

    青埔圳,在凤山里,县东三里,源由草陂瓣,分旧圳第五支(右支),西行二里许,至田中央庄边,汇大嘉棠圳合流,灌田八十五甲。

    涂库圳,在凤山里,县东六里,源由涂库瓣,分旧圳第六支(左支),东行里许,人外旷地陂,灌田二十甲。

    三台瓣圳,在凤山里,县东南七里,源由五瓜瓣,分旧圳第七支(右支),西行二里许,分注大嘉棠、大令、二令等圳(灌田在下)。

    大嘉棠圳,在凤山里,县东南八里,源由三台瓣分支,兼汇青埔圳尾,西行四里许,下注规仔寿陂,灌田五十甲。

    大令圳,在凤山里,县东南九里,源由三台瓣分支,西南行三里许,至四块厝仔庄止,灌田四十七甲四分。

    二令圳,在凤山里,县东南十里,源由三台瓣分支,南行四里许,入本庄洋,灌田四十甲。以上四条,在旧圳第七支内。

    大人宫瓣圳,在凤山里,县东南七里,源由五瓜瓣,分旧圳第八支,西行二里许,分注鹿窟、大人宫两圳,灌田四十甲零七分五厘。

    鹿窟圳,在凤山里,县东南八里,源由大人宫瓣分支,西行三里许,至二令社前止,灌田六十五甲。

    大人宫圳,在凤山里,县东南九里,源由大人宫瓣分支,西南行二里许,汇北圳尾下注新堰,灌田八十甲。以上三条,在旧圳第八支内。

    大桥头瓣圳,在凤山里,县东南十里,源由五瓜瓣,分旧圳第九支,南行五里计,分注东、西、南、北四圳,灌田三十八甲八分。

    北圳,在凤山里,县东南十一里,源由大桥头瓣分支,北行二里许,汇西圳入大人宫圳合流,灌田四十九甲九分。

    西圳,在凤山里,县东南十二里,源由大桥头瓣分支,西行二里许,汇北圳合流,灌田三十五甲二分。

    南圳,在凤山里,县东南十三里,源由大桥头瓣分支,南行三里许,下注顺兴堰,灌田六十二甲五分五厘。

    东圳,在凤山里,县东南十四里,源由大桥头瓣分支,东行里许,汇规仔寿陂第六支水合流,又南行二里许,下注凤山港,灌田六十五甲。以上五条,在旧圳第九支内。

    外旷地圳,在凤山里,县东南七里,源由五瓜瓣,分旧圳第十支(左支),东行二里许,至内旷地洋止,灌田十二甲四分。

    沙滥圳,在凤山里,县东南十二里,源由中廍瓣,分旧圳第十一支(右支),兼纳一陂(外旷地)、两沟(大坪顶、中廍),北行二里许,下注沙滥陂,灌田三十甲。

    中廍西圳,在凤山里,县东南十三里,源由中廍瓣,分旧圳第十二支(右支),西北行二里许,下注大桥头陂,灌出三十甲零二分五厘。

    二桥圳,在凤山里,县东南十五里,源由廍中瓣,分旧圳第十三支(右支),南行二里许,下注大草厝陂,灌田四十甲。

    石尖仔圳,在凤山里,县东南二十里,源受旧圳第十四支(左支),东南行五里许,至凤鼻山麓止,灌田一百甲。

    石牛椆圳,在凤山里,县东南二十里,源受旧圳第十五支(右支),西南行三里许,下授下石桥沟,灌田一百甲。

    右曹公旧圳,凡四十四条,计溉田二千五百四十九甲五分。按此圳系道光十八年(岁次戊戌)前邑侯曹公(讳谨字怀朴,河南人)开筑。自是而后,踵行者众。凤山水利之兴,实肇于此。

    附录:曹公圳记

    朝廷建官千百,皆以为民也。而地与民近,情与民亲,周知其利病,而权足以有为者,莫如县令。县令主持一邑,鳃鳃于期会簿书,而不知民之本计;知民之本计,而行以苟且,不能有强毅之力、真实无妄之心者,皆不足以图久远。是故得俗吏百,不如得才吏一;得才吏百,又不如得贤吏一也。予于道光甲午,出守台阳,莅官之始,问政于先事诸君,而求其要。佥曰:治台之法,惟在弭盗而已。询以民生衣食之原,则曰:台地沃饶千里,户有盖藏,民食不待筹也。予是时甫莅斯邦,见闻未悉,无以胜言者之口,而心窃不能无疑焉。

    丙申秋,台、凤、嘉接壤之区被旱百有余里,闾阎待哺,宵小跳梁;觉向所谓弭盗者,询为急务,而所谓民食不待筹者,犹未得治台之本计也。予于议食、议兵之后,循行田野,察其被旱之由。窃谓:饥馑之患,独在此百余里内,实由民之自取,而不得委为天灾。盖稻为水榖,自播种以至秋成,皆须深水浸之。周礼稻人之职,所谓以潴蓄水以防止水、以沟荡水以遂均水者,乃农家不易之经也。台地惟山泽之田,有泉引灌,可期一岁再收。其平原、高阜之田,往往行数十里而不见有沟渠之水耕者。当春夏阴雨之时,仓皇布种,以希其获;及至数日不雨,而水涸矣。又数日不雨,而苗槁矣。前此被旱之百余里,皆此类也;又安可委为天灾而不思所以补救乎?予为劝兴水利,教以凿陂开塘之法,而愚民狃于积习,不能奋然行之。论治者又或目为迂远,而不肯实为其事,则予第托诸空言而已,莫由收实效也。

    丁酉春,凤山大令曹君怀朴,奉檄来台。予于接见之初,首言及此。大令颔之而不轻诺。予疑其事或未谙,抑所闻治台之法犹夫向者之言欤?固不能强以必行也。数月后,人有言其度地鸠工将为民开水利者。大令于继见时,言不及之,亦不形诸简牍,则又未见其必能行也。戊戌冬,大令果以水利功成来告,且图其地形以进。凡掘圳四万三百六十丈有奇,计可灌田三万一千五百亩有奇。于是,廉访姚公,亟奖其劳,将其上事于大府,而为之请于朝。檄予亲往视之。

    予于己亥仲春,躬临其地,士民迎马首者,千数百人。予令董役之若干人,随行泷畔,向其一一询之,乃知圳之源出淡水溪,由溪外之九曲塘决堤引水于塘之坳,垒石为门,以时蓄泄。当其启放之时,水由小竹里而观音里、凤山里,又由凤山里而旁溢于赤山里、大竹里。圳旁之田,各以小沟承之。上流无侵,下流无靳,咸听命于圳长,而恪守其官法。向之所谓旱田者,至是皆成上腴矣;岂非百世之利哉?吾观从政之士,有以才能自诩者,当其述职长官,往往累数十纸不能尽,观者咨嗟太息,谓古循良无以过之。及核其政之所就,则皆饰词邀誉,自为功利之谋。而所谓泽被生民者,曾不可以终日;此其居心尚可问乎?若大令者,未为而不轻诺,未成而不轻言。可谓务为实事,先行后从者矣。自经始以迄蒇事,不辞劳瘁、不惜厚资,历二载而如一日,庶几知民之本计,而有强毅之力、真实无妄之心者欤?廉访嘉其续而特彰之,岂非体国爱民、用贤若渴之大君子哉?凤之士民,从大令之教而合力成之,所谓民情大可见者。今岂异于古耶?予进士民而奖之,皆曰:是惟吾邑侯之仁贤劳苦,始克臻于有成,众何力之有焉?然则,大令之得于民者,不既深乎?予将归报廉访,众复请予名其圳,以刊诸石。予曰:汝曹以是为邑侯功,即名之以「曹公圳」可乎?众曰:诺。于是乎书。

    道光十九年岁次己亥十月日勒。赐进士出身、诰授中宪天夫、钦加道衔、知台湾府事、前署台澎等处地方海防兵备通、兼提督学政熊一本撰并书。

    二令东圳,在凤山里,县东南十里,源受规仔寿陂第一支,东南行四里许,下注汫水堰,灌田一百一十甲。

    竹仔脚圳,在凤山里,县东南十里,源受规仔寿陂第二支,东南行三里许,汇港仔墘圳合流,灌田八十甲。

    港仔墘圳,在凤山里,县东南十里,源受规仔寿陂第三支,东南行,汇竹仔脚圳合流,下注汫水堰,长五里许,灌田一百一十甲。

    草衙圳,在凤山里,县东南十里,源受规仔寿陂第四支,东南行三里许,下注竹仔港,灌田一百二十甲。以上四条,在规仔寿陂额内,计灌田四百二十甲。

    右全邑圳道凡一百四十四条,综计溉田一万零五百八十一甲。

    陂泽(水利二)

    桥头陂,在港西里,县东二十三里,周四里许,源引西势溪,南行五里许,下注东溪,灌田一百二十四甲。

    万丹陂(有桥),在港西里,县东十八里,源受雨水,西南行,兼纳本县廍圳,下授冷水坑沟,长四里许,溉田八甲。

    玲珞陂(粤陂),在港西里,县东二十七里,周六里许,源引番仔寮溪,西南行,过四十分(去声。溪名),下注西势溪,溉田二百甲。

    王爷陂(粤陂),在港东里,县东四十一里,周里许,源受头沟水溪上游,西北行,六里许,下注万峦陂,溉田三十六甲。

    万峦陂(粤陂),在港东里,县东三十五里,周里许,源受王爷陂,西北行三里许,分注犁郎崎、罗广牵二陂,溉田二百甲。

    犁郎崎陂(粤陂),在港东里,县东三十四里,周里许,源受万峦陂,西南行三里许,下注东溪,溉田一百八十甲。

    罗广牵陂(粤陂),在港东里,县东三十四里,周五里许,源受万峦陂,西南行四里许,下注顿物潭,溉田一百甲。

    沙仑陂,在港东里,县东三十八里,周二里许,源引九甲溪上游,西行十二里,下注东溪,溉田十四甲。

    陂内陂,在港东里,县东三十四里,源引九甲溪上游,西北行三里许,分注梓潼圳、石头陂,溉田一百甲(后查实仅六十五甲)。

    石头陂,在港东里,县东三十一里,源由陂内陂分支,西北行三里许,下注七块厝陂,溉田二百四十甲(后查实仅八十二甲)。

    七块厝陂,在港东里,县东二十八里,周二里许,源受石头陂,西南行三里许,下注九甲溪,溉田四十五甲。

    石陂仔,在港东里,县东三十三里,周半里许,源引九甲溪上游,西北行三里许,下注滥林陂,溉田十二甲。

    滥林陂,在港东里,县东三十二里,周二里许,源受石陂仔,西行里许,下注汉沙陂,灌田十四甲。

    汉沙陂,在港东里,县东三十一里,周二里许,源受滥林陂及上下二池(均在北势廍庄),西行里许,下注南门陂,溉田三十七甲二分。

    南门陂,在港东里潮洲庄南门桥下,县东三十里,周半里许,源受汉沙陂,西行里许,下注加钓陂,溉田六十甲零六分。

    加钓陂,在港东里(八老爷庄地),县东二十九里,周里许,源受南门陂,西行二里许,下注东溪,溉田二十四甲。

    什华陂,在港东里,县东三十七里,源引九甲溪上游,南行十里许,下流后寮溪,溉田二十甲。

    三仙庄陂,在港东里,县东三十八里,源引后寮溪上游,西南行五里许,下注姜围溪,溉田二十四甲三分。

    下廍陂,在港东里(车路墘庄东),县东三十七里,源引后寮溪上游,西行四里许入陂,周里许,溉田四十甲。

    ■〈石函〉仔口陂,在港东里,县东三十七里,源引后寮溪上游,南行二里许,入本庄洋,溉田一甲二分。

    巷仔内陂,在港东里,县东三十七里,中有活泉,西行半里许,入本庄洋,溉田二十甲。

    甘棠门陂,在港东里后廍庄西,县东三十一里,源受东溪,南行五里许,水分两支:一东南行五里许,至大潭新庄,下注大潭堰;一西南行四里许,至三叉河庄西,分注田内堰后寮溪。溉田四百十六甲。光绪六年副将衔叶清标修筑。

    大武丁上陂,在港东里,县东南四十一里,由摆律溪上游筑堤为陂,溉田二十二甲。

    大武丁下陂,在港东里,县东南四十里,由摆律溪下游筑堤壅水,分注八甲头陂,溉田七十六甲。

    八甲头陂,在港东里,县东南四十里,源受大武丁下陂,西南行里许,入本庄洋,溉田十甲。

    嘉礼陂,在港东里(番仔寮庄北),县东南四十三里,周长五里许,中有活泉,西南行里许,入番仔寮洋,溉田四十甲。

    四块厝陂,在港东里,县东南四十二里,周长里许,中有活泉,兼受番仔...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