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黑白小说网 www.hbtxt.com,最快更新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最新章节!

    明 永乐吴郡沙门 大佑 解

    天启天台沙门 传灯 钞

    △二正报二。初分科。

    ○二正报二。初教主名号二。初徴名。

    △二释经二。初教主名号二。初徴名二。初列经。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二解义。

    ○审其解否。次为释通。

    △二释义二。初分科。

    ○二释义二。初名含二义二。初光明无量。

    △二释经二。初名含二义二。初光明无量二。初列经。

    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二释义三。初引大本明光明无量。

    【疏】大本云。阿弥陀佛。威德。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钞】此犹略引。若具引者。阿弥陀佛光明。明丽快甚。绝殊无极。胜于日月之明千万倍。而为诸佛光明之王。故号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难称光佛。超日月光佛。其光明所照。无央数天下。幽冥之处。皆常大明。诸天人民。禽兽蜎飞蠕动之类。见此光明。莫不喜悦。而生慈心。其淫泆瞋怒愚痴者。见此光明。莫不迁善。地狱饿鬼畜生。考掠痛苦之处。见此光明。无复苦恼。命终之后。皆得解脱。不独我今。称赞阿弥陀佛光明。十方无央数佛。菩萨缘觉声闻之众。悉皆称赞。亦复如是。若有众生。闻此光明。威神功德。日夜归命。称赞不已。随其志愿。必生其刹。复为诸菩萨声闻。所共称赞。当亦如是。我说阿弥陀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昼夜一劫。尚未能尽。令为汝等略言之耳。

    △次引观经明光明之用。

    【疏】观经云。遍照十方。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钞】彼经具云。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疏云。若为佛慈悲所护。终得离苦。永得安乐释论云。譬如鱼子。母若不念。子则烂坏。众生亦尔。佛若不念。善根则坏。

    △三设问答。释或者之疑。

    【疏】或问光明无量。我何不见。答。杲日丽天。瞽夫不睹。是盲者咎。众生障重。如处覆盆之下。非日光之不普也。

    【钞】杲日下。喻佛光本自周遍。瞽夫下。喻众生无目不睹。众生下。合下二句。非日光下。合上一句。盖佛有三身。光明亦然。若法报身之与光。则无处而不周。无时而不在。应佛身之与光。则随其机之所在。而示光现之。然此三佛身之与光。皆须机感而后得见。如观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此言法报二身。无所而不遍也。又云。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如来。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此则正言三身。皆须机感而见。机若熟时。不惟得见于应。亦得见于法身报身也。

    △二寿命无量二。初标科。

    ○二寿命无量。

    △二释经二。初列经。

    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二释义二。初引大本明寿无量。

    【疏】阿僧祇。此云无数。大本云。彼佛寿命。不可称计。假使十方世界众生。皆成声闻缘觉。竭其智力。于百千劫。悉共推算。不能穷尽。

    【钞】大本具云。佛告阿逸多言。汝欲知阿弥陀佛。寿命无极否。阿逸多对言。诚欲闻知。佛言。明听。悉令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皆得为人。又皆作缘觉声闻。共坐禅一心。合其智慧。为一智慧。以计数彼佛寿命。几千亿万劫。无有能知者。

    △次引大本明本愿所致。

    【疏】法藏本愿云。设我得佛。国中人民。寿命无能限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钞】此大本第十四愿文具云。我作佛时。我刹中人寿命。皆无央数劫。无有能计知其数者。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二道成十劫二。初标科。

    ○二道成十劫。

    △二释经二。初列经。

    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

    △二释义三。初会通前文。

    【疏】前总告云。今现在说法。此示已成佛之劫数也。

    △次会通二经。

    【疏】大本云成佛已来。凡历十劫。唐译云。经十大劫。皆是一期。赴机之说。

    △三会通胜应。

    【疏】然胜应身。弥亘三际。充遍十方。其可以劫数。测量其久近耶。

    【钞】佛之应身。有胜劣两相。劣则示同凡夫如释迦丈六劣应之身。寿八十年。同于灰断若如华严胜应之身。寿则不可思议。以其即应即报故。故华严之佛。亦称为报。乃他受用报身也。弥陀劣应。同于人民。以云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然而虽云无量。既有观音。称为补处。岂非劣应亦有量乎。但是即劣而胜。非同浊世。归于泥洹。以弥陀机息。应转。观音机兴应起。义当补处故也。

    △二眷属庄严二。初分科。

    ○二眷属庄严三。初弟子无量。

    △二释经三。初弟子无量二。初列经。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二释义七。初释声闻众。

    【疏】闻四谛声教悟道。故名声闻。

    【钞】教门有闻声而悟道者。观音所修。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是也。此圆顿乘。非小乘比有声闻而悟道者。拣异独觉。观物变易。自悟无生。今则自不能悟。必假闻佛说四谛声教而后知三界。苦谛之果。断见思。集谛之因。慕涅槃。灭谛之果。修戒定慧。道谛出世之因。以是之故。名曰声闻。

    △次拣异三果。

    【疏】皆阿罗汉者。拣非前三果也。

    【钞】声闻者。贤圣之通称也。故七贤四果。皆曰声闻。经云。皆阿罗汉者。专就果言。故曰拣异三果。

    △三明无缘觉。

    【疏】不言缘觉者。摄在声闻数中。

    【钞】声闻缘觉。修法虽异。同破见思。同出三界。同证偏真。故可摄在。声闻教中。

    △四明无二乘。

    【疏】天亲论云。二乘种不生。今言回心向大。故得生。以惯习小故权证二乘不久证大也。

    【钞】天亲下引论文。牒成难辞也。今言回心下。引观经疏。释其疑惑也。即天亲菩萨所造。无量寿经论。有十七成就。至第十六大义门成就中偈云。大乘善心男。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长行释云。故净土果报。离二种讥嫌过。一者体讥体有三。一二乘人。二女人。三诸根不具足人。无此三种过。故名离讥嫌也。彼土果报。非但无体。三名亦无。故观经疏设问云。彼往生论。二乘不得生。此经中辈小乘得生。答正处小乘不生。要由垂终发大乘种。尔乃得生。经说现生。论举本始。又问何故复证小果。释曰。虽复垂终发大心。先多学小。至彼闻苦空无常。发其本解。先证小果。得小果已。于小不住。必还入大。今解文中。取意为答其义甚明。

    △五菩萨无量。

    【疏】而不独声闻无量。菩萨亦无量也。

    【钞】须知彼土。正为摄诸菩萨。欲先增长。善根功德者往生。第无机不摄。故不拒凡夫。及与二乘。令其生彼。莫不发广大心。修圆顿行。登菩萨位。正显极乐法门。广大圆满也。

    △六判教傍正。

    【疏】声闻通两教二乘。菩萨通四教。正意在圆教。

    【钞】声闻通两教。二乘者。藏教析色观空。通教体色观空之机也。菩萨通四教者。藏教事六度。通教理六度。别教恒沙法门。圆教无作妙行之机也。此皆约此土。求生之人。具四教机。生于彼土。各顺本习。而为大为小。为偏为圆。睹四教之佛。闻四教之法。或权证小果。或实证大乘。非久之间。皆入圆位。故其正意。的在圆教。如万流归海。同一咸味也。

    △七结归化主。

    【疏】然乐邦殊胜。海众无边。皆是弥陀。愿力成就也。

    【钞】极乐国土。非独依报庄严清净殊胜。即众生生者。大异娑婆。正以此方世界。人虽万殊。判其品类。大约惟三。曰善曰恶。曰出世间。恶沦四趣。固不暇言。即善升人天。福尽还堕。惟出世间。可以长揖三界。一去不来。第因竖出。登陟良难。盖尘境粗强诚为险处。须弥失足。堕落何疑。总不如极乐法门。横出三界。平夷坦直。皆可向归。十方国土。求生者多。得生彼国。海众亦广。所谓夕孕金华。列宿犹惭于海滴。晨游玉沼。世灯强喻于河沙。十方爰来四生利往弥陀愿力。庸可思议。

    △二生者不退二。初标科。

    ○二生者不退。

    △二释经二。初列经。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致。

    △二释义二。初释不退。

    【疏】阿鞞?致。此云不退转。下文云。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知生彼国者。虽下品凡夫。直至成佛。更无退堕。

    【钞】若约教明不退转位有三。谓位行念也。今云不退转者。无论入此三位。即博地凡夫。生彼国者。虽未断惑。亦不退转。如十疑论云。彼国五因缘。故不退。一弥陀愿力摄持。二佛光常照。三水鸟树林。常演说法。四纯诸菩萨为友。五寿命永劫。

    △次引证大本。

    【疏】大本云。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具足。三十二相。诸根明利。乃至成佛。不受恶趣神通自在。常识宿命。于此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

    【钞】所引大本文有两段。初是一生补处分中节文。次是菩萨往生分中节文。须者往阅。

    △三补处甚多二。初标科。

    ○三补处甚多。

    △二释经二。初列经。

    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解释义三。初通释其位。

    【疏】一生补处。即等觉也。亦名最后身。谓次当作佛。惟余一生。

    【钞】等觉者。与果佛妙觉将等。犹此方之亚圣也。最后身者。烦恼究竟。生分已尽。惟此一生在。更不受变易后有也。故曰次当作佛。惟余一生。

    △次的指其人。

    【疏】若此土弥勒是也。彼土则观音。次补佛处。势至又补观音处。

    【钞】此土弥勒。补释迦处。至于成佛。仍号弥勒。若观音次补弥陀之处则改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势至次补观音之处。则改号善住功德宝王如来。或问曰。弥勒补处。今居兜率。观音补处。亦居内院否。对曰。此方秽土。故凡补处。先居兜率。将成佛时。要当下生。示为凡夫。修而后得。彼邦净土。但如天王世子。位居储君。以待弥陀应谢。即登佛位。何须现迹。示居天宫。

    △三引大本证。

    【疏】大本云。彼国菩萨。皆得究竟一生补处。除其本愿。为众生故。以弘誓铠。而自庄严。其数甚多。不可称计。故云阿僧祇也。

    【钞】大本具云。诸往生者。皆具足三十二相。究竟深入妙法要义。诸根明利。其初钝根者。成就二忍。利根者。得不可计无生法忍。皆当一生遂补佛处。所以者何。彼佛刹中。皆住于正定之聚。无诸邪聚。及不定之聚。复无三种过失。一者心无虚妄。二者位无退转。三者善无唐捐。所以生于彼者。有进无退。直至成佛。惟有宿愿。速度众生。则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入他方生死界中。作师子吼。说法度脱。尔时阿弥陀佛。以威神力。令彼教化。一切众生。皆发信心。乃至成佛。于其中间。不受恶趣。神通自在。常识宿命。虽生五浊恶世。形迹与同。其清净快乐。无异本刹。

    △二修证行法二。初分科。

    ○二修证行法四。初信愿二。初发愿求生。

    △二释经四。初信愿二。初发愿求生二。初列经。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二释义二。初释相。

    【疏】愿能导行。如牛挽车。要须御者。则能有所至。净佛国土由愿引成。

    【钞】愿能导行。法也。如牛挽车。喻也。牛车喻行。御者喻愿净佛国土下合也。御车达到。即是宝所。净佛国土。即其事也。净土有因。其引因者。莫先乎愿。故愿为行首。

    △次引证二。初引天亲。

    【疏】天亲论云。菩萨所修善根。不为自身。欲拔一切众生苦故摄取众生。同生彼国。

    【钞】引天亲论者。明净土之愿。虽曰愿生彼国。其实不为自求。欲学佛慈悲。拔苦与乐。论云。欲拔生苦。即悲义。拔苦摄生彼国。即慈义与乐。是则今愿。应该四弘。

    △次引四明。

    【疏】四明云。但为戒福不精。无往生愿。故在秽土。闻法入真。须惧娑婆不常值佛。尘境粗强。诚为险处致多退失。故须外加事忏。内勤理观。加愿要制。必于宝刹。速证无生。

    【钞】引妙宗钞文。虽专在自利。而意亦利人。文兼行愿。同前如牛御车。要在御者。然其行中。又须正助兼行。故曰外加事忏。内勤理观。必于宝刹速证无生。

    △二圣贤聚会二。初牒科。

    ○二圣贤聚会。

    △二释经二。初列经。

    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二释义二。初释诸上善人二。初泛指三品。

    【疏】诸上善人者。指前声闻菩萨一生补处也。

    【钞】诸上善人。大略三品。一声闻众。二诸位菩萨。三等觉菩萨。

    △次的指胜者。

    【疏】慈觉云。娑婆国土。观音势至。徒仰嘉名。极乐世界彼二上人亲为胜友。如染香人。身有香气。

    【钞】娑婆下。言此土胜友难逢。此指正象末法可也。若如来在世。西印土人。亦与恒会。极乐下。言彼方菩萨易见。不特易见。且亲为胜友如染香下。举经喻之。如染香人。身虽非香。以染香故。而身有香气喻生净土者。虽未入位以念佛故。而菩萨与居。

    △二释俱会一处。

    【疏】以不退菩提。故同佛所证。谓同法性身。同常寂光土。故云俱会一处。

    【钞】一处者。非徒曰与诸上善人。俱会事相之一处盖俱会所证理性之一处也。即能居之法性身。所居之寂光土。方名真一处也。

    △二修行二。初分科。

    ○二修行二。初反显余善不生。

    △二释经二。初反显余善不生。二初列经。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二释义四。初释少善根。

    【疏】灵芝云。欲显持名功胜。先斥余福为少善根施戒禅诵。一切福业。若无正信回向愿求。皆为少善非往生因。

    【钞】解中有简有收。简之则若无信愿回向。皆为少善根福德因缘。非往生之正因收之则若有信。愿回向。皆为多善根福德因缘。是往生之助行。

    △次释多善根。

    【疏】若依此经。执持名号。发愿往生方名多善根也。

    【钞】此经往生正因。的在一心持名。发愿回向。如是善根。其功也多。其根也深。决得往生永为佛种。

    △三明正与助。

    【疏】善因名正行。谓执持名号。一心不乱。福德约助行。

    【钞】佛之大道。非正无以为行门。非助无以为资粮。更加发愿要制。方能速证无生。

    △四引证助行。

    【疏】观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皆往生之助行也。

    【钞】观经疏云。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敬上接下。慈心行也。修十善业是其止行。身除三邪。口离四过。意断三恶也。妙宗钞云。此经正被顿修之机。虽修佛行。父母师长岂不孝事。轮王十善。岂不止行但能修之心。一一称性。何妨所修慈孝。之善共于凡夫。观经疏云第二。三归者。佛法僧。在家戒亦即是十戒。具足众戒者。道俗备受。微细不犯。威仪者。三千悉皆不缺也。妙宗钞云。圆顿行者。岂违小乘。出家之式。三归众戒。威仪等事。但受持之心。合于一体依于毕竟而所行之法。共于二乘。观经疏云。第三发菩提心是愿。起意趋向。名为发心。菩提是道佛。果圆通。说为菩提读诵大乘。明修解也。行能运通。说之为乘。余二不及。是言大也。妙宗钞云。依无作境。起无缘誓。名发菩提心。实相。不二而二。立因果殊。二而不二。始终理一。信此因果。方名为深。读诵大乘。修三智解。运圆乘行。以此解行。教其行者。名为劝进。此三种业。得前前者。不得后后。得后后者。必得前前。故今行人。能修前二前二不能。修于大乘。故云余二不及。是言大乘。皆往生之助行也。

    △二正示持名方法二。初牒科。

    ○二正示持名方法。

    △二释经二。初列经。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二释义五。初释执持之义。

    【疏】孤山曰。执谓执受。持谓任持。信力故。执受在心。念力故。任持不忘。

    【钞】执持者。执而后持。亦名受持。故解曰执谓执受。然则闻而不信。不足以为执受。又曰持谓任持。加人有力。堪任持物。是则信而不念。不足以为任持。故曰信力故执受在心。念力故任持不忘。

    △次释若字之义。

    【疏】若者。不定之辞。利根一日一念。钝根或至七七日行成纵未破惑。定为往生之因。

    【钞】经文既云若矣。又增数至于七日。是则往生之因。要在持名阶于一心不乱。而人根利钝。日数限乎七等。若利根者。一日成乎一念。钝根至于七日。而解中又增云七七者。此或约极钝根者为言。或约行门逾增胜者而说。然则持名一心不乱者。因也。得一念者。约行成而为言也。纵未破惑。定为往生之因者。此言一念之力。有伏惑之功也。盖言若能伏惑。临终正念。自然现前。往生净土必矣。

    △三释一心不乱二。初总标。

    【疏】一心不乱有事有理。

    △二分释二。初事一心。

    【疏】事一心者。行者。系缘忆念阿弥陀佛。相好光明。无分散意。念念无间。名事一心。

    【钞】系缘忆念者。观也阿弥陀佛等。境也。无分散意。念念无间者。念力勇猛。能排杂念。使内心不起。外境无侵也。下文虽明理中一心。要须先假持事中一心。以为其本。理中不过用解力而融之通之。使无滞事相。以为殊胜之因。苟微乎此。曷能成就一念伏惑之功耶。

    △次释理一心二。初明一心三观。

    【疏】理一心者。了达能念之心。所念之佛。皆无自性。虽本来空寂。而感应道交。如镜像水月。任运显益当处皆空。全体即假。二边叵得。中道不存。三谛圆融。绝思绝义。名理一心。

    【钞】了达下明即空义。言能念所念。皆无自性者。此约四性。而体达无生也。应云亦无他性。共性无因性。文之略也。此中宜以能念之心本空。为无自性。所念弥陀本空。为无他性。感应道交。如境像水月为无共性。任运显益。为无无因性。此乃摄后归前以明无有四性也。次虽本来空寂下。明即假也。上二句约法明假。下二句约喻明假。乃以形之与水喻感。镜之与月喻应。镜月本无心。而自然现乎影像。形水亦无意。而法尔感乎镜月。功至往生。任运显益也。当处皆空者。有即空也。全体即假者。空即有也有即空。则有即非有。空即有则空即非空非空非有。则中道昭然。即空即有。则中道亦亡。故曰二边叵得。中道不存。如是。则所观之境。三谛圆融。能观之心。绝思绝议。事理二门。已如解中略示。若欲更明其旨。则又有横竖二种不同。横论三观。则能念属乎三观。所念属乎三谛。如正称名时。了能称心。非内非外。无形无状。即空观。虽非内外形状。而此能念之心。历历分明。即假观。而此能念。非离假而有空。亦非离空而有假。双遮双照。即中观。所称佛名。及以音声。如谷中响。如水中月。了不可得即真谛。虽不可得而佛号音声。宛然在口。显然在耳。即俗谛。而此所念。亦非离真而有俗。亦非离俗而有真。俱存俱忘。即中谛。此横论三观三谛也。若竖论者。祗以一心不乱。万缘俱寂者为空观。以所念六字圣号。朗朗分明者为假观能念虽空。而念者宛然。所念虽假。而谷响不实。如是则即空不空。而空即假。即假非假。而假即空。双遮双照。境观双忘。所谓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忘即是中。忘照何尝有先后。一心融绝了无踪。若然者。求生净土之人。但以一心不乱。而执持名号。祇执持名号。而一心不乱。无边妙义。咸在其中。不思议观。非离当体。可谓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也。又须了知经中之意。一心不乱。欲使因果名目相应也。执持名号。欲使生佛感应道交也。因果名目相应者。极乐称为净土。惟其心净。而后佛土净。但心净土净。其义甚通。圆伏五住。圆破三惑。皆名心净。而此心净。感佛土净。则圆该四土。今是同居净土。只须一日至于七日。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以为心净往生之因。二生佛感应道交者。弥陀妙应。既是果人。复有宿誓令我持名。是故必须执持名号以为心净往生之因。故一心不乱。与执持名号。二义相须。阙一不可故此经宗。须以四句料简。一是一心非持名。即寻常修禅。与夫一心修诸众行。又无回向发愿。悉非往生正因。二是持名非一心。即散心持名。虽是佛乘缘种。亦非往生正因。三非一心非持名。即悠悠凡夫。作诸善事。亦非往生之因。四是一心是持名。方是此经所说往生正因。若约此经。说在方等。收四教机。以判一心。则有四种行人不同。一藏教人。心佛实有。惟约事相。判心不乱。以此为因。加之信愿。临终果熟。即得往生。今之凡夫。未通至理。惟关闭六情。不出不入。而一心持名。或用心推究。种种剖析。皆藏教人一心持名也。二通教人。善能了达若心若佛。如幻如化。佛本是无。心亦何有。声如谷响。佛如镜像。如此体解。当处无生。此通教人一心持名也。三别教人。先能达空。亦能达假。以我空心。而造假佛。非惟佛有。不妨心有。然以空心。而念假佛。空既不空。假亦不假。非假非空。见于中道。此别教人一心持名也。四圆教人。能达净土唯心。弥陀本性。即真俗中。观中空假。有念无念。无非法性。无佛有佛。皆是真如。终日有念。终日无念。以无念念。相有相相。无生而生。生而无生。此圆教人一心持名也。此约方等时。义释如是。若约法华。开权显实者。应会前教。悉归圆顿。以藏教人。关闭六情。制心不乱。为我圆教。事中一心。通教如幻。为我圆教。即空一心。别教出俗。为我圆教。即假一心。圆本相即。不须和会。以法华妙。具二妙故。前圆教一心。为法华相待论妙。今统会归。为法华绝待论妙。是故圆家行人。已闻妙法。深悟圆理。以起圆宗。如此力用。圆融无碍。了事乃即理之事。理乃即事之理。是以一心持名时。事一心。可也。理一心。可也。事理相即一心可也。念念无非法界。心心皆即真常。如是念佛。功德最大。能伏五住烦恼。能破一心。三惑。能净四种净土。能见三身弥陀。是为不思议念。是为无功用念。永明所谓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今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此偈正为圆顿人。一心持名者说也。

    △次明性具宗旨。

    【疏】须了达法界唯心。心外无境。弥陀相好。元是自心。十万亿刹。不逾当念。以性具诸法故。不从他得。

    【钞】法界有三义。一性具。即三千十界也。一性体。即清净本然。一真如法界也。一曰性量。即一真法界。竖穷横遍之界量也。三种法界之性。皆惟众生根尘相对。一念分别识心。是故离心无境离境无心。以是之故弥陀相好。乃我本性之弥陀十万亿刹乃吾唯心之净土。故曰元是自心。不逾当念。是故结云。以性具故。不从他得。

    △四释本经称名。

    【疏】又复当知。弥陀已证究竟第一义谛。一称嘉号。万德齐彰。罪销尘劫。福等虚空。何况一日至七日耶。良由法藏本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既承彼佛因中愿力。果上光明。执持名号。功德无量临终见佛。决定无疑。

    【钞】前释事中一念。乃约忆念彼佛相好光明而说。似滥观经观佛为念。用心虽同。拣境则异。今则的指执持名号。而为所缘之境。故曰一称嘉号。万德齐彰。文中乃释或者之伏疑。疑者云。佛有万德。应观三身。云何但称名号。即得往生。故殷勤示之曰。又复应知等云云。文约两义以释其疑。一者名实相称。二者法藏本愿。一名实相称者。四明云。圆极之果。所有名字。一一不虚究竟成就。盖其所召皆真极故。故大经云。世谛但有名无实义第一义谛有名有实义。佛是究竟第一义谛故。又今弥陀既已证乎究竟第一义谛。故一称嘉号。万德齐彰。弥陀万德慧日。既以俱体齐彰。众生黑暗罪瑕。自然当念消乎尘劫。罪性本空。虚而不实者既销。则称名功德福等虚空者自生。一称佛名。功德尚然况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乱。执持名号。则无罪而不灭。无福而不生。临命终时。往生净土。断断乎不唐捐矣。良由下。第二示法藏本愿云云。盖诸佛本愿毫无虚假。以弥陀因中。发四十八愿已。即便经历旷劫。修行以填愿海愿海既满。无量法财。一时发现。是故今取极乐世界摄受有情。而娑婆众生。已信是事。仍发往生之愿。以投愿海。复修称名之行。以增行山万流归海。同一咸味须弥摄物。共一帝青。自然而然原非勉强。是故解文末后。合二义以结断疑根云。既承彼佛因中愿力。果土光明。执持名号。劫德无量。临终见佛。决定无疑。

    △五订此经讹脱三。初出古本。

    【疏】灵芝疏载襄扬石本。于一心不乱下。有云。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销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次订讹脱。

    【疏】彼石经本。六朝人书。窃疑今本。相传讹脱。

    【钞】解中既云。今传讹脱。凡读习者。应依古本而增正之。

    △三况显持名。

    【疏】况我弥陀。以名接物。耳闻口诵。无边圣德。揽入识心。永为佛种。顿除亿劫重罪。获证无上菩提。信知非少善根。实谓多功德也。

    【钞】凡诸佛应身接物。有乎四益。一以形益。现身是也。二以光益。放光是也。三以声益。说法是也。四以通益。现神足是也。惟阿弥陀。四益之外。更加之以名接物。以其有本时所发誓愿故也。余之四接。其摄机也狭。惟以名接物。其摄机也广。既弥陀以名而接物。故众生得以耳闻而口诵。岂惟一称嘉号。而万德齐彰。且又无边圣德揽入识心。永为佛种。除罪证道不可思议。其善根功德。岂小小哉。窃原净土法门。其所开示一也。惟所修之方。厥门虽多。要其所归。不出二种。一曰正修。二曰助行。于正修中。其法有二。一观想。二持名。专心作观。则文载观经。专心持名。则文载此经。若观想与持名。两者并行。则文载般舟三昧经。今欲明其义。则有五种不同。一名实不同。名即佛界假名。实则佛界五阴。与夫国土。观五阴实法。则观经所示佛菩萨。三辈往生等九观。观依报国土。则观经所示日冰地树等六观。若般舟经所示。但观佛身。正报实法而已。今经所示。但持假名。故曰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是则依此经修。但以称佛名号。六字音声。而为所缘之境。无以观佛相好。以滥经宗。所谓一称嘉号。万德齐彰。举假名而全收实法。故知此经所示。乃提纲挈领之法门也。二缓急不同。如观经所示十六妙观。始修日观。必待成就。然后改观。观水观冰等。缓缓而进。办在一生。此经所示持名方法。极其长期。在于七日。其次或六或五。乃至一日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并观经下辈往生。大弥陀经临终十念。即得往生。故知此经所示。乃以急胜缓之法门也。三难易不同。观经修观。以凡夫之人。心想嬴劣。故先示日观西向。以摄其心。待心静细。然后观水观冰。乃至像观成就。然后观佛真身。此必久修成熟之机乃可行之。今经所示初心凡夫。但是有口能称。有信能念。皆可修之。故知此经所示。乃至简至易之法门也。四纯间不同。十六观门。初心修者。跏趺入定。然后可观。出定历缘。非其境界。若执持名号。不间闲忙。不拘动静。行住坐卧。皆可修之。故知此经所示。乃至捷至径之法门也。五摄机不同。若依观经所修。惟被上根。故所修之机狭而不广。称名之法。不择贤愚不拣男女。若贫若富若贵若贱皆可修之。故知此经所示。乃摄机极广之法门也。是则此经所明境观。只须惟约执持名号为所观。境若事若理。悉以此而解说修行。不必更约观佛相好而杂附之。

    △三感果二。初分科。

    ○三感果二。初感圣迎接。

    △二释经二。初感圣迎接二。初列经。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二释义四。初随品所感。

    【疏】灵芝云。圣众现前。亦有多种。或真佛化佛。观音势至随其品位。委在观经。

    【钞】真佛者弥陀之应身也。此有二种。一胜应。二劣应。化身。则从应身。又变化其身。而来接引。准例观音势至亦有真之与化。随其此方。念佛功行。破惑伏惑。以感何身而接引之。

    △次破斥谬解二。初序谬。

    【疏】或谓临终见佛。以为魔者。或云自心业现。实无他佛来者。

    【钞】世间禅门浅悟。教苑谬承。多作此说。

    △二斥过。

    【疏】斯盖不知生佛。一体。感应道交。自障障他。为过非浅。

    【钞】凡是见佛须论感应。若平居参禅。或修空观。既宗扫荡。佛亦不立。苟有所见。悉为魔境。或功用显著。心佛自现。亦须观空。弗生著相。今既念佛。求生极乐。临终见佛。此因妙感。复由生佛。本是一体。感应道交。法尔如是。若不明此。妄论邪谈。不惟自障。兼亦障人。于此法门。大成罪过。

    △三引证。

    【疏】法藏本愿云。众生发愿。欲生我国。临命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钞】弥陀。夙昔既有弘愿。众生又能依愿求生。此正生佛天性相关。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二正念往生二。初牒科。

    ○二正念往生。

    △二释经二。初列经。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二释义二。初明佛力摄持。

    【疏】乘弥陀愿力摄持。不为平昔妄想攀缘。倾动其心。正念现前。故云心不颠倒。

    【钞】娑婆众生。虽能念佛。浩浩见思。实未伏断。而能垂终心不颠倒者。原非自力。而能主持。乃全仗弥陀。乘大愿船而来拔济。虽非正念。而能正念。故得心不颠倒。即得往生。

    △次明自他兼济。

    【疏】因前念佛。罪灭障除。净业内熏。慈光外摄。离苦得乐。一剎那间。故云即得往生等。

    【钞】经云。至心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夫生死。未来所受之报障也。重罪。往昔所造之业障也。业从心造。过去世时之烦恼障也。八十亿劫。言过去所起烦恼。所造恶业。极长之时分也。如是长时三障。一称佛名。而能顿灭者。此由行人念佛智慧之日。合佛慈悲智慧之日。二慧日光。重重相照。故无烦恼之暗而不烛。无罪业之幽而不照。亦无生死之缚而不解。离苦得乐。即得往生岂虚谬哉。是则虽由慈光外摄。而又全凭念力至心。寄语行者。寻常称名。七日之期。而功始一日一日之期。而功始一时。一时之期。而功始一念。果能一念至心。而灭除众罪。则一时一时之功。当何如哉。一日七日之功。又何如哉。成山之功。始于初篑。求生净土者。尚勉之哉。故普智大师引涅槃经云。譬如少火。能然一切草木。如少金刚。能坏须弥山。所以观经下品中说。火车相现。尚得往生。皆由惭愧之心。信力坚固。方能灭恶。若观世人。为善心轻。为恶心重。诚恐善未敌恶。何以得生净土。请以现事验之。对佛像。则不如接大宾之恭谨。学经法。则不如求财利之勤劬。毁他。则气粗语滑。赞彼。则气缓语涩。或以恶之。则覆善扬恶。好之。则掩短美长。凡此用心方沉恶趣欲以少善消多恶。而求生者难矣哉。

    △四结劝二。初牒科。

    ○四结劝。

    △二释经二。初列经。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二释义。

    【疏】净业功勋。愿为最要。是故如来再三劝勉。

    【钞】净业之宗。虽具三要。愿为船舵。又居其先。信行有所要制。直捷往生无疑。

    △三诸佛称赞二。初牒科。

    ○三诸佛称赞三。初释迦称赞。

    △二释经三。初释迦称赞二。初列经。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二释义三。初释称赞所指。

    【疏】牒前称赞依正庄严愿行功德。利益无量以例六方诸佛。悉亦如是称赞。勉令生信。

    【钞】前所称赞依正庄严。指所诠之体也。愿之与行。指所诠之宗也。功之与德。指所诠之力用也。如是利益无量无边。尚不可以心思。况可以言议。金口叮咛。勉令生信。读是经者。可不修之。

    △次明秦译之简。

    【疏】唐译具有十方。此惟六方。略去四维耳。

    【钞】历代译经。惟什师顺此方之机而十一略之。无论其他。即此经十方佛赞。而略去其四。人皆传诵似有不期然而使之然者。亦可谓得契理契机 妙也。

    △三指科判之失。

    【疏】孤山疏。此后即属流通。今谓诸佛称赞。是本经题一经要旨。合归正说。

    【钞】孤山判属流通者。意谓六方佛赞。是使流通故也。不知此赞是本经题目。岂有经义属于正宗。而经题又属流通耶。

    △二诸佛同赞二。初牒科。

    ○二诸佛同赞六。初东方二。初现相表彰。

    △二释经二。初东方二。初现相表彰二。初列经。

    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二释义四。初释佛名五。初释阿閦鞞佛。

    【疏】阿閦鞞佛。此云不动。法身常住。无迁变故。

    【钞】论佛三身。悉无迁变。以报身契法证一性故。应身从体起用。全用在体故。今但云法身者。以让此身非修成故也。

    △次释须弥相佛。

    【疏】须弥此云妙高。佛相如之。妙则三德圆融。高则迥出因位。

    【钞】三德圆融。简异偏证。迥出因位。简异分真。乃圆顿妙觉果佛。若曰佛相如之。乃所现胜应。被高山王机。说华严等经之佛。亦可名为报身。

    △三释大须弥佛。

    【疏】大须弥者。佛德高大。如须弥卢。超过众山。

    【钞】高则位齐究竟。广则德备法界。超过因位。称大须弥。

    △四释须弥光佛。

    【疏】须弥光者。光如须弥。映蔽众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