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黑白小说网 www.hbtxt.com,最快更新人没有不懒的最新章节!

    人于其家乡往往有所偏爱,觉得家乡一切都比外乡的好。

    童年生活

    我的童年生活,只模糊地记得一些事。

    北平有一童谣:

    小小儿,

    坐门墩儿,

    哭哭啼啼地想媳妇儿。

    娶了媳妇儿干什么呀?

    点灯,说话儿;

    吹灯,做伴儿;

    早晨起来梳小辫儿。

    梳小辫儿是一天中第一件大事。我是在民国元年才把小辫儿剪了去的。那时候我的辫子已有一尺多长,睡一夜觉,辫子往往就松散了,辫子不梳好是不准出屋门的。所以早起急于梳辫子,而母亲忙,匆匆地给我梳,揪得头皮疼。我非常厌恶这根猪尾巴。父亲读《扬州十日记》《大义觉迷录》之类的书,常把满军入关之后“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事讲给我们听,我们对于辫子益发没有好感。革命后把辫子一刀两断,十分快意。那时候北平的新式理发馆只有东总布胡同西口路北一处,座椅两张。我第一次到那里剪发,连揪带剪,相当痛,而且头发楂顺着脖子掉下去。

    民国以前,我的家是纯粹旧式的。孩子不是一家之主,是受气包儿。家规很严。门房、下房,根本不许孩子涉足其间。爷爷奶奶住的上房,无事也不准进去,父亲的书房也是禁地,佛堂更不用说。所以孩子们活动的空间有限。室内游戏以在炕上攀登被窝垛为主,再不就是用窗帘布挂在几张桌前做成小屋状,钻进去坐着,彼此做客互访为乐。玩具是有的,不外乎“打糖锣儿的”担子上买来的泥巴制的小蜡签儿之类,从隆福寺买来的小“空竹”算是上品了。

    我记得儿时的服装,最简单不过。夏天似乎永远是一身竹布裤褂,白布是禁忌。冬天自然是大棉袄小棉袄,穿得滚圆臃肿。鞋子袜子都是自家做的,自古以来不就是以“青鞋布袜”作为高人雅士的标识吗?我们在童年时就有了那样的打扮。进了清华之后,才斗胆自主写信到天津邮购了一双白帆布鞋,才买了洋袜子穿。暑假把一双手工做的布袜子原样带回家,被母亲发现,才停止了布袜的供应。布鞋、毛窝,一直在脚上穿着,皮鞋是很久以后的事了。

    小孩子哪有不馋的?早晨烧饼油条或是三角馒头,然后一顿面一顿饭,三餐无缺,要想吃零食不大容易。门口零食小贩是不许照顾的,有时候偷着吃“果子干”“玻璃粉”或是买串糖葫芦,被发现便不免要挨骂。所以我出去到大鹁鸽市进陶氏学堂的时候,看见卖浆米藕的小贩,驻足而观,几乎馋死,豁出两天不吃烧饼油条积了两个铜板才得买了一小碟吃。我的一个弟弟想吃肉,有一天情不自已地问出一句使母亲心酸的话:“妈,小炸丸子卖多少钱一碟?”

    革命以后,情况不同了。我的家庭也起了革命。我们可以穿白布衫裤,可以随时在院子里拍皮球、放风筝、耍金箍棒,可以逛隆福寺吃“驴打滚儿”“艾窝窝”。父亲也带我们挤厂甸。念字号儿,描红模子,读商务出版的“人手足刀尺,一人二手,开门见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这一套启蒙教育,都是在炕桌上,在母亲的笤帚疙瘩的威吓下,顺利进行的。我们没受过体罚。我比较顽皮淘气,可是也没挨过打。我爱发问,我读过“一老人,入市中,买鱼两尾,步行回家”之后,曾经发问:“为什么买鱼两尾就不许他回家?”

    父亲给我们订了一份商务的《儿童画报》,卷末有一栏绘一空白轮廓,要小读者运用想象力在其中填画一件彩色的实物。寄了去,如果中选则有奖。我得了好几次奖,大概我是属于“小时了了”那一类型。上房后炕的炕案上有一箱装订成册的《吴友如画宝》,虽然说明文字未必能看得懂,画中大意往往能体会到一大部分,帮助我了解社会人生不浅。性的知识,我便是在八九岁时从吴友如的几期画报中领悟到的。

    这就是我童年生活的大概。

    南游杂感

    一

    我由北京动身的那天正是清明节,天空并没有落雨,只是阴云密布,呈现出一种黯淡的神情,然而行人已经觉得欲断魂了。我在未走之前,恨不得插翅南翔,到江南调换调换空气;但是在火车蠕动的时候,我心里又忽自嗫嚅不安起来,觉得那座辉煌庞大的前门城楼似乎很令人惜别的样子。不知有多少人诅咒过北京城了,嫌它灰尘大。在灰尘中生活了二十几年的我,却在暂离北京的时候感到恋恋不舍的情意!我想跳下车来,还是吃一个星期的灰尘吧,还是和同在灰尘中过活的伴侣们优游吧……但是火车风驰电掣地去了。这一来不大打紧,路上可真断魂了。

    断了一次魂以后,我向窗外一望,尽是些垒垒的土馒头似的荒冢;当然,我们这些条活尸,早晚也是馒头馅!我想我们将来每人头上顶着一个土馒头,天长日久,中国的土地怕要完全是一堆一堆的只许长草不许种粮的坟头了。经济问题倒还在其次,太不美观实在是令人看了难受。我们应该以后宣传,大家“曲辫子”以后不要在田地里筑起土馒头。

    和我同一间车房的四位旅客,个性都很发达。A是一个小官僚,上了车就买了一份老《申报》和一份《顺天时报》。B、C、D三位似乎都是一间门面的杂货店的伙计。B大概有柜台先生的资格,因为车开以后他从一个手巾包里抽出一本《小仓山房尺牍》来看。C有一种不大好的习惯,他喜欢脱了鞋抱膝而坐。D是宰予之流,车开不久他就张着嘴睡着了;睡醒以后,从裤带上摘下一个琵琶形的烟口袋,一根尺余长的旱烟杆。这三位都不知道地板上是不该吐痰的,同时又不“强不知以为知”的,于是开始大吐其痰。我从他们的吐痰中,发现了一个中国人特备的国粹,“调和性”。一旦痰公然落到地板上以后,痰的主人似乎直觉地感到一些不得劲儿,于是把鞋底子放在痰上擦了几下。鞋底擦痰的结果,便是地板上发现一块平匀的湿痕(痰是看不见了,反对地板上吐痰的人也无话可说了,此之谓调和)。

    从北京到济南,我就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着,我并没有什么不满,因为我知道这叫作“民众化”!

    二

    车过了济南,酣睡了一夜。火车的单调的声音,使人不能不睡。我想诗的音节的功效也是一样的,例如Spencerian stanza,前八节是一样的长短节奏,足以使人入神,若再这样单调下去,读者就要睡了,于是从第×行便改了节奏,增加一个音。火车是永远的单调,并且是不合音乐的单调。但是未来派的音乐家都是极端赞美一切机轮轧轧的声音呢。

    一觉醒来,大概是安徽地界了吧,但见一片绿色,耀人眼帘,比起山东地界内的一片荒漠、寸草不生的情形,真是大不相同了。我前年过此地的时候,正在闹水灾,现在水干了,全是良田。北方农人真是寒苦,不要说他们的收获不及南方农家的丰富,即是荒凉的环境,也够人难受了。但是由宁至沪一带,又比江北好多了,尽是一片一片的油菜花,阳光照上去,像黄琉璃似的,水牛也在稻田里面工作着,山清水秀,有说不出的一股畅和的神情。似泰山一带的山陵,雄险峻危,在江南是看不到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想近水的人真是智,不说别的,单说在上海从四马路到马霍路黄包车夫就敲我二角钱!

    三

    我在上海会到的朋友,有郁达夫、郭沫若、成仿吾。除了达夫以外,都是没会过面的文字交,其实看过《女神》《三叶集》的人不能说是不认识沫若了。沫若和仿吾住在一处,我和达夫到他们家的时候,他们正在吃午饭。饭后我们便纵谈一切,最初谈的是国内翻译界的情形。仿吾正在做一篇论文,校正张东荪译的《物质与记忆》。我从没有想到张东荪的译本居然会有令人惊异的大错……

    上海西方化的程度,在国内要首屈一指了。就我的观察所及,洋服可以说是遍处皆是,并且穿得都很修洁可观。真糟,什么阿猫阿狗都穿起洋装来了!我希望我们中国也产出几个甘地,实行提倡国粹,别令侵入的文化把我们固有的民族性打得片甲不留。我在上海大概可以算是乡下人了,只看我在跨过马路时左右张望的神气就可以证实,我很心危,在上海充乡下人还不要紧,在纽约芝加哥被视为老憨,岂不失了国家体面?不过我终究还是甘心做一个上海的乡下人、纽约的老憨。

    除了洋装以外,在上海最普遍的是几句半通的英语。我很怀疑,我们的国语是否真那样不敷用,非得引用英语不可?在清华的时候,我觉得我们时常中英合璧地说话是不大好的,哪里晓得,清华学生在北京固是洋气很足,到了上海和上海的学生比比,那一股洋气冲天的神情,简直不是我们所能望其项背了。

    四

    嘉善是沪杭间的一个小城。我到站后就乘小轿车进城,因为轿子是我的舅父雇好了的。我坐在轿子上倒也觉得新奇有趣。轿夫哼哈相应,汗流浃背,我当然觉得这是很不公道的举动,为什么我坐在轿上享福呢?但是我偶然左右一望,看着黄金色的油菜花,早把轿夫忘了。达夫曾说:“我们只能做bourgeoisie的文学,‘人力车夫式’的血泪文学是做不来的。”我正有同感。

    嘉善最令我不能忘的两件事:便桶溺缸狼藉满街,刷马桶、淘米、洗菜在同一条小河里举行。这倒真是丝毫未受西方化影响的特征。两条街道,虽然窄小简陋,但是我走到街上心里却很泰然自若,因为我知道我身后没有汽车、电车等杀人的利器追逐我。小小的商店,疏疏的住房,虽然是很像中古时期的遗型,在现代未免是太无进步,而我的确看到,住在这里的人,精神上很舒服,“乐在其中矣”。

    这里有一个医院、一个小学校、一个电灯厂,还有一营的军队。鸦片烟几乎是家常便饭,吸者不知凡几。生活程度很低,十几间房子租起来不过五块钱。我想大城市生活真是非人的生活,除了用尽心力去应付经济压迫以外,我们就没有工夫做别的事了。并且在大城市里,物质供给太便利,精神上感到不安宁的苦痛。所以我在嘉善只住了一天,虽然感受了一天物质供给不便利的情形,但是我在精神上比在上海时满意多了。

    五

    我到南京,会到胡梦华和一位玫瑰社的张女士,前者是我的文字交,后者是同学某君介绍的,他们都是在东南大学。我到南京的时候是下午,那天天气还好,略微有些云雾的样子。梦华领我出了寄宿舍,和一个车夫说:“鸡鸣寺!怎么?你去不去?”车夫迟疑了一下,笑着说:“去!”我心里兀自奇怪,我想:车夫为什么笑呢?原来鸡鸣寺近在咫尺,我们坐上车两三分钟就到了,这不怪车夫笑我们,我们下了车自己也忍不住笑起来。梦华说:“我恐怕你疲倦了……”

    鸡鸣寺里有一间豁蒙楼,设有茶座,我们沿着窗边坐下了。这里有许多东大的学生,一面品茶,一面看书,似乎是非常潇洒快意。据说这个地方是东大学生俱乐部的所在。推窗北眺,只见后湖的一片晶波闪烁,草木葱茂。石城古迹,就在寺东。

    北极阁在寺西,雨渍尘封,斑驳不堪了,登阁远瞩,全城在望。

    南京的名胜真多,可惜我的时间太短促了。第二天上午我们游秦淮河,下午我便北返了。秦淮河的大名真可说是如雷贯耳,至少看过《儒林外史》的人应该知道。我想象中的秦淮河实在要比事实的还要好几倍,不过到了秦淮河以后,却也心满意足了。秦淮河也不过是和西直门高梁桥的河水差不多,但是神气不同。秦淮河里的船也不过是和万牲园松风水月处的船差不多,但是风味大异。我不禁想起从前鼓乐喧天灯火达旦的景象,多少的王孙公子在这里沉沦迷荡!其实这里风景并不见佳,不过在城里有这样一条河,月下荡舟却也是乐事。我在北京只在马路上吃灰尘,突然到河里荡漾起来,自然觉得格外有趣。

    东南大学确是有声有色的学校,当然他的设备是远不及清华,他的图书馆还不及我们的旧礼堂;但是这里的学生没有上海学生的浮华气,没有北京学生的官僚气,很似清华学生之活泼朴质。清华同学在这里充教职的共十七人,所以前些天我们前校长周寄梅到这里演说,郭校长说出这样一句介绍词:“周先生是我们东南大学的太老师。”实在,东大和清华真是可以立在兄弟行的。这里的教授很能得学生的敬仰,这是胜过清华的地方。我会到的教授,只是清华老同学吴宓。我到吴先生班上听了一小时,他在讲法国文学,滔滔不断,娓娓动听,声如走珠,如数家珍。我想一个学校若不罗致几个人才做教授,结果必是一个大失败。我觉得清华应该特别注意此点。梦华告诉我,他们正在要求学校把张鑫海也请去,但因经济关系不知能成功否。下午梦华送我渡江,我便一直地北上了。我很感激梦华和张女士,蒙他们殷勤的招待,并且令梦华睡了一夜的地板。

    六

    我南下的时候,心里多少还有几分高兴,归途可就真无聊了。南游虽未尽兴,到了现在总算到了期限,不能不北返了。在这百无聊赖的火车生活里怎么消遣?打开书本,一个字也看不进去,躺在床上,睡也睡不着。可怕的寂寥啊!没有法子,我只有去光顾饭车了。

    一天一夜的火车,真是可怕。我想利用这些时间去沉思吧,但是辘辘的车声吵得令人焦急。在这无聊的时候,我也只有做无聊的事了。我把衣袋里的小本子拿出来,用笔写着:————“我是北京清华学校的某某,家住北京……胡同,电话……号,In case of accident,please notify my family!”事后看起来,颇可笑。

    车到泊头,我便朗吟着:

    ————列车抖得寂然,到哪一站了?

    我起来看看。

    路灯上写着“泊头”,

    我知道到的是泊头。

    无聊的诗在无聊的时候吟,更是无聊至极了。唉,不要再吟了,又要想起那“账簿式”的诗集了!

    我在德州买了一筐梨,但是带到北京,一半烂了。

    我很想在车上作几首诗,在诗尾注上“作于津浦道上”,但是我只好让人独步,我实在办不了。同车房里有一位镇江的妇人,随身带了十几瓶醋,那股气味真不得了,恐怕作出诗也要带点秀才气味呢。

    在夜里十点半钟,我平安地到了北京,行李衣服、四肢头颅完好如初,毫无损坏。

    哀枫树

    我每至西雅图,下榻士耀、文蔷家。我六楼上的寝室有两个窗子,从南窗远眺,晴朗时可以看到高一万四千余英尺的瑞尼尔山峰清清楚楚地浮现在天空中,山巅终年积雪,那样子很像日本的富士山,而其悬在半空的样子又有一点像是由我们的岳阳楼之遥望君山。西窗外,则有两棵大树骈立,一棵是杉,一棵是枫,根干相距约有十英尺,枝叶则纠结交叉,相依相偎如为一体。两棵树都高约五丈,虽非参天古木,亦甚庄严壮观。尤其是那株枫树,正矗立在我窗前,夕阳西下,几缕阳光从树叶隙处横射过来,把斑斓的叶影筛到窗幕上面。窗外的树,窗内的人,朝夕相对,默然无语。

    枫树的种类很多,据说有一百五十种以上。我们这棵枫树是最普通的一种,自阿拉斯加至南加州一带无处无之,是属于大叶枫的一类。叶厚而大,风过飒飒作响,所以此树从木从风。能制枫糖的是属于另外一种。“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则又是一种。我们中国诗人所常吟咏的是丹枫,又名霜枫,亦谓江枫。张继的《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以及刘季游的《登天柱冈诗》中的“我行谁与报江枫,旋摆旌旗一路红”,都是有名的诗句。其实,红叶不限于枫,凡是树根吸取土中糖分过多,骤遏霜寒即起化学作用而呈红色,既非红颜娇艳取悦于人,亦非以憔悴之容惹人怜惜。

    落叶乔木,到了季节,叶子总要变色脱落的。西雅图植物园里枫树很多,入秋红叶缤纷,有人认为景色甚美,我驱车往观,只是有一股萧瑟肃杀之气使人不快。我们这棵枫树,叶子不变红,变黄,一夜北风寒,黄叶纷纷落。我曾有好几个秋季给它扫除落叶。接连十天八天,叶子扫不尽。一早起来,就发现很厚的一层黄叶遮盖了一大块草地。我用大竹篾做的耙子,用力地耙拢成堆。从土壤里来的东西还让它回到土里去。扫叶工作相当累人,使人遍体生温,和龚半千扫叶楼的情景不大相同。扫叶楼是南京名胜之一,是我于一九二六年最喜欢盘桓的一个地方。那里庭院不大,树也不大,想半千居士所扫的落叶也不过是一种情趣的象征而已。我扫枫叶乃纯粹的劳动,整理庭除,兼为运动。

    枫树不仅落叶烦人,春天开的小花,谢后散落如雨,而且所结的果实有翅,乘风滴溜溜地到处飞扬,落到草地上、石缝里、道路边,随地萌芽生长,若不勤加拔除,不久就会成为一片枫林。《易经》说:“天地变化,草木蕃。”枫树之雄厚的蕃息力量,正是自然之道。不过由萌芽而滋长,逃过多少灾难,然后才能成为一棵几丈高的大树。枫树在我们需要阴凉的时候,它给我们遮阳,到了冬天我们需要温暖的时候它又迅速地脱卸那一身的浓密大叶,只剩下干枝光杆在半空寒风中张牙舞爪。它好知趣,好可人!

    但树也有旦夕祸福。我这次回到西雅图来,隔窗一望那棵枫树不见了!再探头望下来,一块块的大木橛子、大木墩子,横七竖八地陈列在木栅边。一棵树活生生地被锯成了几十段!那棵杉,孤零零地立着,它失掉了贴身的伴侣,比我更难过。

    原来是今年春天,树该发芽的时候,这棵枫树突然没有发出芽来,有气无力地在顶端冒出几片小叶。请了三位树医,各有不同的诊断。一位说是当年造房子打地基伤了树根,一位说是草地施肥杀莠使它中了毒,一位说是感染了无名的疾病。有一点三位完全同意:树已害了不治之症。善后是必须立即办理,否则恐难久立,在风雪怒号之中它会訇然仆地。邻居测量形势,所受威胁最大。于是三家比价,以二百五十元成交,立即伐木丁丁了。言明在先,只管锯成短橛,不管运走。木橛的最大圆周是八英尺有余,直径约二英尺半。唯一用途是当柴烧,分期予以火化。可是斧劈成柴,那工程不小,怕只好出资请人把它一块块地运走了。

    现在我的窗前没有东西遮望眼,一片空虚。十年树木,只能略具规模,像这棵枫树之枝叶扶疏,如张巨盖,至少是百年以上的。然而大千世界,一切皆是无常,一棵树又岂是例外?“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最初的一幕

    记忆的泉

    涌出痛苦的水,

    结成热泪的晶!

    回想我二十岁那年,竟做了我一生的关键,竟做了这篇小说的开场!

    墙上挂着的日历,被我一张一张地撕下去五分之一了;和暖的春风把柳丝也吹绿了;池水油似的碧着;啾啾的雀儿,在庭前跳跃,代替了呱呱叫着的老鸦。明媚的春光啊!我的学校远在城外,没有半点的尘嚣;伴着我的只是远远的一带蜿蜒不断的青山,和一泓清澈的池水,此外便要算土山上的松与石了!陪着我玩的是几个比我年纪轻的小同学。

    在我生辰的那天————三月八日————弟妹们凑出他们从糖果里撙节的钱,预备了酒筵,给我祝寿。

    我很惭愧地陪着他们饮那瓶案下存了三年的红葡萄酒,因为这是犯学校规则的呀。父亲拈着胡须品酒,母亲笑嘻嘻地凝视我,嘴唇颤动了好几次,最后说:“你毕竟长成人了!你的长衫比你哥哥的要长五分!”小兄弟、小妹妹只是拉拉扯扯地猜哑拳。

    是啊!我自己也觉得不是小孩子了!小妹妹要我陪她踢毽子,我嗔着骂她淘气;她恼了,质问我:“你去年为什么踢呢?————对了!踢碎了厅前的玻璃窗还要踢?”我皱一皱眉,没得分辩。我只觉得我现在不是小孩子了!

    学校的球场上,渐渐地看不到我的影子;喧笑的人堆里,渐渐地听不到我的声音。在留恋的夕阳、皎洁的月色里,我常独做荷花池畔的顾客,水木清华的主人。小同学们也着实奇怪,遇见我便神头鬼脸地议论,最熟悉的一个有时候皱着眉问我:“你被书本埋起来了?”别的便附和着:“人家快要养胡须了,还能同我们玩吗?”我只向他们点头、微笑,没有半句好话说。我只觉得一步跨出了小孩子的天真烂漫的境界。

    玫瑰花蕾已经像枣核儿般大了。花丛里偶尔也看见几对粉蝶。无名的野草,发出很清逸的幽香,随风荡漾。自然界的事物,无时不在拨弄我的心弦;我又无时不在妄想那宇宙的大谜。

    哦!我竟像大海里的孤舟,没有方向地漂泊了;又像风里的柳絮,失了魂魄似的飞了。我的生活的基础在哪里?一生的终结怎么样?快乐究竟是什么……这些问题全做了我脑海里的不速之客,比我所素来最怕的代数题还难解答。

    我对课本厌倦了!我的心志再也不遵守上下课铃声的吩咐,校役摇铃,我们又何苦做校役的奴禁呢?教员点名,我还他一个“到”!教员又何尝问我答“到”的是我的身体,还是我的心?这全是我受良心责难时,自己撰出来的辩白。

    想家的情绪渐渐地淡泊,也是出我意外的。我没有像从前思家的那样焦急,星期六早晨我不在铃声以前醒了;漱盥后,竟有慢慢用早餐的勇气————这固然省得到家烦母亲下厨房煮面,但是头几次竟急煞校门外以我为老主顾的洋车夫!

    素嫌冗腻的《红楼梦》不知怎么也会变了味儿,合我的脾胃了;见了就头痛的《西厢记》竟做了我枕畔的嘉宾。泰戈尔的《园丁集》、但丁的《神曲》都比较容易透进我的脑海了。

    若不是案头长期地摆着一架镜子,我不免要疑心我自己已然换了一个人;然而我很晓得,心灵上的变化,正似撼动天地的朔风、奔涛澎湃的春潮一般的剧烈。

    粘在天空的白云,怎样瞬息间变化呢?

    那天————四月里的一天————风和日煦,好鸟鸣春,我在夕阳挂在树巅的时候,独步踱到校门外边,沿着汩汩的小溪走去。春风吹在脸上,我竟像醉人一般,觉得浑身不可名状的舒泰。岸旁的小草,绿茸茸地媚人————绿进我的眼帘,绿进我的心田。我呆呆地望着流水,只汩汩地响着过去,遇着突起的几块石头,便哗啦哗啦地激起许多碎细的水点儿。我真是痴了!年年如此的小溪,有什么好看的呢?竟使我入了催眠的状态!

    我只是无精打采地走去,数着岸旁的杨柳,一株,两株,三株……九株,十株……呀!忘了!唉!不数了也罢!

    走过麦垄,步到一座倾圮的石桥,长板的石条横三竖四地堆着,有的一半没在水里,一半伸在水面,像座孤岛似的。这座桥已然失了它的效用:我是不想渡河的,看着它坍废的样子,倒也错综有致呢!

    我往常走在这里,也就随步地过去了;这次竟停住了足,不忍离开。在对面的河岸,一个十五六岁的穿着淡红衫子的村女踞在一块平滑的石头上浣衣。夕阳射在她的脸上————没有脂粉的脸————显出娇漫的天真。她举着那洗衣的木杵七上八下地打衣服,在我的耳朵听来,有音乐的节奏似的;水面的波纹,一圈一圈地从她踞着的地方漾到河的这边坡岸。我只记得我从前对于女子并不怎样注意,这天却有些反常。我看着她慢慢地洗衣,心里觉得有一种不可言喻的愉快,虽然不交一语,未报一睐。

    夕阳终于下山了,遗下半天的彩霞;她也终于带着衣服,沿着麦垄里的陌路,盈盈地去了,交付了我一幅黯淡的黄昏的图画。

    我真是妇女的崇拜者啊!宇宙间的美哪一件不是粹在妇女的身上呢?假如亚当是美了,那么上帝何必再做夏娃呢?“女人的身是水做的;男人的身是泥做的。”是啊!尼采说:“妇女比男子野蛮些。”我真要打他一个嘴巴子了!

    “我看你终要拜倒石榴裙下!”一位同学这样不客气地预测我。我又何必不承认呢?

    那群男同学们,整天的叫嚣,粗野的举动,凌乱的服饰,处处都使我厌弃他们了!然而怎样过我的孤寂的单调的生活呢?

    满腔是怨,怨些什么?我问青山,青山凝妆不语;我问流水,流水呜咽不答。

    ……

    我鄙夷那些在图书馆埋头的同学们,他们不懂什么叫作快乐。我更痛恨那些斗方的道学家,他们不晓得他们自己也是人。

    我知道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但还不知道不是小孩子的悲哀。我步步地走进生命之网。这只是最初的一幕啊!

    故都乡情

    北平城,历元、明、清以至民初,都是首都所在地。辇下人文荟萃,其间风土人情可记之处自不在少。明刘侗、于奕正合撰《帝京景物略》,清乾隆敕撰《日下旧闻考》都是翔实的记载;晚清的《燕京岁时记》以及抗战前北平研究院编《北平风俗类征》更是取材广博,巨细靡遗。寓居台湾人士每多故乡之思,而怀念北平者尤多,实因北平风物多彩多姿,令人低回留恋而不能自已。在这方面杰出的著作,我有缘拜读过的有陈鸿年的《故都风物》,郭立诚的《故都忆往》,唐鲁孙的《故园情》《中国吃》《南北看》《天下味》,皆笔触细腻,亲切动人。而最新出版的要数喜乐先生、小民女士贤伉俪所作之《故都乡情》,搜集北平的技艺、小贩、劳工、小吃,形形色色,一一加以介绍。其中资料全是作者亲身经验,以清末民初的北平社会实况为蓝本。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喜乐、小民对北平各阶层有深入的了解,有许多情形不是一般北平土著能洞晓的。而喜乐先生雅擅绘笔,力求传真不遗细节,小民的文笔活泼文雅,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我有一点感想。大概人都爱他的故乡,离乡背井一向被认为是一件苦事。英国浪漫诗人拜伦因为行为不检不容于清议,愤而去国,客死海外。其实一个人远离家乡,无论是由于任何缘故,日久必有一股乡愁。我是北平人,我生长在北平,祖宗坟墓在北平,然而一去三十余年,“春秋迭年,必有去故之悲”。如今读到这部大著,乃有重涉故园之感。

    人于其家乡往往有所偏爱,觉得家乡一切都比外乡的好。曾见有人怀念故乡之文,始终不说明其家乡之所在,动辄曰“我家乡的桃是如何肥美”或“我家乡的梨是如何嫩甜”,一似他的家乡所产的水果可以独步天下。其实肥城桃莱阳梨才是真正的美味,无与伦比,其他各地所产相形之下直培娄耳。我们并不讥评他的见识不广,我们宁愿欣赏他的爱乡之殷。我也曾见人为文,夸赏他的家乡的时候,引用杜工部的诗句“月是故乡明”以表达他的情思。“外国的月亮圆”,固然是语无伦次,若说故乡之月较他处为明,岂不同样可嗤。按:九家注杜诗,师民瞻注云:“江淹《别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子美工于用字,析而倒言之,故其语势尤健。”是工部乃在说故乡之月此时亦正明也,何尝有比较之意?妄引杜诗,也是由于爱乡情切,不无可原。喜乐、小民之书没有这种偏颇的毛病,北方风物之简陋处于有意无意之间毫无隐讳。

    时代转移,北平也跟着变化。辛亥革命是一变,首都南迁是一变,日寇入侵是一变,而最近三十余年又是彻底翻腾的一大变。北平的社会面貌有了变化,北平的风土人情也跟着有了变化。三十多年前,乃至五六十年前北平风物的老样子,现在已经不可复睹了。喜乐、小民这部书是当年北平风物的实录,令人读后无限神往。我相信,有不少读者,会像我一样,觉得时光倒流,又复置身于那个既古老又有趣、“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喝豆汁、吃灌肠、放风筝、逛厂甸的北平城。

    北平的街道

    “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这是北平街道的写照。也有人说,下雨时像大墨盒,刮风时像大香炉,亦形容尽致。像这样的地方,还值得去想念吗?不知道为什么,我时常忆起北平街道的景象。

    北平苦旱,街道又修得不够好,大风一起,迎面而来,又黑又黄的尘土兜头撒下,顺着脖梗子往下灌,牙缝里会积存沙土,咯吱咯吱地响,有时候还夹杂着小碎石子,打在脸上挺痛,眯眼睛更是常事,这滋味不好受。下雨的时候,大街上有时候积水没膝,有一回洋车打天秤,曾经淹死过人,小胡同里到处是大泥塘,走路得靠墙,还要留心泥水溅个满脸花。我小时候每天穿行大街小巷上学下学,深以为苦,长辈告诫我说,不可抱怨,从前的道路不是这样子,甬路高与檐齐,上面是深刻的车辙,那才令人视为畏途。这样退一步想,当然痛快一些。事实上,我也赶上了一部分当年交通困难的盛况。我小时候坐轿车出前门是一桩盛事,走到棋盘街,照例是“插车”,壅塞难行,前呼后骂,等得心焦,常常要一小时以上才有松动的现象。最难堪的是这一带路上铺厚石板,年久磨损露出很宽很深的缝隙,真是豁牙露齿,骡车马车行走其间,车轮陷入缝隙,左一歪右一倒,就在这一步一倒之际脑袋上会碰出核桃大的包左右各一个。这种情形后来改良了,前门城洞由一个变四个,路也拓宽,石板也取消了,更不知是什么人做一大发明,“靠左边走”。

    北平城是方方正正的,坐北朝南,除了为象征“天塌西北地陷东南”缺了两个角之外没有什么不规则形状,因此街道也就显着横平竖直四平八稳。东四西四东单西单,四个牌楼把据四个中心点,巷弄栉比鳞次,历历可数。到了北平不容易迷途者以此。从前皇城未拆,从东城到西城需要绕过后门,现在打通了一条大路,经北海团城而金鳌玉蛛,雕栏玉砌,风景如画,是北平城里最漂亮的道路。向晚驱车过桥,左右目不暇给。城外还有一条极有风致的路,便是由西直门通到海淀的那条马路,夹路是高可数丈的垂杨,一棵挨着一棵,夏秋之季,蝉鸣不已,柳丝飘拂,夕阳西下,景色幽绝。我幼时在清华园读书,每星期往返这条道上,前后八年,有时骑驴,有时乘车,这条路给我的印象太深了。

    北平街道的名字,大部分都有风趣,宽的叫“宽街”,窄的叫“夹道”,斜的叫“斜街”,短的有“一尺大街”,方的有“棋盘街”,曲折的有“八道湾”“九道湾”,新辟的叫“新开路”,狭隘的叫“小街子”,低下的叫“下洼子”,细长的叫“豆芽菜”。

    有许多因历史沿革的关系意义已经失去,例如,“琉璃厂”已不再烧琉璃瓦而变成书业集中地,“肉市”已不卖肉,“米市胡同”已不卖米,“煤市街”已不卖煤,“鹁鸽市”已无鹁鸽,“缸瓦厂”已无缸瓦,“米粮库”已无粮库。更有些路名称稍嫌俚俗,其实俚俗也有俚俗的风味,不知哪位缙绅大人自命风雅,擅自改为雅驯一些的名字,例如,“豆腐巷”改为“多福巷”,“小脚胡同”改为“晓教胡同”,“劈柴胡同”改为“辟才胡同”,“羊尾巴胡同”改为“羊宜宾胡同”,“裤子胡同”改为“库资胡同”,“眼乐胡同”改为“演乐胡同”,“王寡妇斜街”改为“王广福斜街”。民初警察厅有一位刘勃安先生,写得一手好魏碑,搪瓷制的大街小巷的名牌全是此君之手笔。幸而北平尚没有纪念富商显要以人名为路名的那种作风。

    北平,不比十里洋场,人民的心理比较保守,沾染的洋习较少较慢。东交民巷是特殊区域,里面的马路特别平,里面的路灯特别亮,里面的楼房特别高,里面打扫得特别干净,但是望洋兴叹与鬼为邻的北平人却能视若无睹,见怪不怪。北平人并不对这一块自感优越的地方投以艳羡眼光,只有二毛子准洋鬼子才直眉瞪眼地往里面钻。地道的北平人,提着笼子架着鸟,宁可到城根儿去溜达,也不肯轻易踱进那一块瞧着令人生气的地方。

    北平没有逛街之一说。一般说来,街上没有什么可逛的。一般的铺子没有窗橱,因为殷实的商家都讲究“良贾深藏若虚”,好东西不能摆在外面,而且买东西都讲究到一定的地方去,用不着在街上浪荡。要散步嘛,到公园北海太庙景山去。如果在路上闲逛,当心车撞,当心泥塘,当心踩一脚屎!要消磨时间嘛,上下三六九等,各有去处,在街上遛瘦腿最不是办法。当然,北平也有北平的市景,闲来无事偶然到街头看看,热闹之中带着悠闲也蛮有趣。有购书癖的人,到了琉璃厂,从厂东门到厂西门可以消磨整个半天,单是那些匾额招牌就够欣赏许久,一家书铺挨着一家书铺,掌柜的肃客进入后柜,翻看各种图书版本,那真是一种享受。

    北平的市容,在进步,也在退步。进步的是物质建设,诸如马路行人道的拓宽与铺平,退步的是北平特有的情调与气氛逐渐消失褪色了。天下一切事物没有不变的,北平岂能例外?

    清华的环境

    一、清华园的邻里

    我们由北京西直门乘车向西北走,沿着广植官柳的马路,穿过海淀的市街,或是穿行乡间的小径,经由清华园车站,有十里多路的光景,便到了清华园了。

    清华的校门是灰砖砌的,涂着洁白的油质,一片缟素的颜色反映着两扇虽设而常开的铁制黑栅栏门。门前站立着一名守卫的警察。门的弯弧上面镶嵌着一块大理石,石上镌着清那桐写的“清华园”三个擘窠大字。

    一条小河绕着园墙的东南两面,正对着校门就是一座宽可十步的石桥,跨在这条汩汩不息的小河上面。桥头是停放车辆的地方,平常有二三十辆人力车排齐了放着,间或也有几匹蹇驴拴在木桩上。校门是南向的。我们逆溯着小河西行,便是一条坦直的小马路,路的两旁栽着槐柳,一棵槐间着一棵柳。这些棵树,因为人工修削的缘故,长得异常的圆整高大,树枝子全都交接起来,在夏天的时候,马路上洒满了棋盘块似的树荫。路的左面是小河,右面便是清华的园墙。墙不是砖砌的,却是用石块堆成的,一片灿烂黑黄的颜色就像一张斑斓虎皮一般。枝蔓的“爬山虎”时常从墙里面爬过了墙头,垂在墙外。我们走尽了路头,正是到了园墙的西南角。再走过几步,便到了那断垣摧井瓦砾盈场的圆明园的大门了。这个寂静的颓废的圆明园,便是清华园最密切的西边的近邻。

    清华的东北两面,全是农田了————麦田最多,高粱、玉蜀黍、荞麦次之。间或我们也可以看见几块稻田,具体而微地生长着,时常滋生满了三角叶片的粗豪的慈姑。麦田有时又种着瘫睡不起的白薯————哦!一片一片的尽是白薯。在这种田家风景当中,除了农人的泥舍和收获以外,最触人眼帘的要算是那叠叠的茔冢和郁郁的墓林了。

    清华的四邻,不过如此:南面是一条小河,西面是圆明园遗址,东北两面是一片茫茫的农田。而清华的比较远些的邻里也颇有几处名胜的地方。过圆明园迤西,飞阁栋宇宏伟瑰丽的颐和园巍然雄立;再往西走,我们可以看见“天下第一泉”的玉泉山,高塔建瓴,插入云霄;再西去,则是翠微矫险的西山了。由清华至西山,有十余里。由清华南行,直趋车站,再南行数里可抵大钟寺,内有巨钟,列世界巨钟第四。由清华乘火车北行,三小时的工夫可以到八达岭,岭上有万里长城,蜿蜒不断。

    清华园是在这样的邻里中间卜居。

    二、入校门的第一瞥

    我们跨进校门的头一步,举目一望,但见:一条马路,两旁树着葱碧的矮松;马路歧处,一片平坦的草地,在冬天像一块骆驼绒,在夏天像一块绿茵褥,草地尽处便是庞然隆大圆顶红砖的大礼堂。我们且把直射的视线收回,向上面看:离校门十步的所在,立着两棵细高直挺的灌木,好像是守门的两尊铜像;校门西面又是两棵硕大的白杨。且说这两棵白杨,有六丈多高,干有三人合抱那样的粗;在夏秋之交,树叶簌簌的声音像奔涛,像瀑布,像急雨,像万千士卒之鼓噪————我们校内的诗人曾这样唱道:

    有风白杨萧萧着,

    没风白杨也萧萧着————

    萧萧外园里更没有些个什么。

    实在,我们才跨进校门,假如鸦雀不作响,除了白杨萧萧以外,我们简直听不见什么样的声音了。园里的空气是这般寂静,这般清幽!

    紧把着校门,一边是守卫处,一边是稽查处和邮政局。守卫处里面有二十几名保安警察,我们从这里经过,时常可以听见警笛的声音吹得呜呜地响,接着便可以看见许多警察鱼贯而出,手里持着短小的黑漆木棒,到晚上就肩着枪,带着灯了,他们的白布裹腿和他们的黑色制服反映着显得格外白净。邮政局外面挂着一个四方的绿漆信箱,门旁钉着“邮政储金处”“代收电报”“代售印花税票”的招牌。我们时常可以看见穿着绿衣服的邮差乘着绿色的自行车,带着绿油布的信口袋,驼着背掮着无数的包裹邮件,走进邮局。我们隔着窗子可以看见稽查室里面的样子,桌上放着签名簿、假条等,墙上有置放假牌的木板一块;有时还可以看见一位岸然老者在里面坐着吸水烟。

    才跨进校门的人,陡然看见绿葱葱的松,浅茸茸的草,和隆然高起的红砖建筑,不能不有身入世外桃源的感觉。再听听里面阒无声响的寂静,足以令人疑非凡境了。

    三、大学和高等科

    我们沿着矮松做篱的小马路北行,东折,途经庚申级建的石座银盘的日晷,便可看见一座红顶灰砖白面的楼,上面横嵌着“清华学堂”四个大字的一块大理石。我们推开大门,便看见挂着一个电表,大如面盆。在楼梯底下立着一个玻璃柜,柜里面放着无数的灿烂琳琅的银杯————大的、小的、高的、矮的、圆的、方的,各式各样的银杯,银杯的光芒直射得令人眼花缭乱。这全是清华运动健儿历年来在运动场上一滴一滴的血汗换来的战利品!

    且说这一座楼是凵形的,大门就在左面的角上。这座楼的西边一半是大学和高等科的教室,东边一半是大学学生和高三级学生的寝室。楼有上下两层,但是东边一半又有一个地窖。

    我们先看看教室。教室全是至少有两边的窗户,所以光线是异常的充足,空气也极其新鲜。教室大者可容五六十人,小者可容二三十人。这楼上楼下的教室一共有十三间,全是社会科学和文科各部的教室;所以屋里面布置很简单,除了一些排齐的桌椅、讲台、讲桌、绿漆的黑板、字纸篓以外,别无长物了。但是历史学的教室却又不然,各种的模型、画片、图像点缀得令人目不暇给————我们可以看见罗马建筑和万里长城的模型、武士戕杀白开特主教和凯撒被害的图像、圣罗马和维也纳会议后之欧洲的地图。总之,历史学教室简直是一个“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的世界的缩本。教室里的桌椅并不一律:有的是一桌一椅作为一个座位;有的是只有一个椅子,但在右手扶手的地方安着一块琵琶形的木板,这块木板的职务便是代替桌子,据说这样的座位是为防学生曲背的危险。教室墙上大概是涂着蓝色的粉,因为这种颜色是合于目光的。汽炉、电灯、窗帘等一应俱全。

    在教室外甬路的两旁墙壁上,悬挂着无数的画片:一半是珂罗版印的中国艺术画,如山水羽毛之类,附以说明标注;一半是西洋古今大建筑之相片,如各著名之礼拜堂及罗马之半圆剧场之类。紧对着楼梯,悬着大总统题颁的“见义勇为”的匾额。楼梯下悬着校长处及各部的通告板。

    在这些教室中间夹杂着的楼上有学生会会所,楼下有童子军事务所。学生会会所很宽敞,中间一间会客厅,两边两间小屋供干事部办事之用。童子军事务所里点缀得很热闹,各种小玩意儿大概是应有尽有了。

    我们离开教室,向东走,就到了寝室了,楼上是大一级学生寝室,楼下是高三级一部分学生寝室。寝室的门上,有学生的名牌,写着一个或二、三、四、五、六、八个学生的名字,因为寝室有大小的不同。我们试推开寝室的门,可以看见:几张铺着雪白的被单的铁床,一个衣服架子,几把椅子,几张带着三个抽屉的桌子,一个痰盂,一个字纸篓和一些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书架子,几盏五十烛的电灯,几幅白布的窗帘,几个“云片糕”似的汽炉。大概寝室墙上很少是一片空白的,差不多总有些点缀,例如清华校旗、会旗、西洋画、中国名人的字迹、电影片中的明星照片,等等。电灯上若不覆以中国式之绣幂,大约总用蓝绸围起来。墙是白色的,但是下半截敷以白油漆。楼上楼下的寝室大致相同。

    紧对着楼梯悬着直隶省长题赠的“惠泽旁敷”的匾额,和教室那面的匾额遥遥相对。楼上墙上绘着箭形,指着那从未尝用过的太平梯。楼上楼下都有盥室厕所。紧挨着楼梯,楼上有大一级会所,楼下有高三级会所和周刊编辑部经理部。

    寝室楼下还有一层地窖。里面的光线和空气,若说不适于人类生活,未免骇人听闻,因为里面除了照相暗室、汽炉蒸锅室以外,还有很多的会所,如孔教会等。

    我们现在离开这座楼了。我们已经说过,这座楼是三面的,这三面中间环抱着的是一片草地,草地中间有几块方圆的花圃,沿边植着几株梨树和几株柳槐。草地上除了插着“勿走草地”的木牌以外,还在重要的地方围起带刺的铁丝来。在此处一边就是手工教室、斋务处办公事、信柜室、旧礼堂,自东而西的一排,紧紧地把三面的大楼衔接起来,做成一个四方形,把草地圈在中间。

    手工教室只有木工的设备,有十几份木工的器械,锯木机等各一。介乎手工教室与斋务处之间有戏剧社、美术社、军乐队的会所。信柜室和斋务处通着,内有几百个小信箱,信箱的玻璃门上贴着学生的名号。旧礼堂是可容三百余人的一间屋子,讲台在西首,列着十几排的黄色椅子,墙上悬着几幅图片。

    我们再往北走,便看见高等科各级的寝室,寝室一共四排,中间一条走廊,所以每排又分东西两段。向北数第一排是大寝室,可容十余人,第二、三、四排是小寝室,可容四人。青年会和青年报社的会所也都在第一排。寝室里面的样子和适才说过的楼上寝室略有不同,这里没有汽炉,这里没有钢丝的铁床,这里的桌子没有三个抽屉,这里的房门镶玻璃,如是而已。

    在各排寝室中间,栽着高大的杨柳或洋槐,在夏天的时候,从浓绿的树荫里发出咝咝的蝉声。各排寝室的前檐底下种着一排芍药,花开的时候恰似一队脂粉妖娆的女郎;后檐下种着一排玉簪花,落雨的时候叶上发出清脆的声音。仲春时候,柳絮漫舞,侵入寝室的纱窗。

    走廊的北头尽处便是高等科食堂。食堂门前,有七八块木质的布告板。食堂里面分两大部分,中间一大部分是普通学生会餐的地方;西边一部分是运动队员会餐的地方,名曰“训练桌”。食堂里摆着红漆八仙桌子,每个桌子贴着八个学生的名条。中间有一个颇易令人误会的柜台,这是庶务处特派员办公的所在。厨房在东面,紧接着食堂。

    在寝室的东边,还有一排房间,就是役室、厕所、行李室、理发室、学生盥室。理发室里面有四个座位,所有理发设备,除了香料化妆品以外,一应俱全。

    小寝室里面,有些个是会所,如书报社、文学社等。斋务主任办公室和斋务员宿舍也在里面。走廊的北首,悬着斋务主任特办的“暮鼓晨钟”的格言板。

    四、图书馆

    我们离了大学和高等科,走过一座灰色的洋灰桥,劈头便是一座壬戌级建的喷水池。这喷水池是铜质的,虽然没有任何的雕刻,但是喷起水来好像三炷香似的喷着,汩汩不绝的水声,却也淙然可听。图书馆的两扇铜门便正对着这喷水池。

    图书馆的建筑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样式。门前站立着两个铁质的灯台,上面顶着梅花式的电灯。我们拉开铜门进去,便是一个石刻的楼梯。拾级而上,但见四壁辉煌,完全镶着云纹式的大理石。中间是借书柜,前面列着两个玻璃柜保存着美术画片;南面是西文阅书室,四壁布满各种字典、百科全书及各种类书杂志;北面是中文阅书室,四壁也是满布类书及杂志。阅书室里摆着长可一丈宽可三尺的楠木桌子,配着有靠背的楠木椅子,每个桌子可坐六个人,两个阅书室共可容两百人。桌上放着硬纸的牌示,上面印着“你知道否在图书馆里说话要低声的规矩?”“你若找不到你要看的书,图书管理可以帮助你”等字样。地板完全是用棕色的软木————就是用来做酒瓶塞的软木————铺着。三面全有很大的罗马式的窗子,挂着蓝绒的窗帘。

    我们下楼,转到楼梯底下,中间有一个饮水池,只要扳动机关,一突清泉便汩汩地涌上来,其味清冽无比。两边是男女厕所各一。对面,一间是装订室,一间是阅报室。装订室里面放着装订的书籍,堆着无数的待订的书籍、报纸。阅报室放着两张大桌子,四个报纸架子,有中文报二十几份,英、法文报十几份。就在饮水池的地方,南北向有一条甬道,甬道的两旁全是各部教授的公事房,房门玻璃上写着“方言研究室”“数学研究室”等字样,共有二十几间。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书库,书库紧贴着借书楼后面,我们一上楼梯就可看见。书库联起两间阅书室来恰成一个丁字形。书库共有三层,中、西文书籍各半,中文书籍在北边一半,西文书籍在南边一半。最底下一层是装订成册的杂志、报纸,中间一层是通常用的各种参考书,上面一层是新到的西文书籍,西文小说,德、法文书籍及中文图书集成一部。书架子完全是铁质,地板完全是厚玻璃砖做成的。书架前置有电灯,白昼可用。安排书籍悉照杜威氏之十大分类法。

    五、中等科

    我们出了图书馆,向北望,但见一片木制的房舍,在密杂的树草中间掩映着,这便是美国教员住所(内中却有一个是中国人);向西望,便是中等科的房舍。

    中等科的正门是南向的,正对着东流的小河,一条马路直通到校门。我们进了中等科的正门,便看见校长处通告板,接着是东西向一排校舍,共有教室十二间。教室里的情形和大学高等科的差不多,只是桌子上涂的墨迹刻的刀痕比较多些罢了。离开这一排教室,北行,便是一个庭院。两旁有两行迤逦的走廊,中间一条人行路。院里满种着花草树木,有两个芍药的花圃,几株桃、杏、丁香、海棠、紫荆之类,花开的时节简直是和遍缀锦绣一般。路的尽处又是一排房舍,当中一间是会客厅,西边两间是教室,东边三间是庶务斋务办公室和信柜室,沿着两边的走廊再往北走,便是三排寝室。头排寝室大些,可容八人一间;后两排则可容四人。但是现在前排没有人住,后两排只是两人一间。寝室门镶着玻璃,屋里布置得都很整齐————或者比高等科的还要齐整。墙上点缀品很多,总不出字画相片之类,间或也有悬着关帝像的。屋中间两套自修的桌椅,临窗又有一张桌子,贴墙两床。很多桌上放着从大钟寺买来的金鱼。

    在第三排寝室中间,便是食堂,门前也有木质的布告板,屋里也有庶务先生特制的一座柜台,八仙桌子只有十几张;所谓“训练桌”者不在食堂里面,在第二排寝室的西头。

    寝室的西边还有一排南北向的房舍,就是厕所、役室和消防队办公室。消防队办公室里面,放着灯笼、水枪、水龙、皮带之类;我们时常在下午看见校内警察率领着校役整队地从这里出入。

    在第二、第三排寝室中间是学生盥室。在第一排寝室中间有饮茶处。第二排东首有学生储蓄银行,规模和营业的银行相仿,只是具体而微罢了。

    六、体育馆

    我们出了中等科,往西去,便是运动场。运动场的东边有四个网球场,两个手球场,一个箭术场。南边临河有两个篮球场,浪木,秋千。中间是一块空地,在冬天用作足球场,在夏天用作棍球场和田径赛场。西边便是一座庞大的体育馆。

    体育馆的前面有用十几根云母石柱建的一座阳台,台上可容百余人站立,上边伸着四根长长的旗杆。在云母石上刻着“纪念罗斯福体育馆”几个金字。阳台底下,中间是正门,两边是上阳台的楼梯。门的一边悬着罗斯福半面像的铜牌;一边悬着清华历来各项运动成绩优者的名牌。阳台的两边,各有一个旁门。我们先从南面的一个旁门进去,迎面便是楼梯,梯旁通着更衣室,里面有几百个铁柜子,为大学和高等科学生更衣之处。从北边的旁门进去,也是有楼梯和更衣室,为中等科学生用的。铁柜子是每人一个,各有钥匙,柜门凿孔,以流空气。两排铁柜中间,有一条宽六英寸的条凳。更衣室各有饮水池,味较图书馆者尤美。由更衣室可通健身房、浴室、泅水池、厕所。

    健身房的位置在体育馆的中央。四面有门,南北门通更衣室,东门即体育馆正门,西门通泅水池。地板是木质的。房的大小恰好可做一个篮球场,哑铃、木棒、木马、跳板、平行架、水平棒等运动器械都在四壁放着;爬绳、飞环、铁杠等等,则在房顶上悬着。屋角有两个螺旋楼梯,上面便是跑轨。

    浴室内分两部:汽浴和淋浴。汽浴室是一间小屋,四周有大理石的条凳,凳下有热气管。淋浴室各有喷水龙头八个。泅水池紧挨着浴室,推开浴室门便是泅水池。池长六十英尺,宽二十英尺。一边水深两三英尺,一边深十几英尺。池的壁底全是大理石,一片白色,注满了水的时候,和海水一般的蓝,但是清可见底。池旁有跳板、跳台。

    体育馆的北边楼上有拳术室,里面有刀、枪、剑、戟以及中国几百年前用的各种武术器械,一应俱全。南边楼上有一间房子,大约是供铜乐队练习————练习音乐————用的。楼上还有一个楼梯,直达一个窗口的地方,从此可以俯览健身房里的动作,了如指掌。

    体育馆的西邻便是荒芜不治、大小与清华园相埒的近春园,内有一个足球场、几个篮球和网球场,紧靠近体育馆。且说这个近春园,面积甚大,预备将来大学建筑之用,所以用围墙圈入了清华园。北部有土山隆起,登高一望,清华园全部尽在眼前,树木葱蕤,郁郁勃勃;西望则西山蜿蜒起伏,一带是青碧,一带是沉紫,颐和园的楼阁,玉泉山的尖塔,宛然如画;北望则圆明园的遗迹,焦士摧墙,杂然乱列;南望则只是近春园的一片芦草荆棘。南部辟作花窖,培养校内使用的花卉树木。园墙上栽着爬山虎,长得异常茂盛,沿墙又种针松,隔十几步一株。现在这园里还有一些从前学生发园艺狂牧畜狂的遗迹。从前搭起茅屋,种起白菜,养起蜜蜂鸡鸭,现在只看见几堆倾斜的破屋和土上开辟过的痕迹而已。从前学生在土山上挖的地洞,曾在里面做令人猜疑的举动,现在也倾圮了。

    七、医院

    出体育馆南行,我们要首先看到一座喷水池,池作五角形,灰色的坚石做的,中间矗立石柱,顶上有灯,灯下有孔,水向下喷,池的角上有饮水的水管。这个喷水池是己未级建的。过了喷水池,便到了入天堂必经之路的医院。

    医院门东向。里面中间是医药房,房里不消说是小瓶小罐应有尽有。附带着有手术室。在这房里我们可以看见一位忠厚长者美国医生和两位笑容可掬的男看护。斜对门,是眼口鼻耳科的诊疗室。在这房里,有一位短小和蔼的中国医生在小刀小剪中间周旋。

    病人的卧室在两旁,分普通病室与传染病室两种,共有十几间。传染病室大概是每人一间,普通病室大概数人一间。房里除床桌以外,别无长物。靠近每个床,墙上置有电铃。传染病室门上时常发现“禁止探视”的条子;在普通病室里桌子上,时常可以看见象棋子、围棋子之类的玩意儿。牛奶、豆浆的瓶子,大概哪一个病室里都有。在病床栏上挂着一张诊视单子。

    病室里死过人的几间,总多少带几分鬼气,当然这是主观的现象,但是多少人却都是这样地感觉着。

    医院南边临河的地方,辟有一块草地,有几个包树皮的椅子,略微种些花草,这大概是预备病人散坐的意思了,但是闻无人迹的时候为多。

    八、大礼堂

    出医院门是一条笔直的马路,我们沿着路东走到了中等科正门的时候,向南折,便看见一座洋灰桥。桥上有四个壮丽美观的铁灯,这是癸亥级建的。我们过了桥,便到了大礼堂。

    礼堂是面向南的,我们初进校门便首先望到了。是罗马式与希腊式的混合建筑。礼堂的正面(facade)是四根汉白玉制的石柱,粗可二人合抱,高两三丈。四根柱子中间,是三个闪亮的铜门。门前左右两个灯台,两根高六七丈的旗杆在两边立着。建筑的上面是一个铜质的圆顶。这个礼堂外面并没有任何的装饰,如雕刻石像花纹等,但是却也有一种雄伟的气象。

    我们进了门,左右两边有售票的窗口,还有上楼的楼梯。前面是三个皮门,我们进了这二重门便到了礼堂的内部了。一间广大的会场!楼下可容千余人,楼上亦可容千人。地板是软木做的,后面高,前面低,呈倾斜形。硬木的椅子摆成整齐的行列,椅子底下安着热气管。

    讲台正对着大门,宽四五丈,深一丈。台上悬着二十几匹褐色纺绸缀成的幕帘。台的里面全是赭色木雕的板墙。讲台后面,左右各有空屋几间,可做演戏化妆室用。在对面楼上,有电影机室,光线直射到台幕上。

    在礼堂里,我们看不见柱子,只见四个大弯弧架着上面覆盖的圆顶。圆顶里面作蓝色,在四个角上安置着千余盏的反射电灯。夜晚时候,灯光齐射到圆顶上去,再反照下来,全场明亮。

    在台幕上边的墙上,雕着一个圆形的图像,里面写着几个隶书大字,这便是清华的校训:“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九、科学馆

    我们出了礼堂,在东边看见高等科,在西边就看见科学馆了。且说科学馆因为太科学的缘故,所以便不怎样美观,远远望过去,只像是一个养鸽子的巢房————一个一个的小窗洞。这是一座三层楼的建筑,红砖上略微有些绿“爬山虎”的叶子,倒还可以减少一点单调。屋顶是石板做的,在阳光底下照得很亮。门是铜质的,上面门框上刻着“科学”二字,门旁墙上有两盏铜灯。一进门墙上有气象报告的牌子,前边便是楼梯,旋绕着可以直上第三层楼。不远,我们可以看见升降机所在的地方,但是只有一个空隙,机器还不知在哪里哩。

    最底下一层的房间,和科学不发生密切的关系,因为只是校长室、文案处、庶务处、中西文主任处、文具室、注册部、会计处等办公的所在。紧挨着校长室,是一间会客厅,里面陈设很整齐,一盆文竹几盆花卉点缀在桌上,墙上悬着校内风景片。会计处俨然有银行的神气,柜台上立起铜栏,“付款处”“交款处”……小牌子挂在上边。在房门上都各标明了其办公处的字样。打字机的声音大概在那一个门外都可听见。在甬路中间,立着校长特置的学生建议箱,听说箱里面发现东西的时候很少。

    第二层楼是一间讲演室,一间绘图室,两个物理实验室。讲演室是物理学与普通科学用的。绘图室里中间一个大桌子,周围有些个小圆凳子,这是供用器画和几何画用的。物理实验室一个是初级的,一个是高级的。里面摆满了各种声光电学的试验器械。还有一间测量学教室。

    第三层楼上是两间讲演室,一个生物学实验室,两个化学实验室。讲演室一为化学用,一为生物学用。生物学实验室免不了二十几个显微镜和一些酒精浸着的标本。化学实验室,一是初级的,一是高级的。我们只消在门外经过一回,嗅着各种不妙的气味,就要掩鼻而走,想来屋里面也不外乎一些玻璃瓶、玻璃管、玻璃灯、玻璃片、玻璃盆之类罢了。

    科学馆楼下有风扇室,里面的风扇活动起来,全科学馆的空气都可以流通,可以彻底地把各个屋里的空气淘换干净。

    十、工字厅与古月堂

    科学馆的西边,隔着一条小河,便是工字厅,工字厅的西边便是古月堂。工字厅是西文部教授住的地方,古月堂是国文部教授住的地方。

    工字厅的大门面向南,完全是中国旧式的建筑。门上悬着清咸丰御笔“清华园”三字的匾额,金字朱印,辉煌可观。门前两尊石狮,狞目张口,栩栩欲活。门旁一边张挂着布告板,一边钉着“纪念校长唐国安君”的铜牌。我们踱进门去,只听得啾啾的山雀在参天的古柏上叫着,静悄悄的没有动静。西行便到了校内电话司机处。左右有厢房,有跨院,都是教员住的地方。我们照直北进,穿过穿堂门,便到了一个很美丽的庭院。院里有一座玲珑的假山石,上面覆满了密丛丛的“爬山虎”。假山石前栽着两池硕大的牡丹,肥壮无比。院子东西两旁全是曲折的回廊。我们穿过这个院子北走,就真到了名实相符的工字厅了。几间殿宇式的房间,两排平行,中间用一段走廊连起来,恰好成为“工”字,故名。前工字厅东边一半是音乐教室,里面有一个钢琴,许多椅子,一张五线的黑板。西边一半是教员的阅报室。我们穿过走廊北去,便是后工字厅,这是学校各机关团体俱乐部,里面有西式的讲究的布置。推开后工字厅的窗子北望便是荷花池了。

    后工字厅的西边有西工字厅,这是来宾暂住的地方,从前梁任公担任讲师时即住于此。屋前有两棵紫藤树,爬满了阖院子大的架子。此外还有些个小跨院,全是教员住所了。

    古月堂比工字厅小。门旁有几棵马尾松长得非常地葱笼。门前有一个篮球场,里面是中间一个大院,左右各有小院。油印讲义的地方就附属在这里的役室里。古月堂的后边有两个网球场。

    工字厅前面,是一条小河,过了石桥便是一条马路,马路的两旁是一片浓密的树林,林里的草长得可以到一人多高。马路尽处,西折,便是校长住宅、从前的副校长住宅和工程师住宅。

    十一、电灯厂与商店

    电灯厂在清华园的东南角上,我们在园外就可以望到那耸入天际的烟囱了。这个烟囱是砖制的,高有五六十尺;傍晚的时候我们可以听见汽机突突的声音从这个角上发出来,烟囱顶上开出一朵一朵的黑牡丹。厂里面有发电机四部,计开14K.V.A.一部、70K.V.A.二部、140K.V.A一部,可供六千盏电灯之用。现在校内共有大小电灯四千三百八十四盏,每天约用煤五吨。

    离电灯厂不远,西去几十码的地方便有一所房子,里面有售品公社、京华教育用品公司、鞋铺、成衣铺、木厂。售品公社是学生教职员集股办的,里面大概分四部分:食品部、用品部、文具部、兑换部。食品部贩卖点心、水果、饮料之类,用品部有日用之牙粉、手巾等。京华公司由北京分来,承办各种课本书籍,附售文具。鞋铺专做皮鞋、帆布鞋和体育馆用的鞋。成衣铺则以竹布衫、白帽子为营业大宗。木厂则似乎集中精力于制造桌椅。

    在中等科厨房后面,还有一个木厂和成衣铺,在营业上无形中有了竞争。

    十二、荷花池

    工字厅的背后就是荷花池,这里是清华园里最幽绝的地方。

    池宽东西有两百尺,南北有一百尺。工字厅后面展现出一座石台,做了池的南岸,北岸西岸是一带土山,东岸是一座凉亭。池的四围全栽着摇曳的杨柳,拂着水面。荷花池的景象,四时不同,各臻其妙。在冬天,池水凝冰,光滑如镜,滑冰的人像燕子似的在上面飞攫,土山上的树全秃了,松柏也带了一层暗淡的颜色。在春天,坚冰初融,红甲纱裙的金鱼偶尔地浮到水面,池水碧绿得和油一般,岸上的丁香放了蓓蕾,杨柳扯了绿线。在夏天,满池荷花,荷叶大得像车轮似的,岸上草茵茸茸,蝉在树上不住地叫,一阵一阵的蒸风吹送着沁人的荷香。在秋天,残荷萧瑟,南岸上的两株枫树,叶红如荼,金风吹过池面,荷叶沙沙作响。四时的景象真是变化不绝。

    四角的凉亭,周围全是堆砌的山石,几株丁香、凤尾草环绕着。亭里面有木座,我们在月明风清之夕,或是夕阳回射的时候,独在这里徜徉徘徊运思游意,当得到无穷尽的灵感与慰藉。对岸伞形的孤松,耸入云际,倒影悬在水里,有风的时节,像蚯蚓一般地动摆起来。翘首西望,一带青山在树丛顶线上面横着。翻跃的鲤鱼在池心不时地跳动。这是何等清幽的所在哟!

    亭子的东边是一条小河,河的对岸土丘上便是钟阁。里面悬着一口径有四尺余的巨钟,钟上生满了一层绿色,古色斑斓。这是清华园报时辰的钟,每半小时敲一次,钟声远及海淀。钟上刻着这几个字:

    大明嘉靖甲午年五月□日阜成门外三里河池水村御马监太监麦监造。

    我们离开凉亭,踱过小板桥,登土山。土山上生满高可参天的常青树,径上落了无数的柏实松针之类。假山石在土山上错落地堆着,供行人息足之用。西行尽处,一根独木桥横跨在小河上。过了独木桥,仍是土山,从这里向东望,只见绿荫的树影里藏着一座玲珑剔透的冷亭,映着礼堂的红墙铜顶。

    我们若要描述这荷花池的景象,只消默记工字厅后廊上悬着的一个匾额,上面是四个大字:

    水木清华

    后廊柱上悬着的一副楹联,这样的两句:

    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化,都非凡境;

    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

    市容

    在我居住的巷口外大街上,在朝阳的那一面,通常总是麇聚着一堆摊贩,全是贩卖食物的小摊,其中种类甚多,据我所记得的有————豆汁儿、馄饨、烧饼、油条、切糕、炸糕、面茶、杏仁茶、老豆腐、猪头肉、馅饼、烫面饺、豆腐脑、贴饼子、锅盔等。有斜支着四方形的布伞的,有搁着条凳的,有停着推把车的,有放着挑子的,形形色色,杂然并陈。热锅里冒着一阵阵的热气。围着就食的有背书包戴口罩的小学生,有佩戴徽章缩头缩脑的小公务员,有穿短棉袄的工人,有披蓝号码背心的车夫,乱哄哄的一团。我每天早晨从这里经过,心里总充满了一种喜悦。我觉得这里面有生活。

    我愿意看人吃东西,尤其这样多的人在这样的露天食堂里挤着吃东西。我们中国人素来就是“民以食为天”。见面打问讯时也是“您吃了吗”挂在口边。吃东西是一天中最大的一件事。谁吃饱了,谁便是解决了这一天的基本问题。所以我见了这样一大堆人围着摊贩吃东西,缩着脖子吃点热东西,我就觉得打心里高兴。小贩有气力来摆摊子,有东西可卖,有人来吃,而且吃完了付得起钱,这都是好事。我相信这一群人都能于吃完东西之后好好地活着————至少这一半天。我愿意看一个吃饱了的人的面孔,不管他吃的是什么。当然,这些小吃摊上的东西也许是太少了一些维他命,太多了一些灰尘霉菌,我承认。立在马路边捧着碗,坐在板凳上举着饼,那样子不大雅观,没有餐台上放块白布然后花瓶里插一束花来得体面,这我也承认。但是我们于看完马路边上倒毙的饿殍之后,再看看这生气勃勃的市景,我们便不由得满意了。

    但是,有一天,我又从这里经过,所有的摊贩全没有了。静悄悄的,没有什么人,墙边上还遗留着几堆热炉火的砖头。他们都到哪里去了呢?我好生纳闷儿。那些小贩到什么地方去做生意了呢?那些就食的主顾们到哪里去解决他们的问题呢?

    有人告诉我,为了整顿“市容”,这些摊贩被取缔了。又有人更确切地告诉我,因为听说某某人要驾临这个城市,所以一夜之间,把这些有碍观瞻的东西都驱逐净尽了。“市容”二字,是我早已遗忘了的,经这一提醒,我才恍然。现在大街上确是整洁多了,“整洁为强身之本”。我想来到这市上巡礼的那个人,于风驰电掣地在街上兜通圈子之后,一定要盛赞市政大有进步。没见一个人在街边蹲着喝豆汁,大概是全都在家里喝牛奶了。整洁的市街,像是新刮过的脸,看着就舒服。把褴褛破碎的东西都赶走,掖藏起来,至少别在大街上摆着,然后大人先生们才不至于恶心,然后他们才能感觉到与天下之人同乐的那种意味。把摊贩赶走,并不是把他们送到集中营里去的意思,只是从大街两旁赶走,他们本是游牧的性质,此地不让摆,他们还可以寻到另外僻静些的所在。大街上看不见摊贩就行,“眼不见为净”。

    可是没有几天的工夫,那些摊贩又慢慢地一个个溜回来了,马路边上又兴隆起来了。负责整顿市容的老爷们摇摇头,叹口气。

    市容乃中外观瞻所系,好家伙,这问题还牵涉着外国人!有些来观光的旅行者,确是古怪,带着照相机到处乱跑,并不遵照旅行指南所规划的路线走。我们有的是可以夸耀的景物,金鳌玉 、天坛、三大殿、陵园、兆丰公园,但是他们也许是看腻了,他们采作摄影对象的偏是捡煤核儿的垃圾山、稻草棚子。我们也有的是现代化的装备,美龄号机、流线型的小汽车,但是他们视若无睹,他们感兴趣的是骡车、骆驼队、三轮和洋车。这些尴尬的照片常常在外国的杂志上登出来,有些人心里老大不高兴,认为这是“有辱国体”。本来是,看戏要到前台去看,谁叫你跑到后台去?所谓市容,大概是仅指前台而言。前台总要打扫干净,所以市容不可不整顿一下。后台则一时顾不了。

    华莱士到重庆的时候,他到附近的一个乡村小市去游历,我恰好住在那市上。一位朋友住在临街的一间房里,他养着一群鸭子,都是花毛的,好美,白天就在马路上散逛,在水坑里游泳,到晚上收进屋里去。华莱士要来,惊动了地方人士,便有官人出动,“这是谁的一群鸭子?你的?好,收起来,放在马路上不像样子。”“我没有地方收,我只有一间屋子。并且,这是乡下,本来可以放鸭子的。”“你老好不明白,平常放放鸭子也没有关系,今天不是华莱士要来么,上面有令,也就是今天下午这么一会儿,你等汽车过去之后,再把鸭子放出来好了。”这话说得委婉尽情,我的朋友屈服了,为了市容起见,委屈鸭子在屋里闷了半天。洋人观光,殃及禽兽!

    裴斐教授游北平,据他自己说,第一桩事便是跑到太和殿,呆呆地在那里站半个钟头,他说:“这就是北平的文化,看了这个之后还有什么可看的呢?”他第二个要去的地方是他从前曾住过六七年的南小街子。他说:“我大失所望,亲切的南小街子没有了,变成柏油路了,和我厮熟的那个烧饼铺也没有了,那地方改建成了一所洋楼,那和善的伙计哪里去了?”他言下不胜感叹。

    像裴斐这样的人太少,他懂得什么才是市容。他爱前台,他也爱后台。

    梦

    《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注:“其寝不梦,神定也,所谓至人无梦是也。”做到至人的地步是很不容易的,要物我两忘,“嗒然若丧其偶”才行,偶然接连若干天都是一夜无梦,浑浑噩噩地睡到大天光,这种事情是常有的,但是长久地不做梦,谁也办不到。有时候想梦见一个人,或是想梦做一件事,或是想梦到一个地方,拼命地想,热烈地想,刻骨镂心地想,偏偏想不到,偏偏不肯入梦来。有时候没有想过的,根本不曾起过念头的,而且是荒谬绝伦的事情,竟会窜入梦中,突如其来,挥之不去,好惊、好怕、好窘、好羞!至于我们所企求的梦,或是值得一做的梦,那是很难得一遇的事,即使偶有好梦,也往往被不相干的事情打断,矍然而觉。大致讲来,好梦难成,而噩梦连连。

    我小时候常做的一种梦是下大雪。北国冬寒,雪虐风饕原是常事,哪有一年不下雪的?在我幼小心灵中,对于雪没有太大的震撼,顶多在院里堆雪人、打雪仗。但是我一年四季之中经常梦雪,差不多每隔一二十天就要梦一次。对于我,雪不是“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张承吉句),我没有那种狂想,也没有白居易“可怜今夜鹅毛雪,引得高情鹤氅人”那样的雅兴,更没有柳宗元“独钓寒江雪”的那份幽独的感受。雪只是大片大片的六出雪花,似有声似无声地、没头没脑地从天空筛将下来。如果这一场大雪把地面上的一切不平都匀称地遮覆起来,大地成为白茫茫的一片,像韩昌黎所谓“凹中初盖底,凸处遂成堆”,或是相传某公所谓的“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我一觉醒来便觉得心旷神怡,整天高兴。若是一场风雪有气无力,只下了薄薄一层,地面上的枯枝败叶依然暴露,房顶上的瓦垄也遮盖不住,我登时就会觉得哽结,醒后头痛欲裂,终朝寡欢。这样的梦我一直做到十四五岁才告停止。

    紧接着常做的是另一种梦,梦到飞。不是像一朵孤云似的飞,也不是像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大鹏,更不是徐志摩在《想飞》一文中所说的“飞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里滚着,从陆地看到海,从海再看回陆地,凌空去看一个明白”,我没有这样规模的豪想。我梦飞,是脚踏实地两腿一弯,向上一纵,就离了地面,起先是一尺来高,渐渐上升一丈开外,两脚轻轻摆动,就毫不费力地越过了影壁,从一个小院蹿到另一个小院,左旋右转,夷犹如意。这样的梦,我经常做,像彼得·潘“那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说飞就飞,来去自如。醒来之后,就觉得浑身通泰。若是在梦里两腿一踹,竟飞不起来,身像铅一般的重,那么醒来就非常沮丧,一天不痛快。这样的梦做到十八九岁就不再有了。大概是彼得·潘已经长大,而我像是雪莱《西风颂》所说的:“落在人生的荆棘上了!”

    成年以后,我过的是梦想颠倒的生活,白天梦做不少,夜梦却没有什么可说的。江淹少时梦人授以五色笔,由是文藻日新。王珣梦大笔如椽,果然成大手笔。李白少时笔头生花,自是天才瞻逸,这都是奇迹。说来惭愧,我有过一支小小的可以旋转笔芯的四色铅笔,我也有过一幅朋友画赠的“梦笔生花图”,但是都无补于我的文思。

    我的亲人、我的朋友送给我的各式各样的大小粗细的笔,不计其数,就是没有梦见过五色笔,也没有梦见过笔头生花。至于黄帝之梦游华胥、孔子之梦见周公、庄子之梦为蝴蝶、陶侃之梦见天门,不消说,对我更是无缘了。我常有噩梦,不是出门迷失,找不着归途,到处“鬼打墙”,就是内急找不到方便之处,即使找到了地方也难得立足之地,再不就是和恶人打斗而四肢无力,结果大概都是大叫一声而觉。像黄粱梦、南柯一梦……那样的丰富经验,纵然是梦不也是很快意吗?

    梦本是幻觉,迷离惝恍,与过去的意识或者有关,与未来的现实应是无涉,但是自古以来就把梦当兆头。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说:黄帝做了两个大梦,一个是“大风吹天下之尘垢皆去”,一个是“人执千钧之弩驱羊万群”,于是他用江湖上拆字的方法占梦,依前梦“得风后于海隅,登以为相”,依后梦“得力牧于大泽,进以为将”。据说黄帝还著了《占梦经》十一卷。假定黄帝轩辕氏是于公元前二六九八年即帝位,他用什么工具著书,其书如何得传,这且不必追问。《周礼·春官》证实当时有官专司占梦之事:“观天地之会,辨阴阳之气,以日月星辰,占六梦之吉凶,一曰正梦,二曰噩梦,三曰思梦,四曰寤梦,五曰喜梦,六曰惧梦。”后世没有占梦的官,可是梦为吉凶之兆,这种想法仍深入人心。如今一般人梦棺材,以为是升官发财之兆;梦粪便,以为黄金万两之征。何况自古就有传说,梦熊为男子之祥,梦兰为妇人有身,甚至梦见自己的肚皮生出一棵大松树,谓为将见人君,真是痴人说梦。

    雷

    “风来喽,雨来喽,和尚背着鼓来喽。”这是在我们家乡常听到的一个童谣,平常是在风雨欲来的时候唱的。那个“鼓”就是雷的意思吧。我小的时候就很怕雷,对于这个童谣也就觉得颇有一点恐惧的意味。雨是我所欢迎的,我喜欢那狂暴的骤雨,雨后院里的积水,雨后吹胰子泡,雨后吃咸豌豆,但是雷就令我困扰。隐隐的远雷还无伤大雅,怕的是那霹雷,咔嚓一声,不由得不心跳。

    我小时候怕雷的缘故有二。一个是老早就灌输进来的迷信思想。有人告诉我说,雷有两种,看那雷声之前的电闪就可以知道,如是红的,那便是殛妖精的,如是白的,那便是殛人的。因此,每逢看见电火是白色的时候,心里就害怕。殛妖精与我无关,我知道我不是妖精,但是殛人则我亦可能有份。而且据说有许多项罪过都是要天打雷劈的,不孝父母固不必说,琐细的事如遗落米粒在地上也可能难逃天诛的。被雷打的人,据说是被雷公(尖嘴猴腮的模样)一把揪到庭院里,双膝跪落,背上还要烧出一行黑字,写明罪状。我吃饭时有无米粒落地,我是一点把握也没有的。所以每逢电火在头上盘旋,心里就打鼓,极力反省吾身,希望未曾有干天怒。第二个怕雷的缘故是由于一点粗浅的科学常识。从小学课本里知道雷与电闪是一件东西,是阴阳电在天空中两朵云里吸引而中和,如果笔直地从天空戳到地面便要打死触着它的人或畜。不要立在大树下。这比迷信的说法还可怕。因为雷公究竟不是瞎眼的,而电火则并无选择,谁碰上谁倒霉。因此一遇雷雨,便觉得坐立不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后院就有一棵大榆树,说不定我就许受连累。我头痒都不敢抓,怕摩擦生电而与雷电接连!年事稍长,对于雷电也就司空见惯,而且心想这么多次打雷都没有打死我,以后也许不会打死我了。所以胆就渐壮起来,听到霹雳,顶多打个冷战,看见电闪来得急猛,顶多用手掌按住耳朵,为保护耳膜起见张开大嘴而已。像小时候想在脑袋顶上装置避...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