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黑白小说网 www.hbtxt.com,最快更新唯识三十颂注释最新章节!

  五位者。一无想天。二无想定。三灭尽定。四睡眠。五闷绝。

    次正辨唯识。一颂。

    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

    是诸识转变(是诸识者。谓前所说三能变识。及彼心所。皆能变似见相二分)。

    分别所分别(所变见分说名分别。能取相。故所变相分名所分别。见所取故)。

    由此彼皆无(由此正理。彼实我法离识所变皆定非有)。

    故一切唯识(是故一切有为无为若实若假。皆不离识)。

    九个问答并唯识意趣别略钞之。

    后释诸妨难。有七颂。有二。一释理违有二。二释教违有二。

    第一为理难。疏云。外境既成无。妄应不起难。若唯有识。都无外缘。由何而生种种分别。

    由一切种识。一切种识。谓本识中能生自果功能差别。

    如是如是变。此识中种余缘助故。即便如是如是转变。

    以展转力故(展转力者。谓八现识及彼相应相见分等。彼皆互有相助力故)。

    彼彼分别生。即现识等总名分别。分别类多。故言彼彼。

    论云。此颂意说。难无外缘。由本识中有一切种转变差别。及以现行八种识等展转力故。彼彼分别而亦得生。何假外缘。

    方起分别。

    第二违理难。疏云。若无心外法。生死不续难。虽有内识而无外缘。由何有情生死相续。

    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是疏亲缘互相助义也。

    前异熟既尽。前异熟者。谓前前生业异熟果。

    复生余异熟。余熟者。谓后后生业异熟果。

    论云。前异熟果受用尽时。复别能生余异熟果。由斯生死轮转无穷。何假外缘。方得相续。

    疏云。长行答中有四复次。

    第一复次。依三业等解。

    诸业习气(诸业。谓福非福不动。即有漏善不善○业是气分。薰习所成○故名习气”)。

    二取习气(相见名色心及心所本末彼取皆二取摄。彼所熏发。名二取习气)。

    第二复次。依三薰习解。

    诸业习气。有支习气。

    二取习气。我执名言二种习气。

    第三复次。依惑业苦解。

    诸业习气(惑发业润生烦恼名惑。业能感后有诸业名业)。

    二取习气。苦业所引生疏于名苦。

    论云。此惑业苦应知。总摄十二有支○然十二支略摄为四。

    一能引支(谓无明行能引识等五果种故)。

    二所引支(谓本识内亲生当来异熟果摄识等五种是前二支所引发故)。

    三能生支(谓爱取有。近生当来生老死故)。

    四所生支(谓生老死。是爱取有近所生故)。

    第四复次。依二种生死解。

    诸业习气。因谓有漏无漏二业。

    二取习气。缘谓烦恼所知二障。

    生死有二。

    一分段生死(谓诸有漏善不善业。由烦恼障缘助势力所感三界粗异熟果)。

    二变易生死(谓诸无漏有分别业。由所知障缘助势力。所感能缘细异熟果)。

    违经难(有五颂)有二(初三自性不成难。初三颂。后三无性不成难。后二颂)。

    第一违经难。疏云。初三颂释无境三自性不成难。

    若唯有识。何故世尊处处经中说有三性。

    由彼彼遍计(周遍计度。故名遍计。品类众多。说为彼彼)。

    遍计种种物(遍计种种。所遍计物)

    此遍计所执(此所妄执自性差别。总名遍计所执自性)。

    自性无所有(如是自性。都无所有)。

    释此一颂。虽有二师。且就文详。以初师义注之。

    能遍计(有义第六第七心品执我法者。是能遍计)。

    所遍计(摄大乘说是依他起○圆成实性○依展转说亦所遍计)。

    遍计所执(妄执定实有无一异俱不俱等。此二方名遍计所执)。

    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

    论云。众缘所生心心所体及相见分。有漏无漏。皆依他起。依他众缘而得起故。

    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

    论云。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此即于彼依他起上。常远离前遍计所执。二空显真如为性。

    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

    论云。由前理故。此圆成实与彼依他起。非异非不异异应真如非彼实性。不异此性应是无常。

    如无常等性。

    论云。无常等性与行等法异。应彼法非无常等。不异此应非彼实性。

    非不见此彼。

    论云。非不证见此圆成实。而能见彼依他起性○又云。无分别智证真如已。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事等”。

    次以十二门。广分别诸门。略之

    疏云。今此论中。略示纲要。然此等并收诸经论尽。更无一余。

    第二违经难。疏云。后二颂释有识三无性不成难。

    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说一切法无自性”。

    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

    论云。即依此前所说三性。立彼后说三种无性。谓即相·生·胜义无性。

    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

    论云。故佛密意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非性全无。说密意言。显非了义。

    初即相无性。谓依此初遍计所执。立相无性。

    论云。由此体相毕竟非有如空花故。

    次无自然性依次依他。立生无性。

    论云。此如幻事。托众像生。无如妄执自然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

    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依后圆成实。立胜义无性)。

    论云。谓即胜义由远离前遍计所执我法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如太虚空虽遍遍众色。而是众色无性所显。

    次明唯识性。

    此诸法胜义(此性即是诸法胜义。是一切法胜义谛)。

    亦即是真如(故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亦言谓显此复有多名)。

    常如其性故(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虚妄义)。

    即唯识实性(此性即是唯识实性)。

    四重胜义。

    一世间胜义(谓蕴处界等)二道理胜义(谓苦等四谛)。

    三证得胜义(谓二空真如)四胜义胜义(谓一真法界)。

    后明唯识所入位。

    如是所成唯识相性(结牒上文)谁(问能入人)于几位(问所经位)如何悟入(问入方便)。

    论云。谓具大乘二种性者(答能入人)略于五位(答所经时)渐次悟入(答入方便)。

    二种性五位略标别记之。

    一资粮位(为趣无上正等菩提。修习种种胜资粮故。为有情故。勤求解脱。由此亦名顺解脱分)。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

    论云。从初发心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顺决择识求住唯识真胜义性。齐此皆是资粮位摄。

    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

    论云○多住外门。修菩萨行。故于二取所引随眠。犹未有能伏灭功力令彼不起二取现行○随逐有情。眠伏藏识或随增过。故名随眠。即是所知·烦恼种。

    二加行位(近见道故。立加行名。此四总名顺决择分。顺趣真实决择分故)。

    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

    论云○顺解脱分既圆满已。为入见道住唯识性。复修加行伏除二取。谓暖·顶·忍·世第一法○此四位犹于现前安立少物。谓是唯识真胜义性。

    疏云。心上变如名为少物。

    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

    论云。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带相。观心有所得故。非实安住真唯识理。

    四善根者。

    一暖位。见道前相。故亦名暖。

    论云。依明得定。发下寻思。观无所取。立为暖位。

    二顶位。寻思位极。故复名顶

    论云。依明得定。发上寻思。观无所取。立为顶位。

    三忍位。忍境识空。故亦名忍。

    论云。依印顺定。发下如实智。于无所取。决定印持。无能取中。亦顺乐忍。

    四世第一法。异生法中此最胜故。名世第一法。

    论云。依无间定。发上如实智。印二取空。

    寻思如实观别记之。

    三通达位(梁会真如名通达位。初照理故亦名见道)。

    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

    论云。若时菩萨于所缘境。无分别智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论云。尔时乃名实住唯识真胜义性。即证真如智与真如。平等平等。俱离能取所取相故。然此见道略说有二。

    一真见道(谓即所说无分别智实证二空所显真理。实断二障分别随眠)。

    二相见道。此复有二。

    一观非安立谛(有三品心)一者依观所取能取二缘安立谛(有十六心)二者依观下上谛观。

    论云。菩萨得此二见道时。生如来家。住极喜地。善达法界。得诸平等。常生诸佛大集会中。于多百门。已得自在。自知不久证大菩提。能尽未来利益一切。

    四修习位。

    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

    论云。菩萨从前见道起已○复数修习无分别智。此智远离所取能取。故说无得及不思议。是出世间无分别智。

    舍二粗重故。便证得转依。

    论云。二障种子立粗重名○此能舍彼二粗重故。便能证得广大转依。

    能证得四种因。

    论云。谓十地中修十胜行。断十重障。证十真如。二种转依由此证得。

    五究竟位。

    疏云。言究竟者。略有二义。一简前四位名究竟。二简二乘名究竟。

    此(此谓此前净圆明二转依果)。

    即无漏(诸漏永尽。非漏随增)。

    界(界是藏义。或是因义)。

    不思议(超过寻思言议道故)。

    善(白法性故)。

    常(无尽期故)。

    安乐(皆无逼恼)。

    解脱(二乘所得二转依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

    身(体依聚义。总说名身)。

    大牟尼(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

    名法(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

    疏云。颂中有三。初一句出住体。次七字显胜德余八字显三乘别。

    三身等如别记。

    第三释结施愿分。长行略。

    已依圣教及正理。分别唯识性相义。

    所获功德施群生。愿共速证无上觉。

    [写本云]

    解脱上人御房御注释也

    于时明德元年八月八日

    天文十七年十月二十七日书写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