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黑白小说网 www.hbtxt.com,最快更新难经疏证最新章节!

按之益大。曰平。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病。按之消索。如風吹毛。曰死。秋脈微毛為平。毛多胃氣少。曰病。但毛無胃氣。曰死。秋以胃氣為本。(聖惠方。藹藹。作靄靄。本義。消。作蕭。)

    〔呂〕車蓋。乃小車之蓋也。輕浮藹藹然也。按之益大。有胃氣。故曰平也。〔丁〕不下不上。如循雞羽者。但當澀澀然。故曰病也。風吹毛者。飄騰不定。無歸之象。故曰死也。

    按藹藹。輕盈浮大之義。爾雅。釋木曰。賁。藹。注。樹實繁茂菴藹也。菴藹。即藹藹之雙聲。周禮考工記曰。軫之方也。以象地也。蓋之圜也。以象天也。素問次注曰。如循雞羽者。謂中央堅。而兩旁虛也。如風吹毛者。紛紛然也。

    冬脈石。反者為病。何謂反。然。其氣來實強。是謂太過。病在外。氣來虛微。是謂不及。病在內。脈來上大下兌。濡滑如雀之喙。曰平。啄啄連屬。其中微曲。曰病。來如解索。去如彈石。曰死。冬脈微石。曰平。石多胃氣少。曰病。但石無胃氣。曰死。冬以胃氣為本。(諸本。喙。訛作啄。俗解作喙。是。音釋。喙。許穢切。)

    〔呂〕雀喙。謂本大末兌也。啄啄者。不息。故謂之連屬。解索。謂虛縵無根本也。來遲去疾。故曰彈石。〔丁〕解索。診之應手如脫解之索。無力也。

    按素問平人氣象論曰。死脾脈來。銳堅如鳥之喙。又曰。平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堅。曰腎平。病腎脈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曰腎病。又解索。作奪索。又曰。喘喘連屬。其中微曲。為病心脈。次注。曲。謂中手而偃曲也。如彈石。言促又堅也。考啄啄。據內經。當作喘喘。丁注。謂啄啄如雀啄。連連時止。恐不為是。蓋內經有盛喘喘數等語。俱喻脈之數疾也。

    胃者。水穀之海也。主稟四時。故皆以胃氣為本。是謂四時之變病。死生之要會也。脾者。中州也。其平和不可得見。衰乃見耳。來如雀之啄。如水之下漏。是脾之衰見也。

    〔呂〕脾寄王四季。故不言王。言平和脈不見。其衰病則見耳。

    按素問次注曰。水流屋漏。言其至也。屋漏。謂時動覆住。

    十六難曰。脈有三部九候。有陰陽。有輕重。有六十首。一脈變為四時。離聖久遠。各自是其法。何以別之。

    〔滑〕謝氏曰。此篇。問三部九候以下共六件。而本經並不答所問。似有缺文。今詳三部九候。則十八難中第三章言之。當屬此篇。錯文在彼。陰陽見四難。輕重見五難。一脈變為四時。即十五難。春弦夏鉤秋毛冬石也。六十首。按內經方盛衰篇曰。聖人持診之道。先後陰陽而持之。奇恆之勢。乃六十首。王注。謂奇恆六十首。今世不存。則失其傳者。由來遠矣。

    然。是其病有內外證。其病為之奈何。然。假令得肝脈。其外證。善潔。面青善怒。其內證。齊左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滿。閉癃溲便難。轉筋。有是者肝也。無是者非也。

    〔呂〕外證者。府之候。膽者。清淨之府。故面青善潔。其內證者。肝之證。〔滑〕得肝脈。診得弦脈也。肝為將軍之官。故善怒。善。猶喜好也。臍左。肝之部也。按之牢若痛。謂其動氣。按之堅牢而不移。或痛也。厥陰脈。循陰器。肝病。故溲。便難。轉筋者。肝主筋也。此段答辭。然與前問不相蒙。當別有問辭也。〔徐〕動氣。真氣不能藏。而發現於外也。牢者。氣結而堅。痛者。氣鬱而滯。

    按善字。滑解為得。詩鄘風載馳章。女子善懷。亦各有行。箋。善。猶多也。漢書溝洫志曰。引洛水至商顏下。岸善崩。注。師古曰。善崩。言熹崩也。經釋。四肢滿為句。是。蓋筋急則覺四肢滿脹也。諸家四肢滿閉為句。丁讀為攣嚲之義。並非。癃。補註本義作淋。考癃。音犁針切。義與淋同。史記孝景本紀。索隱曰。隆慮。音林閭。避殤帝諱改之。據此癃字。亦避諱作淋。本草經內經。皆用癃字。其作淋者。蓋後人所改。素問奇病論曰。有癃者。一日數十溲。此不足也。次注。癃。小便不得也。溲。小便也。一切經音義曰。聲類云。痳。謂小便數。而難出也。溲字概稱大小便。見於史倉公傳。然此段閉癃溲便難。唯言小便若開若淋澀。虞注。謂癃溲。小府澀也。便難。大府所注艱也。誤。

    假令得心脈。其外證。面赤。口乾。喜笑。其內證。齊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啘。有是者心也。無是者非也。

    〔滑〕掌中。手心主脈所過之處。蓋真心不受邪。受邪者手心主爾。〔徐〕素問。心在色為赤。在聲為笑。心氣通於舌。故火上炎則干也。

    按先子曰。啘。即噦字。靈樞雜病篇曰。噦以草刺鼻嚏。嚏而已。肘後方作卒啘不止。可以證焉。又靈樞口問篇曰。人之噦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谷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今有故。寒氣與新穀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並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說文曰。噦。氣牾也。從口歲聲。本義以噦為乾嘔。非。

    假令得脾脈。其外證。面黃。善噫。善思。善味。其內證。當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無是者非也。

    〔虞〕脾。土也。在變動為噫。在志為思。主甘受味。故善味。〔丁〕當齊有動氣者。脾主中州也。其病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怠惰四肢不收。即是胃也。胃為水穀之海。為土。土靜。故有此證。〔滑〕靈樞口問篇曰。噫者。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於胃。故為噫。經曰。脾主四肢。〔徐〕素問痿論曰。陽明主束骨。而利機關。脾與胃合。故亦主節。

    按說文曰噫飽食息也。從口意聲。

    假令得肺脈。其外證。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有內證。齊右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灑淅寒熱。有是者肺也。無是者非也。

    〔虞〕肺主皮毛。外感寒。內合於肺。故嚏也。悲者肺之志也。在聲為哭。肺主氣。外候皮毛。虛則灑淅惡寒。實則熱而閟。故云寒熱。〔徐〕素問刺禁論曰。肺藏於右。臍右。肺之位也。肺主氣。氣逆則喘咳。

    按靈樞口問篇曰。人嚏者。何氣使然。岐伯云。陽氣和利。滿於心出於鼻。故為嚏。說文曰。嚏。悟解氣也。從口疐聲。詩云。願言則嚏。

    假令得腎脈。其外證。面黑。喜恐。欠。其內證。齊下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氣。少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脛寒而逆。有是者腎也。無是者非也。

    〔虞〕腎氣不足。傷於衝脈。故氣逆。少陰之脈循少腹。故少腹急痛也。腎者胃之關。今氣虛。故為下重。泄。謂食畢思急圊。通評虛實論曰。氣逆者足寒也。〔滑〕如。讀為而。〔徐〕素問。腎在志為恐。靈樞口問篇曰。陰氣積於下。陽氣未盡。陽引而上。陰引而下。陰陽相引。故數欠。又云。腎主為欠。又經脈篇。足少陰腎之脈。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踹內。故足脛寒也。

    按說文曰。欠。張口氣悟也。象氣。從人上出之形。

    十七難曰。經言。病或有死。或有不治自愈。或連年月不已。其死生存亡。可切脈而知之耶。然。可盡知也。診病。若閉目不欲見人者。脈當得肝脈。強急而長。而反得肺脈。浮短而澀者。死也。(脈經。盡。作具。診病。作設病者。強。作弦。)

    〔楊〕強急。猶弦急也。〔滑〕此篇所問者三。答云。可盡知也。止答病之死證。余無所見。當有關漏。肝開竅於目。閉目不欲見人。肝病也。肝病見肺脈。金剋木也。

    病若開目而渴。心下牢者。脈當得緊實而數。反得沉濡而微者。死也。(脈經。濡。作滑。本義。作澀。並非。)

    〔丁〕心之病證。今反見腎脈。水來剋火。故知死也。〔虞〕陽病得陰脈。故曰死也。〔徐〕心主熱。甚則開目而渴也。

    病若吐血。復鼽衄血者。脈當沉細。而反浮大而牢者。死也。

    〔滑〕脫血脈實。相反也。〔徐〕此又一義。不以生克言。所謂病虛脈實。故死也。靈樞玉版篇曰。衄而不止。脈大。此三逆。即此義也。

    按說文曰。鼽。病寒鼻窒也。從鼻九聲。釋名曰。鼻塞曰鼽。鼽。久也。涕久不通。遂至窒塞也。說文又曰。衄。鼻出血也。從血醜聲。

    病若譫言妄語。身當有熱。脈當洪大。而手足厥逆。脈沉細而微者。死也。(脈經。而下。有反字。沉上。又有反字。)

    〔楊〕按之遲但小。謂之細。〔滑〕陽病見陰脈。相反也。

    按楊上善太素經注曰。譫語。多言也。

    病若大腹而泄者。脈當微細而澀。反緊大而滑者。死也。(脈經。反下。有得字。死下。有此之謂三字。)

    〔滑〕泄而脈大。相反也。大腹。腹脹也。〔徐〕此亦病虛脈實也。靈樞玉版篇曰。腹鳴而滿。四支清泄。其脈大。是二逆也。

    十八難曰。脈有三部。部有四經。手有太陰陽明。足有太陽少陰。為上下部。何謂也。然。手太陰陽明金也。足少陰太陽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足厥陰少陽木也。生手太陽少陰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為上部。手心主少陽火。生足太陰陽明土。土主中宮。故在中部也。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養者也。

    〔楊〕手太陰。肺脈也。肺為諸藏上蓋。其治在右方。故在右手上部也。手陽明大腸脈。是肺之府。故隨肺居上部焉。足少陰腎脈。腎為水。肺之子。水流趣於腎。又最居於下。故為右手下部也。足太陽膀胱。為腎之府。故隨腎居下部焉。經言脈有三部。部有四經者。謂惣兩手而言之也。兩手各有三部。部各有二經。兩手上部合四也。中下二部。亦復如此。三四十二。則十二經也。肺金居上。而下生腎水。故肺腎在左右手上下部也。足厥陰肝脈也。肝治在左方。故為左手之下部。足少陽膽者。為肝之府。故隨肝居下部也。手太陽小腸脈。為心之府。故隨心居上部焉。手心主胞絡脈也。手少陽三焦脈也。故合為左手中部。足太陰脾脈也。足陽明胃脈也。故合為右手中部。此經作如此分別。若依脈經配三部。又與此不同也。〔徐〕此篇所論。六經部位。乃素問血氣形志篇。所謂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厥陰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為足陰陽也。手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心主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為手陰陽也。以此為據。

    按詳經文。唯說以三部配六經之義。而非左右排位之謂也。然其言曖昧難識。姑舉楊注以解之。是復掠取王氏脈經之說。而為解者。其實叵以確據矣。

    脈有三部九候。各何所主之。然。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齊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齊以下至足之有疾也。審而刺之者也。(本義。無所字。)

    〔楊〕寸口。陽也。關。中部也。尺中。陰也。此三部各有浮中沉三候。三三九候也。故曰九。浮為陽。沉為陰。中者胃氣也。所謂自膈以上。為上焦也。自膈以下。為中焦也。自齊以下至足。為下焦也。〔謝〕此一節。當是十六難中答辭。錯簡在此。而剩出脈有三部九候。各何主之十字。

    按楊注以後。以此段為左右三部。分配藏府之義。然內經及難經。未嘗有其說。蓋出於脈經兩手六脈所主藏府陰陽逆順篇。所引脈法贊文。紀天錫集註。極辨其碎義難據。實為精當。脈經又有分別三關境界脈候篇曰。寸主射上焦。出頭及皮毛竟手。關主中焦。腹及腰。尺主射下焦。少腹至足。義與此段同。刺字。楊注為針刺。丁注當作次字。紀氏為刺候之義。未知孰是。

    人病有沉滯久積聚。可切脈而知之耶。然。診在右脅有積氣。得肺脈結。脈結甚則積甚。結微則氣微。診不得肺脈。而右脅有積氣者。何也。然。肺脈雖不見。右手脈當沉伏。

    〔楊〕往來緩。而時一止復來。謂之結也。脈結甚者。是診脈之狀也。結甚者。此結訓積。猶言脈結甚則積甚。脈結微則積微。其言稍隱也。極重指著骨乃得。故謂伏脈也。〔滑〕此下問答。亦未詳所屬。或曰。當是十七難中。或連年月不已答辭也。〔徐〕結為積聚之脈。平人氣象論云。結而橫。有積矣。沉伏亦積氣之脈。右手統指三部言。

    其外痼疾同法耶。將異也。然。結者。脈來去時一止無常數。名曰結也。伏者。脈行筋下也。浮者。脈在肉上行也。左右表裡。法皆如此。假令脈結伏者。內無積聚。脈浮結者。外無痼疾。有積聚。脈不結伏。有痼疾。脈不浮結。為脈不應病。病不應脈。是為死病也。

    〔滑〕此承上文。復問外之痼病。與內之積聚。法將同異。結為積聚。伏脈行筋下。主裡。浮行肉上。主表。所以異也。前舉右脅為例。故此云左右同法。脈病不相應。故為死病也。〔徐〕人病以下至末。與前文不類。疑是五十二。五十五。五十六等難內錯文。

    按痼。即?俗字。說文曰。?。久病也。從疒古聲。又通作固。錮。禮月令曰。季冬之月行春令。則國有固疾。注。生不充性。有久疾也。漢書賈誼傳曰。失今不治。必為錮疾。

    十九難曰。經言。脈有逆順。男女有常。而反者。何謂也。然。男子生於寅。寅為木。陽也。女子生於申。申為金。陰也。

    〔楊〕元氣起於子。人之所生也。男從子左行三十。女從子右行二十。俱至於巳。為夫婦懷妊也。古者。男子三十。女年二十。然後行嫁娶。法於此也。十月而生男。從巳至寅。左行為十月。故男行年起於丙寅。女從巳右行至申。為十月。故女行年起於壬申。所以男子生於寅。女子生於申。〔滑〕此推本生物之初。而言男女陰陽也。

    按脈有逆順。言脈有男之所順。女之所逆。有女之所順。男之所逆也。男女所生之理。虞注為男女天癸之數。規楊氏之言。反非。淮南子泛論訓曰。禮三十而娶。注。三十而娶者。陰陽未分時。俱生於子。男從子數。左行三十。立於巳。女從子數。右行二十年。亦立於巳。合夫婦。故聖人因是制禮。使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其男子從巳數。左行十得寅。故人十月而生於寅。故男子數從寅起。女自巳數。右行得申。亦十月而生於申。故女子數從申生也。說文曰。包。象人褢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元氣起於子。子。人所生也。男左行三十。女右行二十。俱立於巳。為夫婦。褢妊於巳。巳為子。十月而生。男起巳至寅。女起巳至申。故男年姑寅。女年始申也。是可以證楊說。而經文實原古禮。演男女嫁娶之義者。可知矣。又離騷經曰。惟庚寅吾以降。章句云。寅為陽正。故男始生。而立於寅。庚為陰正。故女始生。而立於庚。是庚之與申雖不同。其為義則一也。

    故男脈在關上。女脈在關下。是以男子尺脈恆弱。女子尺脈恆盛。是其常也。

    〔楊〕男子陽氣盛。故尺脈弱。女子陰氣盛。故尺脈強。此是其常性。〔謝〕寅為木。木生火。又火生於寅。而性炎上。故男脈在關上。申為金。金生水。又水生於申。而性流下。故女脈在關下。

    反者。男得女脈。女得男脈也。其為病何如。然。男得女脈。為不足。病在內。左得之。病則在左。右得之。病則在右。隨脈言之也。女得男脈。為太過。病在四肢。左得之。病則在左。右得之。病則在右。隨脈言之。此之謂也。

    〔楊〕男得女脈。為陰氣盛。陰主內。故病在內。女得男脈。為陽氣盛。主四肢。故病在四肢也。

    二十難曰。經言。脈有伏匿。伏匿於何藏。而言伏匿耶。然。謂陰陽更相乘。更相伏也。脈居陰部。而反陽脈見者。為陽乘陰也。脈雖時沉澀而短。此謂陽中伏陰也。脈居陽部。而反陰脈見者。為陰乘陽也。脈雖時浮滑而長。此謂陰中伏陽也。

    〔楊〕陽乘陰。尺中已浮滑而長。又時時沉澀而短。故曰陽中伏陰也。寸關已沉短而澀。澀而時時浮滑而長。故曰陰中伏陽也。〔丁〕其部。非獨言寸為陽尺為陰也。若以前後言之。即寸為陽部。尺為陰部。若以上下言之。曰肌肉上為陽部。肌肉下為陰部。〔滑〕居。猶在也。當也。乘。猶乘車之乘。出於其上也。伏。猶伏兵之伏。隱於其中也。匿。藏也。〔徐〕引經言無考。伏匿。謂不見於本位。反藏於他部。而見其脈也。

    重陽者狂。重陰者癲。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

    〔虞〕寸口曰陽。又今重見陽脈三倍以上。故曰重陽。其病狂惑。自高賢智。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罵詈不避親疏。故曰狂。尺中曰陰。而尺脈重見陰。故曰重陰。其為病也。名曰癲疾。謂僵仆於地。閉目不醒。陰極陽復。良久卻醒。故曰癲也。今天吊之類。是也。〔徐〕此又因陰陽之伏匿。而極言之。重陰重陽。言不止伏匿。陰皆變為陽。陽皆變為陰也。脫陽脫陰者。此又因重陽重陰而及之。鬼屬陰。陽既脫。則純乎陰。故見鬼。目得血而能視。陰既脫。則血不營於目。故曰盲。此則重陰重陽之反也。

    按本義。為五十九難之錯文。然脈經文亦如是。則徐說為得。

    二十一難曰。經言。人形病脈不病。曰生。脈病形不病。曰死。何謂也。然。人形病脈不病。非有不病者也。謂息數不應脈數也。此大法。

    〔周〕形體之中。覺見憔悴。精神昏憒。食不忺美。而脈得四時之從。無過不及之偏。是人病脈不病也。形體安和。而脈息乍小乍大。或至或損。弦緊浮滑沉澀不一。殘賊沖和之氣。是皆脈息不與形相應。乃脈病人不病也。仲景云。人病脈不病。名曰內虛。以無穀氣神。雖困無苦。脈病人不病。名曰行屍。以無王氣。卒眩僕不識人。短命則死。〔謝〕按本經答文。詞意不屬。似有脫誤。

    二十二難曰。經言。脈有是動。有所生病。一脈輒變為二病者。何也。然。經言是動者。氣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氣。氣為是動。邪在血。血為所生病。氣主呴之。血主濡之。氣留而不行者。為氣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為血後病也。故先為是動。後所生病也。

    〔虞〕氣病傳血。此乃一脈變為二病。脈動反常。邪在氣。氣受邪。傳之與血。故血為所生病。呴之。氣流行之貌也。濡者。濡潤之貌。言人身所稟者。氣血也。氣血通行。沮潤人身。其為病也若此。〔丁〕氣主呴之。呴呴。謂吹噓往來之象。人一身經脈通行。氣血或居。一經脈中。氣留不行。故血壅不濡。其氣先病。名曰是動。血壅不濡。後病。名曰所生。此是一脈輒變為二病也。〔滑〕氣主呴之。謂氣煦噓然來。薰蒸於皮膚分肉也。血主濡之。謂血濡潤筋骨。滑利關節。榮養藏府也。此脈字。非尺寸之脈。乃十二經隧之脈也。此謂十二經隧之脈。每脈中輒有二病者。蓋以有在氣在血之分也。〔徐〕此亦非經之全文。乃約經語。以成文者也。是動所生病。見靈樞經脈篇。是動諸病。乃本經之病。所生之病。則以類推。而旁及他經者。經文並無氣血分屬之說。

    按自一難至此。論脈。是為第一篇。

    二十三難曰。手足三陰三陽。脈之度數。可曉以不。然。手三陽之脈。從手至頭。長五尺。五六合三丈。手三陰之脈。從手至胸中。長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三陽之脈。從足至頭。長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三陰之脈。從足至胸。長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人兩足蹻脈。從足至目。長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脈。任脈。各長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脈長一十六丈二尺。此所謂十二經脈長短之數也。

    〔楊〕一手有三陽。兩手合為六陽。故曰五六合三丈也。兩手各有三陰。合為六陰。故曰三六一丈八尺。兩足各有三陽。故曰六八四丈八尺。按此脈度數七尺五寸。中人之形。而云長八尺。理則難解。然足之六陽。從足指而向上行。由其紆曲。故曰八尺也。兩足各有三陰。故曰六六三丈六尺也。按足太陰少陰。皆至舌下。足厥陰至於頂上。今言至胸中者。蓋據其相接之次也。督脈起於脊??。上於頭。下於面。至口齒縫。計則不止長四尺五寸。今言四尺五寸者。當取上極於風府。而言之也。〔虞〕人有陰蹻陽蹻二脈。兩足合四脈。陽蹻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陰蹻者。亦起於跟中。乃是足少陰之別絡也。自然骨之後。上內踝之上。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內廉。屬目內眥。合太陽脈。長七尺五寸。兩行合一丈五尺。准此推之。至目者。是兩足陰蹻脈也。〔滑〕此靈樞廿七篇全文。三陰三陽。靈樞皆作六陰六陽。義尤明白。〔徐〕靈樞脈度篇。論蹻脈起止。專指陰蹻言。而不及陽蹻。則其長短之數。乃陰蹻之數也。

    按自二十三難。至二十九難。論經絡。是為第二篇。

    經脈十二。絡脈十五。何始何窮也。然。經脈者。行血氣通陰陽。以榮於身者也。其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陽明注足陽明太陰。太陰注手少陰太陽。太陽注足太陽少陰。少陰注手心主少陽。少陽注足少陽厥陰。厥陰復還注手太陰。別絡十五。皆因其原。如環無端。轉相溉灌。朝於寸口人迎。以處百病。而決死生也。

    〔滑〕因者。隨也。原者。如也。朝。猶朝會之朝。以。用也。因上文經脈之尺度。而推言經絡之行度也。直行者謂之經。旁出者謂之絡。十二經。有十二絡。兼陽絡陰絡。脾之大絡。為十五絡也。謝氏云。始從中焦者。蓋謂飲食入口。藏於胃。其精微之化。注手太陰陽明。以次相傳。至足厥陰。厥陰復還注手太陰也。寸口人迎。古法以俠喉兩旁動脈。為人迎。至晉王叔和。直以左手關前一分為人迎。右手關前一分為氣口。後世宗之。愚謂昔人所以取人迎氣口者。蓋人迎為足陽明胃經。受穀氣而養五藏者也。氣口為手太陰肺經。朝百脈而平權衡者也。〔徐〕脈所注為原。靈樞九針十二原篇云。原者。五藏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

    按靈樞經脈篇曰。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經釋。以處為揆度。未妥。蓋處者。處分之謂也。大戴禮。諸侯遷廟篇曰。聽其聲。處其氣。考其所為。觀其所由。義與此同。榮。古與營通。即營周之義也。

    經曰。明知終始。陰陽定矣。何謂也。然。終始者。脈之紀也。寸口人迎。陰陽之氣。通於朝使。如環無端。故曰始也。終者。三陰三陽之脈絕。絕則死。死各有形。故曰終也。

    〔滑〕謝氏曰。靈樞第九篇云。凡刺之道。畢於終始。明知終始。五藏為紀。陰陽定矣。又曰。不病者。脈口人迎。應四時也。少氣者。脈口人迎俱少。而不稱尺寸也。此一節。因上文寸口人迎。處百病決死生。而推言之。謂欲曉知終始。於陰陽為能定之。蓋以陽經取決於人迎。陰經取決於氣口也。朝使者。朝。謂氣血如水潮應時而灌溉。使。謂陰陽相為用也。始。如生物之始。終。如生物之窮。欲知生死。脈以候之。陰陽之氣。通於朝使。如環無端。則不病。一或不相朝使。則病矣。況三陰三陽之脈絕乎。絕必死矣。其死之形狀。則具如下篇。

    按經釋曰。靈樞終始篇云。終始者。經脈為紀。此終始。蓋指十二經之所起止也。非謂氣行為始。脈絕為終也。其終始篇篇末。亦載十二經脈絕病形。豈因此遂誤以終始之終。為即此終耶。

    二十四難曰。手足三陰三陽氣已絕。何以為候。可知其吉凶不然。足少陰氣絕。即骨枯。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溫於骨髓。故骨髓不溫。即肉不著骨。骨肉不相親。即肉濡而卻。肉濡而卻。故齒長而枯。發無潤澤者。骨先死。戊日篤巳日死。(素問診要經終論新校正曰。詳王注云。骨不耎。骨硬。難經。及甲乙經云。骨不濡。則肉弗能著。當作骨不濡。靈樞經脈篇。亦作濡。本義。澤下。長有無潤澤三字。按下文例。骨髓不溫。當作脈不溫。)

    〔楊〕足少陰。腎脈也。腎主冬。故云冬脈也。腎主內榮骨髓。故云伏行而溫於骨髓也。卻。結縮也。謂齒齦之肉結縮。而故齒漸長而枯燥。色不澤也。腎為津液之主。今無津液。故使發不潤焉。戊己土也。腎水也。土剋水。故云戊日篤己日死也。〔滑〕此下六節。與靈樞第十篇文。皆大同小異。濡。讀為軟。〔徐〕卻。退縮也。

    按溫。即溫養之謂。濡。古軟字。見於素問玉機真藏論新校正。卻。楊為結縮。義與軟字相乖。

    足太陰氣絕。則脈不榮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脈不榮。則肌肉不滑澤。肌肉不滑澤。則肉滿。肉滿則唇反。唇反則肉先死。甲日篤乙日死。

    〔滑〕脾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脾絕則肉滿唇反也。肉滿。謂肌肉不滑澤。而緊急?膹也。

    足厥陰氣絕。即筋縮引卵與舌。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陰器。而絡於舌本。故脈不營。則筋縮急。筋縮急。即引卵與舌。故舌卷卵縮。此筋先死。庚日篤辛日死。(舌厥之間。舊剩卷字。據甲乙經刪。)

    按素問熱論曰。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次注。凡虛中而受物者。皆謂之器。其於體外。則謂陰囊。其於身中所司。則謂膀胱矣。

    手太陰氣絕。即皮毛焦。太陰者。肺也。行氣溫於皮毛者也。氣弗榮。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津液去。即皮節傷。皮節傷。則皮枯毛折。毛折者。則毛先死。丙日篤丁日死。

    〔滑〕肺者。氣之本。其華在毛。其充在皮。肺絕則皮毛焦。而津液去。皮節傷。以諸液皆會於節也。

    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少陰者。心脈也。心者。脈之合也。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色澤去。故面黑如梨。此血先死。壬日篤癸日死。(舊脫少陰者。心脈也。心者。脈之合也。十二字。今據脈經所引靈樞補之。本義。甲乙經。梨。作黧。非。)

    〔楊〕經云。手三陰。今此推釋太陰少陰。而心主一經不言之。何也。然心主者。心包絡之脈也。少陰者。心脈也。二經同候於心。故言少陰絕。則心主亦絕。其診既同。故不別解也。本經云面黑如漆柴。此云如梨。漆柴者。恆山苗也。其草色黃黑無潤澤。故以為喻。梨者。人所食之果也。亦取其黃黑焉。言人即無血則色黃黑。似此二物。無光華也。

    按方言曰。老。燕代之北鄙。曰梨。郭璞注。言面色如凍梨。爾雅正義。孫炎云。耇。面如凍梨。色如浮垢。是楊注所本。丁注曰。梨字當作黧。誤。考諸本草。恆山苗。未載漆柴名。不知何據。

    三陰氣俱絕者。則目眩轉。目瞑。目瞑者。為失志。失志者。則志先死。死即目瞑也。

    〔楊〕三陰者。是手足三陰脈也。此五藏之脈也。五藏者。人之根本也。故三陰俱絕。則目瞑。瞑。閉也。〔虞〕人之五志。皆屬於陰。今三陰已絕。五藏皆失其志。故無喜怒憂思恐。五志俱亡。故曰失志也。

    按眩轉之眩。當是系訛。蓋眩。或作玄。因訛係為玄。再轉從目也。靈樞經脈篇曰。五陰氣俱絕。則目系轉。轉則目運。又大惑論曰。五藏六府之精氣。皆上注於目。又曰。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再按辨正條例曰。注義。目眩為失志。今從之。補註。作目瞑。據此。似舊作目系轉目眩。

    六陽氣俱絕者。則陰與陽相離。陰陽相離。則腠理泄。絕汗乃出。大如貫珠。轉出不流。即氣先死。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丁〕六陽者。是手足三陽也。〔楊〕陰與陽相離者。陰陽隔絕。不相朝使也。腠理泄者。陽氣已下。毛孔皆開。所以然也。絕汗者。乃汗出如珠。言身體汗出著肉。如綴珠而不流散。故曰貫珠也。

    按占亦診候之義。莊子人間世曰。匠石覺而診其夢。釋文司馬彪云。診。占夢也。

    二十五難曰。有十二經。五藏六府十一耳。其一經者。何等經也。然。一經者。手少陰與心主別脈也。心主與三焦為表裡。俱有名而無形。故言經有十二也。

    〔楊〕手少陰。真心脈也。手心主。心包絡脈也。二脈俱是心脈。而少陰與少陽合。心主與三焦脈合。三焦者。有位而無形。心主有名而無藏。故二經為表裡也。五藏六府。各一脈。為十一脈。心有兩脈。合成十二經焉。據此而言。六府亦止五府耳。

    二十六難曰。經有十二。絡有十五。餘三絡者。是何等絡也。然。有陽絡。有陰絡。有脾之大絡。陽絡者。陽蹻之絡也。陰絡者。陰蹻之絡也。有絡有十五焉。

    〔楊〕十二經。各有一絡。為十二絡耳。今云十五絡者。有陰陽之二經。脾之大絡。合為十五絡也。

    按陰陽二蹻。見於二十八難。靈樞經脈篇曰。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

    二十七難曰。脈有奇經八脈者。不拘於十二經。何謂也。然。有陽維。有陰維。有陽蹻。有陰蹻。有沖。有督。有任。有帶之脈。凡此八脈者。皆不拘於經。故曰奇經八脈也。經有十二。絡有十五。凡二十七氣。相隨上下。何獨不拘於經也。然。聖人圖設溝渠。通利水道。以備不然。天雨降下。溝渠溢滿。當此之時。霶霈妄行。聖人不能復圖也。此絡脈滿溢諸經。不能復拘也。(脈經。不然。作不虞。當此之時。在於聖人上。)

    〔虞〕奇。音基也。奇。斜也。零也。不偶之義。謂此八脈。不繫正經陰陽。無表裡配合。別道奇行。故曰奇經也。所以經言八脈不拘於經。以此可驗矣。楊氏言奇異之義。非也。〔滑〕奇經者。絡脈之滿溢。而為之者歟。或曰。此絡脈三字。越人正指奇經而言也。既不拘於經。直謂之絡脈。亦可也。此篇兩節。舉八脈之名。及所以為奇經之義。〔徐〕言血脈充盛。十二經不足以容之。則溢出而為奇經。故奇經為十二經之別脈也。

    按說文曰。圖。畫計難也。從口從啚。啚。難意也。徐鍇云。規畫之也。溝。水瀆廣四尺。深四尺。從水勾聲。渠。水所居。從水矩省聲。滂。滂沛也。從水旁聲。徐鉉等云。今俗作霶霈。非是。

    二十八難曰。其奇經八脈者。既不拘於十二經。皆何起何繼也。然。督脈者。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裡。上至風府。入屬於腦。(脈經。繼。作系。)

    〔呂〕督脈者。陽脈之海也。〔楊〕下極者。長強也。〔徐〕繼。續也。

    按靈樞經脈篇曰。督脈之別。名曰長強。挾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脈經曰。衝脈者。陰脈之海也。督脈者。陽脈之海也。又其敘八脈。與本經不同。始載二維。次蹻脈。次衝脈。次督脈。次任脈。次帶脈也。照之下文敘奇經之病。其次相同。且其所記。任沖二脈之起行。亦與本經不同。反合於下文呂注。甲乙經。屬於腦下。又云。上巔循額。至鼻柱。陽脈之海也。楊注以督為都綱之義。非。先子曰。督。古與裻通。其脈循脊上行。故以背縫名之。晉語曰。衣之偏裻之衣。注。裻在中。左右異。故云偏。莊子養生主論曰。緣督以為經。釋文。李頤云。督。中也。說文曰。裻。新衣聲。一曰背縫。從衣叔聲。甲乙經曰。風府。在項上一寸大筋內。長強。在脊骶端。

    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甲乙經。作中極之上。脈經。作任脈者。起於胞門子戶。夾臍上行。至胸中。注。一云。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至關元。至咽喉。)

    〔丁〕中極者。穴名也。在齊下四寸。其中極之下者。曲骨穴也。

    按先子曰。任。與衽通。其循腹裡上行。猶衽之在於腹前也。說文曰。衽。衣襟也。從衣壬聲。又曰。襟。交衽也。從衣金聲。楊注。任者。妊也。此為人之生養之本。誤。甲乙經曰。關元。在臍下三寸。王冰素問骨空論注曰。言中極之下者。言從少腹之內上行。而外出於毛際而上。非謂本起於此也。何以言之。針經云。衝脈者。十二經之海。與少陰之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又云。衝脈任脈者。皆起於胞中。上循脊裡。為經絡之海。由此言之。則任脈衝脈。從少腹之內上行。至中極之下。氣街之內。明矣。

    衝脈者。起於氣衝。並足陽明之經。夾齊上行。至胸中而散也。(脈經。衝脈者。起於關元。循腹裡。直上至咽喉中。注。一云衝脈者。起於氣衝。並陽明之經。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

    〔楊〕經云。衝脈者。十二經之海也。如此則不獨為陰脈之海。恐呂氏誤矣。沖者。通也。言此脈。下至於足。上至於頭。通受十二經之氣血。故曰沖焉。此奇經之三脈也。〔虞〕素問云。衝脈起於氣街。難經云。起於氣衝。又針經穴中。兩存其名。沖。街之義也。素問云。並足少陰之經。難經言。並足陽明之經。況少陰之經。夾齊左右各五分。陽明之經。夾齊左右各二寸。氣衝又是陽明脈氣所發。如此推之。則衝脈自氣衝起。在陽明少陰二經之內。其理明矣。大體督脈任脈衝脈。此三脈。皆自會陰穴。會合而起。二脈分為三岐。行於陰陽。部分不同。故名各異也。

    按靈樞逆順肥瘦篇曰。夫衝脈者。五藏六府之海也。五藏六府皆稟焉。楊注規呂稱陰脈之海。是。而其以沖為通。未盡。說文曰。沖。通道也。從行童聲。春秋云。及沖以戈擊之。又曰。街。四通道也。從行圭聲。虞注。沖。街之義。此說為妥。蓋此脈為十二經之所注。猶四通之路也。甲乙經曰。氣衝。在歸來下。鼠溪上一寸。動脈應手。

    帶脈者。起於季脅。回身一周。(脈經。脅。作肋。)

    〔楊〕帶之為言。束也。言總束諸脈。使得調柔也。季脅。在肋下。下接於髖骨之間。是也。回。繞也。繞身一周。猶如束帶。

    按說文曰。帶。紳也。男子鞶革。婦人鞶絲。象系佩之形。佩必有巾。從巾。

    陽蹻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陰蹻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甲乙經。至作入。)

    〔丁〕陽蹻脈。起於跟中。循外踝者。中衝穴也。上入風池穴者。頂後髮際陷中。是奇經之五脈也。陰蹻脈。亦起跟中。循內踝者。照海穴也。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其又至目下承泣穴。是陰蹻脈始終也。是奇經之六脈也。

    按先子曰。蹻。與屩通。史記孟嘗君傳曰。馮馭聞孟嘗君好客。躡屩而見之。索隱。屩。音腳。字亦作蹻。又虞卿傳曰。躡蹻擔簦。徐廣注。蹻。草履也。蓋蹻脈起於跟中。故義取於此。或曰。蹻即繑之義。說文曰。繑。絝紐也。從糸喬聲。絝。脛衣也。從糸誇聲。此說亦通。楊注。蹻。捷疾也。是人行走之機要。動足之所由。誤矣。甲乙經曰。風池。在顳顬後。髮際陷者中。

    陽維陰維者。維絡於身。溢畜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故陽維。起於諸陽會也。陰維。起於諸陰交也。比於聖人圖設溝渠。滿溢流於深湖。故聖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脈隆盛。入於八脈。而不環周。故十二經。亦不能拘之。其受邪氣。畜則腫熱。砭射之也。(脈經。陽維起於諸陽會也二句。在於陽維陰維者上。無故字。又無比於以下五十三字。作此八者不繫於十二經。故曰奇經八脈者也。十八字。甲乙經。無諸經者也四字。經釋。灌溉。作灌溢。)

    〔楊〕維者。維持之義也。此脈為諸脈之綱維。故曰維脈也。此有陰陽二脈。為奇經八脈也。〔虞〕十二經隆盛。入於八脈。而不環周。邪在八脈。腫熱畜積。故以砭石射刺之。故曰砭射之也。〔紀〕陽維者。維絡於陽之脈。陰維者。維絡於陰之脈。所以陰陽能相維者。經血滿足。通達四旁。能維絡於諸經也。〔徐〕按二維之脈。經無明文。其起止蓋不可考。不還周。言不復歸於十二經也。

    按素問刺腰痛論曰。陽維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腫。刺陽維之脈。脈與太陽合腨下間。去地一尺所。次注。太陽所生。與正經並行。而上至腨下。復與太陽合而上也。又曰。飛陽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甚則悲以恐。次注。是陰維之脈也。又曰。刺飛陽之脈。在內踝上五寸。少陰之前。與陰維之會。次注。陰維之會。以三脈在此穴位也。是經文二維之稱。他無所見。而其所會之穴。見於甲乙經。說文曰。湖。大陂也。從水胡聲。揚州浸有五湖浸。川澤所仰以灌溉也。拘通。言不能拘止其所流通也。本義曰。溢畜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十二字。當在十二經亦不能拘之之下。則於此無所間。而於彼得相從矣。經釋曰。維絡於身之下。必有缺文。後人誤以此二句。移入此處。故難通也。考脈經。甲乙經。並與經文同。則滑徐說。難以信據。而脈經以二經所起二句。冠於陽維陰維者上。殊覺文順。本義又曰。其受邪氣畜云十二字。謝氏以為於本文上下。當有缺文。然脈經無此。疑衍文也。或云。當在三十七難。關格不得盡其命而死矣之下。因邪在六府而言也。此說似有理。然據虞注。其義亦鬯。經釋曰。奇經之脈。不能還周。故邪氣無從而出。惟以砭石以射之。則邪氣因血以泄。病乃已也。此說最為妥善。

    二十九難曰奇經之為病。何如。然。陽維維於陽。陰維維於陰。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陽維為病云十四字。舊在於帶之為病後。今據脈經。謝注。本義。移於此。脈經。溶溶。作容容。甲乙經。則悵然云十二字。作為病腰腹縱容如囊水之狀。注。一云。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狀。)

    〔呂〕悵然者。其人驚。驚即維脈緩。故令人身不能收持。驚則失志。善忘恍惚也。陽為衛。故寒熱。陰為榮。榮為血。血者心。故心痛也。〔丁〕溶溶者。緩慢所以不能收持也。〔滑〕溶溶。無力貌。〔徐〕溶溶。浮蕩之貌。

    按說文曰。溶。水盛也。從水容聲。是與經旨不符。故舉三說。說文又曰。悵。望恨也。從心長聲。

    陰蹻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蹻為病。陰緩而陽急。

    〔滑〕兩蹻脈病。在陽則陽結急。在陰則陰結急。受病者急。不病者自和緩也。

    按內經。載八脈病證。經釋詳舉之。今不贅。

    沖之為病。逆氣而裡急。督之為病。脊強而厥。任之為病。其內苦結。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帶之為病。腹滿腰溶溶。若坐水中。此奇經八脈之為病也。

    〔呂〕衝脈。從關元上至咽喉。故其為病。逆氣而裡急。督脈在脊。病則其脈急。故令其脊強也。任脈起於胞門子戶。故其脈結為七疝瘕聚之病。帶脈者。迴帶人之身體。病則其腹緩。故令腰溶溶也。〔丁〕逆氣。腹逆也。裡急。腹痛也。〔虞〕瘕者。謂假於物形也。〔徐〕溶溶如坐水中。寬慢不收。而畏寒也。

    按諸病源候論。虛勞裡急候曰。虛勞則腎氣不足。傷於衝脈。衝脈為陰脈之海。起於關元。關元穴在臍下。隨腹直上至咽喉。勞傷內損。故腹裡拘急也。七疝。虞注。謂厥疝。盤疝。寒疝。症疝。附疝。狼疝。氣疝也。此稱。諸病源候論所載。而內經。有五藏風疝。及狐疝?疝之七名。未知此所謂七疝否。

    自二十三難至此。論經絡。是為第二篇。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