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黑白小说网 www.hbtxt.com,最快更新孙子新研究最新章节!

    本篇以速战速决主义为中心,反复痛陈久战之害。于粮食,主张“因敌”;于俘虏,主张收编;最后则强调将帅的重要性,以结束全篇,意味尤深长。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大凡用兵的法则,因时不同。仅就普通的战争说,驾四匹马的快速而用于攻击的战车千架,与附属而用于守御的皮革装甲车亦千架,合计配置佩戴甲胄的武装士兵十万人,这大批军队,其输送粮食于千里之远的费用,国内外的战事特别费,外交费(如游说家的怀柔费,对中立的使节所花的外交费,以及其他费用等),制造弓矢甲胄的胶漆原料费,以及兵车甲胄的修缮费,补充费,合计每日约需千金的巨款,然后方能出动这十万远征军。

    军队的机械化

    【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中国古代的布阵,类似荷马时代的古希腊,战车为重要的原动力,每架战车配以一定人数的步兵。在春秋时代驰车配七十五人,革车配二十五人,各一千架,合计十万名。张预说:“驰车即攻车也,革车即守车也。”曹操《孟德新书》载:“攻车一乘,前拒一队,左右角二队,共七十五人。守车一乘,炊子十人,守装五人,厩养五人,樵汲五人,共二十五人。”说到这里,使我想起今日“军队的机械化”来,古代所谓驰车、革车、带甲,无疑约等于今日所谓“军队的机械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列强莫不努力于军队机械化,即配属战车、装甲汽车、天然气汽车等于军队,以充实军队攻击力、运动力、防护力,并增进其机动力,而使战术与战略上的急袭,得以实现。更进而创设“机械化兵团”,使其可以独立作战。其次,古代的驰车、革车是用牛马拖动的,但现代的战车、汽车等变为燃油驱动;石油是“地球的血液”,平时列强俱为争夺石油而战,因为到了战时,倘若石油发生缺乏,简直足以导致战争的失败。军用的最重要武器————战车、飞机等若没有石油使用,则变为死物;至于兵舰没有石油使用,则速度亦低,若使用石炭,则浓烟上升,易为敌人所发现。法国福煦元帅曾说过:“一滴石油比一滴血还宝贵。”又说:“协约国乘石油之浪而游到战捷的彼岸。”真是经验之言。

    【千里,千金】是模糊的数字,一言其远,一言其多。金是货币的通称,中国古代并不以金为本位。

    两次大战动员及战费数目

    【举兵十万,日费千金】这是两千年前战争的一种状态,降及现代的战争,其规模的庞大,迥非古代可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双方动员3000余万人(直接、间接参战的兵员);第二次世界大战,双方动员9000余万人,约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三倍多。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双方所用的战费则为第一次的四倍多,据瑞士国际票据兑换银行最近的报告:“第二次世界大战所耗费用,计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四倍多,至去年夏季为止,世界各国国库所负担经费约达6800亿美元。将一九一三年币值折合为一九四五年币值,第一次世界大战费用约为1800亿美元。以上各数仅为直接战费;生命之牺牲,财产之毁损,生产之减少,战事救济费用以及中立国所受损失,俱未计算在内。”我想:这个天文数字,应为孙子当时所未梦想到的吧!

    战争与经济

    奥国战将莫德古古里说:“作战之第一要素曰金钱,第二要素曰金钱,第三要素亦曰金钱。”足见金钱的重要。在腓特烈的记录中,亦屡涉“军力”与“财政”的密切关系,他所导演的七年战争,倘若不得英国财政上的援助,绝不会维持得那么长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法各国如无美国的借款和军需品供给,恐在美国参战前,早被德国打败,亦未可知。至第二次世界大战,英、苏、中、法等国亦靠美国物质的租借,才能继续战争,打败敌人。据美国总统杜鲁门最近宣布,美国在一九四五年九月三十一日以前,根据租借法案,曾借予盟国物资,价值达460亿美元。数目之大可见。总之,现代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比古代更为密切,而其必须依赖外国,尤为古代所未见。即以物资丰富的美国,在二次世界大战中,亦依赖于“反租借”————由各盟国租与美国的物资,亦达62亿5000万美元(根据杜鲁门总统的宣布)。所以时代进化了,我们研究《孙子兵法》也要知有所阐扬才可。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战争以速胜而结束得愈快为愈佳,倘若迁延时日,则兵器钝敝,官兵的锐气受挫,渐次丧失战斗力,特别是攻城战,多耗时日,易演成兵力屈竭,死伤消耗过多。同时,暴师于战场的时间既久,必使国家的财政经济枯竭。

    攻城战,以能避之为最上策,因为,一来牺牲太大,二来不能迅速解决。

    古罗马时代,迦太基的猛将汉尼拔,带着十万雄兵,越过阿尔卑斯山,以破竹之势,粉碎敌军,于杀近敌国首都的所在地————罗马时,知道它是坚固的大要塞,攻之不利,乃出以别种巧妙的作战。要塞攻击顺利与否,影响战争的胜败甚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皇太子亲带了十五师兵(后增至六十师)攻击法国凡尔登要塞,结果浪费无数弹药,死伤50万人(法军为20万人),依然攻击不破。

    德国每败于攻城

    但是,德军因为受了这次攻城大创,在战争遂行上,发生一大漏洞,且引起国内的骚动,后为协约军所屈服,于此不能不谓为一因。至于此次德国之败于苏俄,亦可谓由于“攻城力屈”。攻莫斯科不下,攻列宁格勒亦不下,尤以攻斯大林格勒不下,更使战力消耗无算,遂为俄军乘此“力屈”,实行反攻,被打得一败涂地。德国军人今后如读及是书,当必后悔莫及,要奉《孙子兵法》为圭臬了。

    军队久战,则经济必告破产。

    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到第三年,德国战线上的士兵要穿纸制的鞋子了,国内采用票券制度供给食物,也逐渐陷于不足了,刚发育的儿童得不到充分的食料,自然,母乳亦不足,其结果表现于后来德国青年的身上了(体弱)。战后德人曾慨叹道:“不到三十年,就不像从前的德国人了。”

    久战的艰危

    那时,德国各小学生搜集了纸屑、空罐、瓶塞、皮屑、玻璃片等物贡献于政府以变造军需品,人民则把贵金属大量地奉纳于政府以充军费,甚至有人募集女人的头发,用作制造火药的原料,结果,德国,仍因物质的不足而崩溃。

    过去我国抗战,达八年之久,其间所发生的“国用不足”,实在严重,弄得士兵食不饱,穿不暖,远行无车,伤病无药。至于兵器,亦很落后。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

    这样绵亘长期的战争,在外则兵器钝敝,官兵的锐气受挫,战斗力屈竭;在内则财源枯竭,军费无着。内外均陷于疲弊之境,于是大难到来了,观望形势的中立国,乘我的疲弊而起,企图收获渔人之利,或袭击我,或干涉我,或压迫我签订不平等条约。

    久战则国内革命起

    久战是很不利的,尤其在现代资本主义的国家,革命易起于国内。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于一九一七年产生社会主义革命,德国于一九一八年爆发民主革命,鲁登道夫在其所著《总体战》一书中,曾说:“总之,世界大战之中,不以战斗定战争之胜败,而以革命定战争之胜败,革命既起(指德国),胜负随之而分矣。”

    苏联与日本

    一九四五年苏联在远东以中立国的地位,突然对日宣战,我们也可以解释为“诸侯乘弊而起”吧。原来日本对华之战已苦了八年,对英美之战也苦了四年,益以美国原子弹的投掷,更使其吃不消,于是苏联便“乘其弊”,遵照雅尔塔及波茨坦协定,进兵满洲之野,迫使日本从速作无条件投降。虽说日本早知苏联将“乘其弊而起”,故对苏联极尽拉拢亲善的能事,定有种种协约以维系关系,但因其罪恶滔天,已无可恕,且自己亦已危,故终难逃此厄运。

    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到了这时,虽有绝顶聪明的元首与主将,都无从化解这种危机!

    今日以前的历史不能避免战争,今日以后的历史(世界未大同前)大概也不能避免吧?列国之力的尖锐,均向着战争而跃动,战争随时有爆发的可能。然而开战易,收获战胜的成果难。老子说:“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不求善后的放弃责任之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媾和条约签订了不过二十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又爆发了;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虽已结束,而第三次大战又似在酝酿了。正如孟子说:“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基于上述的理由,战争(以及战斗)以大巧而做迅速的处理,迅速结束为最佳。反之,仅弄小巧,延长战争时间,我未见过得到善果的!

    拙巧真义

    【拙速】拙字,见解不一,据编者的研究,此非真拙————无谋无策,乃为老子所说“大巧若拙”意。按王弼注:“大巧因自然以成器,不造为异端,故若拙也。”或“大智若愚”意。真拙是不成的,孙子不是把“智”列为将帅所应具的五大要素的第一位吗?足证此“拙”为“大巧”或“大智”。而“巧之久”的“巧”,乃为小巧。大巧与小巧不同,所谓小巧者,不顾将来,不管整个局势,仅是立异为高,醉心目前的利益,大巧反是。一八六六年普奥之役,普军大胜,若依毛奇的主张,乘势追击,可以击灭奥军,而陷其首都;但俾斯麦从政略上着眼,则制止追击,意在避免结成万世不解之仇,阻碍将来联合对付其大敌————法国。后来竟得结为同盟,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便与英、法等协约国作战,便是一例证。

    拙速论的根源

    近代战争的观念是速战速决(即集中无比的武力,一举歼灭敌人,迅即结束战事,以免事久变生),这就是数千年前孙子所倡导的拙速主义。老子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这是说要果断地给敌以一大打击,不可延长战期。又说:“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战争不合乎自然之道,则早衰,所以在未衰中,非速制胜不可。这大概是拙速论的根源吧?————我想。

    名将与迅速主义

    古来名将的作战,莫不采取迅速主义。建设横跨欧亚大陆前古未有的大帝国者————亚历山大王即以不失时为战胜的原则。拿破仑曾简单地说过:“以一日当作十时而进军作战,而后休息。”这就是孙子所谓“其疾如风”的神速战略,同时也是孙子所谓不失时的“拙速”。又,古今无双之海军名将纳尔逊说:“时是我们最善的同志,其他的同志都嫌弃我们,所以我非尊重它不可,与战争有密切关系的时是万事之本,五分钟常决定胜败。”这样尊重用兵的神速。

    上述名将的迅速与时的战略,换言之,是进而捕捉敌的虚隙而不踌躇地果敢断行,绝不是普通所谓无谋无策的拙速。

    ————大场弥平《孙子兵法》

    “时”的原理

    谋的巧拙,对于战争来说虽关系重大,但比谋的巧拙更重大而支配胜败结果的,是“时”的原理。在《孙子兵法》中有“拙速”“巧久”“迂直”“先后”等字眼,要而言之,即对“时”的研究,时的关键是“机”。

    从大阪到东京的火车,分有慢、快、特快的等级,是照着等级的票价付钱。而特别快票,是把时间用金钱来缩短的最高速度的代价,所以时间越短,价格越高。

    到了东京,寄宿旅馆,从一天而二天,二天而三天,时间越迟,住宿价格越高,照着与电车相反的时间换算法而付钱,为付钱而把着钱袋,这时,也许怀疑错了吧?

    旅馆之迟而价昂是老子,电车之速而价高是孙子,介于两者之间,不误时之迟速是孔子。文明人比野蛮人对于时间的感念强,滥用天所赋予的时间而自疲,或为了生活而疲于无意义的劳动者,这不能说是贤人。倘若把那升于最高的阶段,达于如释迦一般的境界而超越时间,就是与天地同悠久。“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如果到了这里,仅有枯木寒岩,没有社会气味,忘却时间,忘却历日,自然战争也不会发生了。但人到底是不能脱离社会的。故,支配人的思想和战之胜败的怪物————时间究竟是怎样的呢?所谓时间,在哲学上说,是直观事物的持续关系的先验形式,一元地把一切现象表现于所谓数量上时,常导出的一种独立变量;但相对原理否认绝对时间的存在。

    时间与计划互相奏效于战争。战争动员愈速,愈有利,行军也是一样。在军舰方面,速力即战斗力,炮弹以速而强;马速牛迟,所以有骑兵,没有牛兵。兵法上对于天时、地理及其他,虽是随手利用,但其中第一强调的是时间。

    ————北村佳逸《孙子解说》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战争的时间延长,结局能够切实有利于国家的,过去尚无此例。总之,以速战速胜为有利于国。

    但不能执此以论被压迫者对压迫者之战,因为被压迫者对压迫者作反抗之战,胜固战,败亦要战,虽不敢希望速战速胜,但能长期抗战而胜,由此得以再次独立,就算真正有利于国了。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所以没有完全了解用兵的害处的主将,绝不会完全了解用兵的利处。

    《九变》篇说:“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善于用兵的主将,仅一次动员必要的兵力以迅速压倒、歼灭敌人,而迅速结束战争,决不再动员,以免民劳怨生;并且粮食的输送,仅以二次为限,决不三次,免使国内空虚;弓箭甲胄等武器装备,供给补充自本国,粮食则征收自敌国。这样,军队的粮食就不会缺乏。

    【役不再籍】役为兵役,籍为征集意,即不做第二次征兵,或第二次动员意,与“粮不三载”均是说良将的速战速决。【粮不三载】春秋时代,军队出征时,载粮送至国境。至凯旋时,则载粮以迎之于国境,仅此两次,没有第三次,因为到了敌国,必须“因粮于敌”。【取用于国】因各国兵器各有特点,制式相异的敌国兵器,不适于用,故须取自本国。【因粮于敌】有两点利处:一使国内的食料不致减少,二使敌国的粮食因而缺乏。

    《作战纲要》

    《作战纲要》说:“战地人马之给养,与兵器、弹药、燃料、器材、被服等各种补给,影响于作战甚大。其中给养、燃料、弹药尤不可缺。”这是指示给养补充的重要。又说:“为增进或保持军队之战斗力,须广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