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黑白小说网 www.hbtxt.com,最快更新杜牧选集最新章节!

    上宰相求湖州第一啓〔一〕

    某啓。人有愛某者,言於某曰:“吏部員外郎例不爲郡〔二〕,子不可求,假使已求,慎勿堅懇。”至于再三。答曰:“某雖不學,按《六典》令式及諸故事〔三〕,多無此例,國史復無賢相名卿懸之以爲格言。此乃急於進趨之徒,自爲其説。若以言例,貞元初故相國盧公邁由吏部員外郎出爲滁州〔四〕,近者澶王傅李凝爲鹽鐵使江淮留後〔五〕,豈曰無例。”人曰:“盧事太遠,李爲擢用,此不足徵〔六〕。”某曰:“不知今者,視之古事在書,取爲今證。遠自三代、兩漢〔七〕,近至隋氏、國初〔八〕,尚可援引〔九〕,況前十五年名相故事,反不足爲例乎?況盧公邁止以骨肉寒餓,求守滁陽〔一〇〕,非如某以親弟廢錮〔一一〕,寒餓仍之〔一二〕,是盧公有一,某有二,與盧公所切〔一三〕,復爲不同。仲尼曰:‘雍也可使南面〔一四〕。’今刺史古之南面諸侯,行天子教化刑罰者,江淮鹽鐵留後,求利小臣,校量輕重,與刺史相懸〔一五〕。求利臣乃可吏部員外郎爲之,十萬户州,天下根本之地,曰吏部員外郎不可爲其刺史,即是本末重輕,顛倒乖戾〔一六〕,莫過於此。”

    某弟顗〔一七〕,世胄子孫〔一八〕,二十六一舉進士及第,嘗爲《上裴相公書》,遒壯温潤,詞理傑逸〔一九〕,賈生、司馬遷能爲之〔二〇〕,非班固、劉向輩亹亹之詞〔二一〕,流於後輩,人皆藏之。朱崖李太尉迫以世舊〔二二〕,取爲浙西團練使巡官〔二三〕。李太尉貴驕多過,凡有毫髮〔二四〕,顗必疏而言之〔二五〕。後謫袁州〔二六〕,於蒼惶中言於親吏曹居實曰〔二七〕:“如杜巡官愛我之言,若門下人盡能出之,吾無今日。”李太尉在袁州,顗客居淮南〔二八〕,牛公欲辟爲吏〔二九〕,顗謝曰:“荀爽爲李膺御〔三〇〕,以此顯名,今受命爲幕府下執事〔三一〕,御李膺矣〔三二〕。然李公困謫遠地,未願仕宦。”牛公嘆美之。聰明雋傑,非尋常人也。

    某自省事以來〔三三〕,未聞有後進名士,喪明廢棄,窮居海上,如顗比者。今有一兄,仰以爲命,復不得一郡以飽其衣食,盡其醫藥,非今日海内無也,言於所傳聞,亦未有也。

    自古喜莫若虢國太子以其死而復生〔三四〕,言懇莫若申包胥求救於秦,七日七夜,哭聲不絶〔三五〕。某今懇如包胥,但未哭爾。若蒙恩憫,特遂血懇〔三六〕,其喜也不下虢太子。詞語煩碎,頻干尊重〔三七〕,足及軒闥〔三八〕,神驚汗流,不勝憂恐懇悃之至〔三九〕。謹啓。

    〔一〕本篇作于大中四年(八五〇)夏,時年四十八歲。求:求守,要求任湖州刺史。湖州:州府名。置于隋仁壽二年(六〇二),因地濱太湖得名,治所在烏程(今吴興)。唐時轄境相當于今浙江吴興、德清、安吉、長興等縣。

    〔二〕吏部員外郎:《自撰墓誌銘》:“轉吏部員外郎,以弟病乞守湖州。”參看《新轉南曹未叙朝散初秋暑退出守吴興書此篇以自見志》注〔一〕。

    〔三〕六典:唐玄宗時官修之書,分述唐代職官之官佐、品秩等。令式:謂《六典》所定之法令、條令。故事:先例,舊日之典章制度。

    〔四〕貞元:唐德宗年號(七八五————八〇四)。相國:即宰相。盧公邁:《新唐書·盧邁傳》:“盧邁字子玄,河南河南人。性孝友,舉明經入第,補太子正字。以拔萃調河南主簿、集賢校理。公卿交薦之,擢右補闕。三遷吏部員外郎。以族屬客江介,出爲滁州刺史。……以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五〕澶(chán)王:《新唐書·宗室世表》:“澶王。”傅:老師。鹽鐵使:官名。掌收運鹽鐵之税,或兼兩税使、租庸使。《舊唐書·食貨志》:“(漢)後掌財賦者世有人焉。開元以前事歸尚書省,開元以後權移他官。由是有轉運使,租庸使,鹽鐵使……隨事立名,沿革不一”。留後:官名。唐廣德元年,以梁崇義爲山東道節度使留後,留後之名始此。

    〔六〕徵:證。

    〔七〕三代:謂夏、商、周三代。

    〔八〕隋氏:謂隋朝。國初:唐初。

    〔九〕援引:引以爲證。

    〔一〇〕滁陽:滁州,隋置,唐時一度改稱永陽郡。

    〔一一〕親弟:謂杜顗。廢錮:禁止其人使終身不得仕進,此謂杜顗因患眼疾失明而殘廢不能爲官任職。

    〔一二〕仍:隨。

    〔一三〕切:急。

    〔一四〕仲尼兩句:見《論語·雍也》。《正義》曰:“南面,謂諸侯也,言冉雍有德行,堪任爲諸侯,治理一國者也。”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雍,孔子學生,冉姓,名雍,字仲弓。南面,古以南向爲尊,故以指代諸侯。

    〔一五〕今刺六句:謂刺史係執行天子教化法律之長官,而鹽鐵使則僅爲斤斤于輕重小利之臣,兩者相去甚遠。校,通“較”。懸,懸殊。

    〔一六〕乖戾(lì):不合;違背。

    〔一七〕顗(yǐ):杜牧弟,少牧四歲,早于杜牧病逝。詳參《送杜顗赴潤州幕》注。

    〔一八〕世胄(zhòu):世族後裔。

    〔一九〕傑逸:傑出超羣。

    〔二〇〕賈生句:謂杜顗爲文頗有賈誼、司馬遷之風。

    〔二一〕班固:漢代著名史學家、詞賦家,著有《漢書》一二〇卷及《兩都賦》、《幽通賦》等。劉向:漢代著名經學家、目録學家和文學家,著有《别録》、《説苑》、《新序》等。所作辭賦數十篇,大都亡佚,代表作有《九嘆》,見《楚辭章句》。亹(wěi)亹:文詞華美貌。

    〔二二〕朱崖李太尉:謂李德裕,字文饒,李吉甫子,武宗時宰相,爲“牛李黨争”李派之首領。武宗死,宣宗即位,起用牛派白敏中爲相,遂盡斥李黨,德裕亦貶死崖州(治所在今廣東省瓊山東南)。朱崖,猶“珠崖”,指崖州。世舊:世交舊好。德裕父吉甫曾爲杜牧祖父杜佑屬下,後同爲憲宗宰相。《唐故岐陽公主墓誌銘》曰:“丞相吉甫曰:‘臣嘗爲司徒吏,熟其家事。’”德裕辟杜顗爲巡官事參《送杜顗赴潤州幕》注〔一〕。

    〔二三〕團練使:官名。唐肅宗時置,大者領十州,並設有副使。代宗後,令刺史兼任之。巡官:官名。唐時節度、觀察、團練、防禦諸使下屬官,位居判官、推官之次。

    〔二四〕毫髮:喻細微之過失。

    〔二五〕疏(shù):疏陳,即書面提出意見。

    〔二六〕袁州:治所在今江西省宜春縣。據《資治通鑑》卷二四五:“初,李德裕爲浙西觀察使,漳王傅母杜仲陽坐宋申錫事放歸金陵,詔德裕存處之。會德裕已離浙西,牒留後李蟾使如詔旨。……左丞王璠、户部侍郎李漢奏德裕厚賂仲陽,陰結漳王,圖爲不軌。……(文宗太和九年)四月,以德裕爲賓客分司。……貶德裕袁州長史。”按,李德裕貶袁州,係鄭注、李訓及李宗閔等合謀排斥所致。文中所説德裕“驕貴太過”及其後悔不聽杜顗之言,恐爲杜牧迎合牛黨君相而誇張之詞。

    〔二七〕蒼惶:猶“倉皇”。慌張;匆忙。《唐故淮南支使試大理評事兼監察御史杜君墓誌銘》載其事曰:大和九年“東下居揚州龍興寺,承相奇章公僧孺請君入幕府,君謝曰:‘李公在困,未願副知己。’”

    〔二八〕淮南:謂揚州。

    〔二九〕牛公:謂牛僧孺,字思黯,敬宗時封奇章郡公,文宗時與李宗閔相結,爲牛派首領,與李德裕對立。時爲淮南節度使。辟(bì):徵召。

    〔三〇〕荀爽句:《後漢書·李膺傳》:“膺性簡亢,無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陳寔爲師友。……南陽樊陵求爲門徒,膺謝不受。……荀爽嘗就謁膺,因爲其御,既還,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見慕如此。”御,駕車者。

    〔三一〕幕府:此謂節度使府署。執事:謂供使令之人。

    〔三二〕御李句:謂自己能爲僧孺幕府吏,猶荀爽之爲李膺御車,甚爲榮幸。

    〔三三〕省(xǐnɡ)事:視事,即到任理事。

    〔三四〕虢(ɡuó)國句:事本《史記·扁鵲列傳》:“扁鵲過虢。虢太子死,扁鵲至虢宫門下,問中庶子喜方者曰:‘太子何病,國中治穰過於衆事?’中庶子曰:‘太子病血氣不時,交錯而不得泄,暴發於外,則爲中害。精神不能止邪氣,邪氣畜積而不得泄,是以陽緩而陰急,故暴蹷而死。’……扁鵲曰:‘若太子病,所謂“尸蹷”者也。’……扁鵲乃使弟子子陽厲鍼砥石,以取外三陽五會。有間,太子蘇。乃使子豹爲五分之熨,以八減之齊和煑之,以更熨兩脅下。太子起坐。更適陰陽,但服湯二旬而復故。”

    〔三五〕申包三句:事本《左傳·定公四年》:“伍員與申包胥友,其亡也,謂申包胥曰:‘我必復楚國。’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復之,我必能興之。’及昭王在隨,申包胥如秦乞師,……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絶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秦哀公爲之賦《無衣》,九頓首而坐。秦師乃出。”又,《史記·秦本紀》:“哀公三十一年,吴王闔閭與伍子胥伐楚,楚王亡奔隨,吴遂入郢。楚大夫申包胥來告急,七日不食,日夜哭泣。於是秦乃發五百乘救楚,敗吴師。吴師歸,楚昭王乃得復入郢。”

    〔三六〕血懇:至誠求懇。

    〔三七〕干:干擾,冒犯。尊重:尊稱宰相,表敬重之意。

    〔三八〕軒闥(tà):謂室門。軒,較小之室。闥,門。

    〔三九〕懇悃(kǔn):誠懇。

    第二啓

    某啓。某幼孤貧,安仁舊第〔一〕,置於開元末〔二〕,某有屋三十間,去元和末〔三〕,酬償息錢〔四〕,爲他人有,因此移去。八年中,凡十徙其居,奴婢寒餓,衰老者死,少壯者當面逃去,不能呵制〔五〕。有一豎〔六〕,戀戀憫嘆,挈百卷書隨而養之〔七〕。奔走困苦,無所容庇〔八〕,歸死延福私廟〔九〕,支拄欹壞而處之〔一〇〕。長兄以驢遊丐于親舊〔一一〕,某與弟顗食野蒿藿〔一二〕,寒無夜燭,默所記者,凡三周歲,遭遇知己,各及第得官。

    文宗皇帝改號初年〔一三〕,某爲御史分察東都,顗爲鎮海軍幕府吏。至二年間〔一四〕,顗疾眼,暗無所睹,故殿中侍御史韋楚老曰〔一五〕:“同州有眼醫石公集〔一六〕,劍南少尹姜沔喪明〔一七〕,親見石生針之〔一八〕,不一刻而愈,其神醫也。”某迎石生至洛〔一九〕,告滿百日〔二〇〕,與石生俱東下,見病弟于揚州禪智寺〔二一〕。石曰:“是狀也,腦積毒熱,脂融流下,蓋塞瞳子〔二二〕,名曰内障〔二三〕。法以針旁入白睛穴上〔二四〕,斜撥去之,如蠟塞管,蠟去管明,然今未可也。後一周歲,脂當老硬,如白玉色,始可攻之。某世攻此疾,自祖及父,某所愈者,不下二百人,此不足憂。”其年秋末,某載病弟與石生自揚州南渡,入宣州幕〔二五〕。至三年冬,某除補闕〔二六〕,石生自曰明年春眼可針矣,視瞳子中,脂色玉白,果符初言。堂兄慥守潯陽〔二七〕,泝流不遠〔二八〕,刺史之力也。復可以飽石生所欲,令其盡心,此即家也,京中無一畝田,豈可同歸,遂如潯陽〔二九〕。四年二月,某於潯陽北渡赴官,與弟顗決〔三〇〕,執手哭曰:“我家世德〔三一〕,汝復無罪,其疾也豈遂痼乎〔三二〕?然有石生,慎無自撓〔三三〕。”其年四月,石生施針,九月,再施針,俱不效。五年冬,某爲膳部員外郎〔三四〕,乞假往潯陽取顗西歸,顗固曰:“歸不可議,俟兄慥所之而隨之〔三五〕。”

    會昌元年四月〔三六〕,兄慥自江守蘄〔三七〕,某與顗同舟至蘄。某其年七月却歸京師。明年七月,出守黄州〔三八〕,在京時詣今虢州庾使君〔三九〕,問庾使君眼狀,庾云:“同州有二眼醫,石公集是一也,復有周師達者,即石之姑子,所得當同,周老石少,有術甚妙,似石不及。某常病内障,愈于周手,豈少老間工拙有異?”某至黄州,以重幣卑詞,致周至蘄〔四〇〕。周見弟眼曰:“嗟乎!眼有赤脈。凡内障脂凝有赤脈綴之者,針撥不能去赤脈,赤脈不除,針不可施,除赤脈必有良藥,某未知之。是石生業淺〔四一〕,不達此理,妄再施針〔四二〕。”周不針而去。

    時西川相國兄始鎮揚州〔四三〕,弟兄謀曰:“揚州大郡,爲天下通衢〔四四〕,世稱異人術士多遊其間,今去值有勢力〔四五〕,可爲久安之計,冀有所遇〔四六〕。”其年秋,顗遂東下,因家揚州。與顗一相見,别八年矣,坐一室中,不復有再生意。住三十日而西〔四七〕,臨歧與決,曰:“此行也必祈大郡〔四八〕,東來謀汝醫藥衣食,庶幾如志。”近聞九疑山南有隱士綦毋弘者〔四九〕,人言異人,能愈異疾。忠州豐都縣有仙都觀〔五〇〕,後漢時仙人陰長生於此白日昇天〔五一〕,今聞道士龔法義年逾八十,精嚴其法。人之所謂有前世負累,今世還以痼疾者〔五二〕,奏章於上帝,能爲解之。刺史之力,二人或可致〔五三〕,是以去歲閏十一月十四日,輒獻長啓〔五四〕,乞守錢塘〔五五〕,蓋以私懇有素〔五六〕,非敢率然〔五七〕。言念病弟喪明,坐廢十五年矣,但能識某聲音,不復知某髮已半白,顔面衰改。是某今生可以見顗,而顗不能復見某矣,此天也,無可奈何。某能見顗而不得去,此豈天乎!而懸在相公〔五八〕,若小人微懇,終不能上動相公〔五九〕,相公恩憫終不下及小人,是日月下親兄弟終無相見期。況去歲淮南小旱,衣食益困,目無所睹,復困於衣食,即海内言窮苦人,無如顗者。今敢以情事,再書懇迫〔六〇〕,上干尊重,伏料仁旨必爲憫惻〔六一〕。

    然某早衰多病,今春耳聾,積四十日,四月復落一牙。耳聾牙落,年七、八十人將謝之候也〔六二〕。今未五十,而有七、八十人將謝之候,蓋人生受氣,堅强脆弱,品第各異也〔六三〕。堅强者七、八十而衰,脆弱者四、五十而衰,其不同也,亦與草木中蒲柳、松柏同也〔六四〕。某今生四十八矣,自今年來,非唯耳聾牙落,兼以意氣錯寞〔六五〕,在歡笑之中,常如登高四望,但見莽蒼大野,荒墟廢壠〔六六〕,悵望寂默〔六七〕,不能自解,此無他也,氣衰而志散,真老人態也。自省人事已來,見親舊交遊,年未五十尚壯健而死者衆矣,況某早衰,敢望六、七十而後死乎!聞未死前,一見病弟,異人術士,求其所未求,以甘其心〔六八〕,厚其衣食之地。某若先死,使病弟無所不足,死而有知,不恨死早。湖州三歲,可遂此心。伏惟仁憫,念病弟望某東來之心,察某欲見病弟之志,一加哀憐〔六九〕,特遂血懇,披剔肝膽,重此告訴〔七〇〕。當盛暑時,敢以私事及政事堂啓干丞相〔七一〕,治其罪可也。伏紙流涕,俯候嚴命,不勝憂惶激切之至〔七二〕。謹啓。

    〔一〕安仁舊第:見《冬至日寄小姪阿宜詩》注〔一三〕。

    〔二〕開元:唐玄宗年號(七一三——七四一)。

    〔三〕元和:唐憲宗年號(八〇六——八二〇)。

    〔四〕息錢:利息。

    〔五〕呵(hē)制:呵禁制止。

    〔六〕豎:童僕。《列子·説符》:“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追之。”

    〔七〕挈(qiè):帶。

    〔八〕容庇:容身遮蔽之所。

    〔九〕延福:私廟名。

    〔一〇〕支拄欹(qī)壞:支撑傾側。

    〔一一〕遊丐:行乞。

    〔一二〕蒿藿:泛指野菜。蒿,艾類野草。藿,豆葉。

    〔一三〕改號初年:謂開成元年(八三六),時杜牧爲監察御史,分司東都。

    〔一四〕二年:謂開成二年。

    〔一五〕殿中侍御史:官名,掌殿廷儀衞及京城之糾察。韋楚老:杜牧友人。新、舊《唐書》皆無傳。馮集梧注:“按:本集有《哭亡友韋壽朋詩》,一作《哭韋楚老拾遺》,蓋壽朋其名,而楚老字也。”又,康駢《劇談録》卷下《李相國宅》注曰:“(朱崖李相國平泉莊)莊東南隅即徵士韋楚老拾遺别墅。楚老風韻高致,雅好山水,相國居廊廟日,以白衣累擢諫署。後歸平泉,造門訪之,楚老避于山谷,相國題詩云:‘昔日征黄綺,余慚在鳳池。今來招隱士,恨不見瓊枝。’”

    〔一六〕同州:治所在今陝西省大荔縣。

    〔一七〕劍南:唐十道之一。置于貞觀元年。元和後分設西、東川節度使。前者領二十六州,後者領十二州。西川節度使理所在益州(今成都市),東川節度使理所在梓州(今四川三台、中江等縣地)。少尹:州府副職。唐制,州之升爲府者,其刺史稱府尹,下設少尹二人,掌貳府州之事。

    〔一八〕針:針灸。

    〔一九〕洛:洛陽。

    〔二〇〕告滿百日:杜牧告假至長安接眼醫東下揚州,爲杜顗治病。唐制:“職事官假滿百日,即合停解。”(《唐會要》卷八二)爲治弟病,杜牧即離洛陽棄官而去。

    〔二一〕禪智寺:詳《題揚州禪智寺》詩注〔一〕。

    〔二二〕瞳子:瞳孔。

    〔二三〕内障:謂白内障。

    〔二四〕白睛穴:人體穴位名,在眼眶旁。

    〔二五〕入宣州幕:開成二年八月,牧之應宣歙觀察崔鄲之辟爲團練判官。

    〔二六〕除補闕:任命爲左補闕。除,拜官。謂除舊官,授新職。補闕,官名,置于唐武后垂拱年間,分左、右補闕,左屬門下省,右屬中書省,掌侍從諷諫。

    〔二七〕慥(zào):杜慥,杜牧堂兄。守潯陽:兼代潯陽刺史。守,唐宋官制:職位低的官兼代職位高的官職曰守。潯陽,郡名,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

    〔二八〕泝(sù)流:逆流而上。

    〔二九〕如:往。

    〔三〇〕決:通“訣”,辭别。

    〔三一〕世德:世代有德。

    〔三二〕痼(ɡù):痼疾,經久不愈之病。

    〔三三〕自撓:自我煩擾。

    〔三四〕膳部員外郎:掌朝廷祭器、牲豆、酒膳等,唐屬禮部。

    〔三五〕之:前一“之”字爲動詞,往;後者爲人稱代詞,謂杜慥。

    〔三六〕會昌:唐武宗年號(八四一——八四六)。

    〔三七〕自江守蘄(qí):由九江刺史調任爲蘄州刺史。蘄,州名,治所在今湖北省蘄春縣。

    〔三八〕出守黄州:由京官出任爲黄州刺史。

    〔三九〕虢(ɡuó)州:州名,治所在今河南省靈寶縣北。使君:漢稱刺史爲使君。

    〔四〇〕致:招請。

    〔四一〕業淺:謂醫道淺薄。

    〔四二〕妄再句:妄自施針兩次。再,兩次。

    〔四三〕西川相國兄:謂其堂兄杜悰,字永裕,尚憲宗嫡女岐陽公主,曾任劍南西川節度使、淮南節度使。會昌四年入朝爲相,故稱。鎮揚州:鎮守揚州,即調任淮南節度使。杜悰于會昌二年至四年任淮南節度使。

    〔四四〕通衢:四通八達之路。

    〔四五〕值:正逢。

    〔四六〕遇:指有治病的機會。

    〔四七〕西:往西,即回黄州。

    〔四八〕祈:請求。

    〔四九〕九疑山:即蒼梧山,在湖南省寧遠縣南。《元和郡縣圖志》卷二九:“九疑山在(延唐)縣東南一百里。舜所葬也。九山相似,行者疑惑,故爲名。”

    〔五〇〕忠州:州名,治所在今四川省忠縣,豐都縣屬其所轄。《舊唐書·地理志》:“忠州,隋巴東郡之臨江縣,義寧二年置臨州,又分置豐都縣。”

    〔五一〕陰長生:新野(今屬河南省)人。生于富貴之家而喜道術,師從馬鳴生二十年,馬攜其入青城山,授以道經。傳説于平都山白日飛升。著《丹經》九篇。

    〔五二〕人之兩句:據佛教輪迴之説,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前世有所欠缺,則今世必有所報應。《湼槃經·憍陳品》:“三世因果,循環不失。”還,還報。

    〔五三〕二人:謂隱士綦毋弘和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