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黑白小说网 www.hbtxt.com,最快更新凤山县采访册最新章节!

地在白沙尾澳,现驻水师汛官一员,目兵二十四名),上有石洞(在天台澳尾,相传旧时有乌鬼番聚族而居,颔下生腮,如鱼腮然,能伏海中数日,后有泉州人往彼开垦,番不能容,遂被泉州人乘夜纵火尽燔毙之。今其洞尚存。好事者辄往游焉)、花瓶石(在花瓶仔澳西北数武,有巨石峙海中,高二丈许,其上小松数株,类花之插瓶然,故名)、观音亭诸胜,士分红、黄二色,且多沙砾,仅产竹木、花生豆、番薯,下有巉石,不堪泊舟。海日初升,霞光焕发,为县治八景之一(八景内有球屿晓霞,即此)。

    海汕,在凤山里,县南二十里,东连凤鼻山,西抵旗后山,延袤二、三十里,为县治眠弓拱案,居民数百家,皆以捕鱼为业。

    旗后山,在大竹里,县西十五里,适当港门之左,与打鼓山对峙,高里许,长二里许,旧为渔人采捕之所,近置炮台,可容驻兵五百。旁设灯楼一座,所以瞭望船只往来。腰有临水夫人庙及吕仙祠诸胜。

    其西北沿海南下一带为右支。由大廍亭西南行,历小廍亭、虎头山、牛磨湾,回旋二十余里,崚峥秀媚者,为大冈山,联络对峙者,为小冈山。其西北滨海为国祥山,西南为漯底山,侧而东,突起嵯峨为半屏山,穿莲池潭里许为龟山,旧治在焉。更转而西,高山盘郁为蛇山。蛇山之头,有石塔屿,孤立海中。蛇山之腰,转折而南,崔巍腾跃,为打鼓山。上有文峰插汉、秀削凌霄,为打鼓峰(旧城圣庙以此峰为文笔,形家称胜地焉)。其背为石佛屿,山麓擘划成门,潮汐往来,有凉伞屿在港门中。此右支之大概也。具列如左:

    大廍亭山,在嘉祥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大乌山出,高里许,长四里许。

    小廍亭山,在嘉祥里,县东北五十七里,脉由大廍亭山出,高二里许,长三里许,山麓有泉下注山窝寿陂。

    虎头山,在嘉祥里,县北五十二里,脉由大廍亭山出,高半里许,长二里许。

    牛磨湾山,在嘉祥里,县东北四十一里,脉由小廍亭山出,高二十余丈,长八、九里,山麓有泉下注竹脚崎溪。

    大冈山,在嘉祥里,县北五十里,脉由牛磨湾山出,高七里许,长二十里。树木蔚然,为县治八景之一(八景中有冈山树色,即此)。山腰有超峰寺,祀观音佛,为前太守蒋允焄建。寺前活泉两股,大旱不涸。俗名「龙目泉」。其巅蛎房壳甚多,沧海桑田,不知何时物也。山上有雨,则湖水满。山阴有古石洞,莫测所底。或以瓦掷之,窅然无声。相传其下通海云(按旧志台湾记略云:大冈山状如覆舟,天阴埋影,晴霁则见,上有仙人迹,铁猫儿碇、龙耳瓮在焉。相传国有大事,此山必先鸣。又丛谈云:冈山未入版图时,邑中人六月樵于山,忽望古橘挺然冈顶,向橘行里许,则有巨室一座,由石门入,庭花开落,阶草繁荣,野鸟自呼,厢廊寂寂,壁间留题诗词及水墨画迹,纔存各半,登堂一无所见,惟只犬从内出,见人摇尾,绝不惊吠。随犬曲折缘径恣观,环室皆径围桔树也。虽盛暑,犹垂实如碗大。摘啖之,瓣甘而香。取一、二置诸怀,俄而斜阳照入,树树含红,山岚袭人,有凄凉气。辄荷樵寻归路,遍处志之。至家,以语。其人出桔相示,谋与妻子共隐焉。再往,遂失其室,并不见有桔。又云:明太监王三保植姜冈山上,至今尚有产者。有意求觅,终不可得。樵夫偶见,结草为记,次日寻之,弗获故道。有得者,可疗百病)。

    小冈山,在嘉祥里,县北四十五里,脉由大冈山出,高二里许,长五里许,巅有巨石,圆秀如冠,俗呼为纱帽石。

    国祥山(亦名崎漏山),在文贤里,县西北六十六里,系沙仑结成,高丈许,长四里许,西临大海。

    漯底山,在仁寿里,县西北四十里,平原旷野,中浮一邱,顶宽平,有小窍出水,若泥淖,其深无底。山多沙砾,少草木。

    半屏山,在半屏里,县西北十七里,平地起突,高二里许,长六里许,形如列幛、如画屏,故名。为圣庙左翼,莲花潭直逼山下,又如展旗,故亦名旗山。山腰有窍,洞阔丈许,深不见底,相传其下通海云。

    龟山,在兴隆里旧城内,县西北十五里,高里许,长三里许,近接半屏山,形如龟,蟠踞城内。繁阴密荫中多乔木,居民环聚,其下有天后宫、观音亭诸胜,可供远眺。

    蛇山,在兴隆里,县西十六里,高里许,长四里许,与打鼓山分脊联冈,首趋外海,草木蓊荟,樵采资焉。

    石塔屿,在兴隆里,县西二十二里,即蛇山余脉,特立海中,距蛇山数十武,高二十余丈,可造其巅。

    打鼓山(一名埋金山、一名麒麟山,俗呼打狗山),在兴隆、大竹交界,县西十五里,脉由蛇山出,高三里许,长十里许,适当港门之右,与旗后山对峙。上有两炮台,一在临港扼要处,一在大棚顶,可容驻兵一千名。山麓一岩,有泉出石罅,夏秋雨润,泉涌如喷雪翻花,潺湲远闻,冬春稍细(土人云此泉甚奇,雨则吞入,旱则吐出),下注污池,灌田数十甲,汲以煮茗,清甘异常,极旱不竭,居民名为龙岩泉(亦名龙眼井泉)。今补人为八景之一(八景中有龙岩洌泉,即此)。其上里许为仙洞(按旧志云:打鼓山石洞须秉烛而下,中一石柱,高丈许,宽四、五尺,内有石乳,淙峥可供把玩,或谓即锺乳石云。又一新洞,相距三里许。其内亦有石乳下垂,与旧洞大同而小异。又云埋金山在打鼓山巅,相传明都督俞大猷讨海寇林道干,道干遁入台,舣舟打鼓山港,杀其妹,埋金山上,时有奇花异果,入山樵采者或见焉,若怀归,则迷失道;虽志其处,再往,终失之)。

    石佛屿,在大竹里,县西二十里,即打鼓山背,竖立海中如石佛状,渔人尝坐其上。

    凉山屿(即猴跳石),在大竹里打鼓山麓,县西十七里,当西港中(即旗后港),舟犯之立碎。下有鸡心礁,另在海底,潮退则见。

    内支(谓港东、西二里内山,故曰内支),总名傀儡山(地属生番界,俗呼生番为傀儡,故曰傀儡山),由北而东、而南绵亘一百二十余里,势若弯弓,为县治外局左辅,极北为南雅仙山(地属安平)。自南雅仙以上,则有寨仔脚、匏仔湖、石仔仑、尖山、网山、柴梳山、触口山、北叶山、芋匏山、山猪毛山,其最高者为南太武山(山后为崇爻、卑南觅诸山)。山猪毛、南太武之间,有南北坪焉,为诸溪发源之所。其北坪即大泽机之所从出,其南坪即双溪口之所由分也。南太武之南为昆仑坳、嘉早山。又南为南昆仑、浮圳鹿、摆律山、七脚亭山、力里山、三条仑岭、董的山、内湖尖山,极南为率芒山、枋山(地属恒春)。外支(谓沿傀儡山麓一带附近民居者)为旗尾、弥浓、龙渡、龟山、蛇山,又其外为龟仔豆山,弥浓之东有九芎林、狮仔头、大铳山、竹仔门山,又东为柴牛椆、草山、尾寮山、打鼓坑山,折而南为挖仔手、无尾坑山、大坑山、芒仔芒埔山,又为水底坑、熬酒桶、芎蕉坑、鹿场顶山,再南为蒲姜坑、大埔顶、滴水崁、四目公、大坑口、帮崁山、狮头山、横山,其西为两鱼山。此下淡水诸山之大概也。具列如左:

    南雅仙山(旧志作南马仙,俗呼湳仔仙山),在县东北七十里,地属安平,为淡水溪发源之所,联络寨仔脚、匏仔湖诸山。

    寨仔脚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五里,东联弥浓,南接旗尾,北交南雅仙,其麓土地平旷,川泉涓流下注旗尾溪。

    匏仔湖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七里,东联尖山,西接南雅仙山。

    石仔仑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六里,下联弥浓山,上接柴梳山,诸峰挺峙。

    尖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八里,巨瀑悬崖,东行合触口山泉下注尖山溪,东与网山、柴梳山相辉映。其南为石仔仑、九芎林诸山,东北为龙交湾山,人迹罕到。

    网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九里,东与柴梳山毗连,其内为网社生番居之。

    柴梳山,在港西里,县东北七十里,树木崇茂,清秀圆媚,形似柴梳横列,故名。北与嘉邑蔚山、火山相连。

    触口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八里,为尖山溪、弥浓、揭阳、三张廍、二重溪发源之所。其后为大口、红目、墩仔、施武郡、万斗笼等社生番居之。

    北叶山,在港西里,县东北七十二里,曲折纡回,不可名状。其内为北叶社、内满社、摆园社、兰汝社、一栗仔社、施武内社、屠古物社生番居之。

    芋匏山,在港西里,县东北七十里,北与嘉邑内优山连界。

    山猪毛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五里,山麓有北坪,即大泽机,为南势溪发源之所。内有山猪毛山、毛孩、万里笃山、无仑、加六堂等社生番居之。

    南太武山(旧志作傀儡山,俗呼为嘉礼山),在港西里,县东六十五里,重峦迭嶂,插汉凌霄,为县治诸山之冠(内地舟至澎湖即见此山),即生番亦不能造其巅,朝夕常有白雪拥护(俗传上有石室、石床、石灯,仙子居焉)。南与嘉早山、南昆仑相连不断,势若长虹。夏秋之交,霖雨滂沱,瀑布悬崖,如水银舄地,下注南坪(一名双溪口山,水分两支,北支由泷空出口,南支由嘉早山下出口,上有新开石路,可通卑南觅,其坪高可两丈许,横插山麓,顶宽平,土皆红色,熟番多牧牛羊于此),为东西溪发源之所。初霁则晴岚可挹,豁人心目。山前有大坑阙,高十数仞(阙若石门,凡入山者皆由此进,其地多生茅茨,土人取以盖屋,内有八丝力社、礁老其难社、加少山社、口社、施汝腊社、心武里社、山里留社、锡干社、毛丝丝社、阿律社、施率腊社、礁网曷氏社、加笼雅社、礁朥加物社、益难社、务朗逸社、陈阿难社、加者惹也社、勃朗锡干社生番居之)。其外平埔三十余里,草木丛茂。二、八月间,樵采者日数千人,附近居民皆藉此山为生活云。

    昆仑坳山,在港东里,县东五十五里,即南太武、南昆仑二山之凹折处。内有昆仑坳社、乌鸦石社、内社生番居之(其上新开石路,可通卑南觅。按县治出东门八里至芎蕉脚庄,又七里至鸟鼠洲庄,又五里至两鱼山,又十五里至双溪口,又五里至内社,又十五里至昆仑坳,又十里至大石岩,又四十里至诸也葛,又二十里至干仔仑,又十三里至大猫里,又四十五里至卑南觅,综计一百八十三里,入卑南觅界)。

    嘉早山(俗呼加走山),在港东里,县东五十五里,脉由南昆仑山出,高十里许,长十四里许,内有加走山社、加蚌社生番居之,山南有泉,分注东溪、番仔埔溪。

    南昆仑山(亦名廍亭岭山),在港东里,县东七十三里,高出云表。其大亦与南太武相埒。内有本地社(即粪箕社)、顶望仔、立下望仔、立加磅社、陈阿修社、沙里老社、北力力社、加无朗、古阿仑等社。所产树木(附近粤民与平埔番、山番熟识者,往往相邀上山伐木,放火烧炭,搬运下山,每夜望见火光一团,即知为山麓人在彼焚炭。汉人名为番山夜火云),金线莲(性极凉,能治热症,汉人皆珍贵之,县城有购自药圃者,其价颇昂,洋银一元仅得一两五钱。若内山则一元可买数两)及番黍、番芋,生番赖之(上有新开山路,可通卑南觅。按县治出东门,五里山仔顶,又三里芎蕉脚,又七里顶鸟鼠洲,又五里新园街,又十二里崁顶,又八里射寮,又八里半红泥嘴,又十六里力里社,又八里半南昆仑,又二十里古阿仑,又二十三里春望岩,又十里大乌万溪口,又四十三里大猫里,又四十五里卑南觅,综计二百十四里,入卑南觅界)。

    浮圳鹿山,在港东里,县东五十五里,脉由南昆仑出,高七里,长十里许,内有浮圳鹿社生番居之。山下有泉,分注头沟水、九甲、后寮等溪。

    摆律山(一名拜律山、一名排力山),在港东里,县东七十二里,脉由南昆仑山出,高五里许,长七里许,内有摆律社生番居之,山南有泉下注摆律溪。

    七脚亭山(亦名七脚坛山),在港东里,县东六十里,脉由南昆仑山出,七脚亭社在其内,生番居之。山下有摆律山泉,下注摆律溪。

    力里山(即立里山),在港东里,县东七十二里,脉由南昆仑山出,高七里许,长十里许,内有力里、割肉等社生番居之。山北有摆律山泉下注摆律溪。

    三条仑岭,在港东里,县东五十里,脉由南昆仑山出,同治十三年屯兵于此(营地即在岭上,现有营官镇守),上有新开石路可通卑南觅。

    董的山,在港东里,县东南六十八里,脉由力里山出,高四里许,长六里许,董的社在其内,生番居之。

    内湖尖山,在港东里,县东南六十五里,脉由董的山出,高五里许,长七里许,山南有泉分注下苦溪、率芒溪。

    率芒山,在港东里,县东南六十二里,内有率芒、南屏、心麻、沙那、谷武吉、大笼、坳吧郎等社生番居之。山北有泉下注率芒溪,南属恒春县界。

    枋山,在县东南七十九里,地属恒春(按县治往恒春路程,山东门五里山仔顶庄,又三里芎蕉脚庄,又七里顶鸟鼠洲,又三里下鸟鼠洲,又六里王爷宫庄,又四里五房洲庄,又三里东港街,又四里仑仔顶,又五里堰尾,又五里芦竹堰,又七里下寮,又五里枋寮,又五里率芒溪,综计六十二里,入恒春县界)。

    旗尾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寨仔脚山出,肖形而名,旁有小仑突起,状如带铃。

    弥浓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石仔仑山出。

    龙渡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弥浓山出。

    龟山,在港西里,县东北五十五里,脉由龙渡山出。

    蛇山,在港西里,县东北五十二里,脉由龙渡山出。

    龟仔豆山,在港西里,县东北五十里,平地起突,三小山相连,其下为尖山溪。

    九芎林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石仔仑山出。

    狮仔头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九芎林山出。

    大铳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石仔仑山出。

    竹仔门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尖山出。

    柴牛椆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纲山出。

    草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柴梳山出。

    尾寮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柴梳山出。山南有触口山泉下注尖山溪。

    打鼓坑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北叶山出,山北有触口山泉下注尖山溪。

    挖仔手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北叶山出。

    无尾坑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北叶山出。

    大坑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北叶山出。

    芒仔芒埔山,在港西里,县东北五十九里,脉由北叶山出,山南有大泽机泉下注南势溪。

    水底坑山,在港西里,县东北五十八里,脉由山猪毛山出,山北有大泽机泉下注南势溪。

    熬酒桶山,在港西里,县东五十七里,脉由南太武山出,肖形而名。

    芎蕉坑山(一名猪槽坑山),在港西里,县东五十六里,脉由南太武山出。

    鹿场顶山,在港西里,县东五十五里,脉由南太武山出。

    蒲姜坑山,在港西里,县东五十四里,脉由南太武山出。

    大埔顶山(一名大坪顶山),在港西里,县东五十三里,脉由南太武山出,高四里许,长六里许,山南有嘉早山泉分注东溪、番仔埔溪。

    滴水嵌山(亦名茶油坑山),在港东里,县东五十二里,脉由南昆仑山出,山北有嘉早山泉分注东溪、番仔埔溪。

    四目公山,在港东里,县东五十一里,脉由南昆仑山出。

    大坑口山,在港东里,县东五十里,脉由浮圳鹿山出,山南有浮圳鹿山泉分注头沟水、九甲、后寮等溪。

    帮嵌山,在港东里,县东五十里,脉由浮圳鹿山出,山北有浮圳鹿山泉分注头沟水、九甲、后寮等溪。

    狮头山,在港东里,县东四十八里,脉由南昆仑山出,高十里许,生番居之。

    横山,在港东里,县东南四十五里,脉由狮头山出,高半里许,长里许,山南为摆律溪。

    两鱼山(一名下赤山、一名滚水山),在港西里淡水溪边,县东二十里,平地起突,高十丈余,长二里许,二山相连,势若双鲤,故名(按旧志:下赤山以土色赤,故名。又云:滚水山不甚高,顶涌温泉。光是,瀵涌出泉,水多泥淤,至乾隆十二年,始涌温泉,近地不生草木),山麓均有观音寺,一名赤山岩、一名高冈亭。土人云:近来二山皆有泉,一温、一冷,甚奇。

    右全邑诸山,凡一百五十九座,其与旧志合者仍之,误者正之,阙者补之,略者详之,颠倒者、错乱者综理而条贯之。割归他邑者,略述一、二,而其余悉汰去之。务使脉络分明、层次不紊,为纲凡四,为目一百五十有九。至若川之一类,实与水利相关,釆访未全,俟明春再行续报可也。光绪十九年十二月,龙岩章占秋缮本。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