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黑白小说网 www.hbtxt.com,最快更新孙子新研究最新章节!

平时编制与战时编制。战术单位为营,战略单位为师。我国古代军队的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五十人为队,百人为曲,二百人为官,四百人为部,五百人为旅等。又我国古代的战斗序列,据美国军事家吉布索的考证,弓队列最前线,枪戟列第二线,其次为车队,再次为步兵、中军(左翼、右翼)、骑兵、辎重等。【官道】————各官所奉行之道,即在其职务上所应遵守奉行的各种法规,以及升迁赏罚等事项。【主用】————军队的主要用度,如军费、兵器、弹药、粮食等。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上述五事,凡为主将者虽已听过,但求其能知能行的,那就难了。故能知能行的(即能取得人和,利用天时与地利,善选择将才,健全军制等),就可取胜,反之则败,这是战争的基本论。

    【将】在我国古代有主将及偏将、裨将之分。主将如今之总司令、总指挥等。偏将如今之军、师长等。裨将如今之参谋长等。本书中将字很多,有的指主将,有的指偏将或裨将,有的统括一般将官,这是读者要注意的。【知】孙子所用知字,多含能行意,即能知能行意。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解释见前。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双方的元首,谁是有道的(有道则得人和,内部团结);将帅哪方有才能(以智、信、仁、勇、严为标准),哪方无才能?天时地利哪方是有利的?切实执行法律命令的是敌国或我国?兵士多寡与其武器精劣的比较情况如何?教练熟的与不熟的分别是哪方?哪方赏罚严明,哪方乱赏滥罚?若比较计算这七项,则在未战前,就可以断定胜负了。

    本节,在今日观之,编者以为应补充三项:(一)财政孰足,(二)生产(农工业)孰富,(三)外交孰利,未审读者以为何如?虽然孙子在后面各篇中,亦已提到外交及财政经济诸端。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战争之事,在乎将领得人。将领(指偏将、裨将)倘若听从,力行我(主将)的计划,用他必可操左券,这样,就留下以为手足。反之,不听从我的计划,即意气不投,喜欢自由行动,必致偾事,那非把他辞退不可。这样,才能上下一致,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进而争取战胜之果。

    服从第一

    孙子所谓“听”与“不听”,不外是说下级军官对上级长官的服从问题。鲁登道夫亦有同样见解,他在《总体战》上说:“今后主帅事权之统一,较之昔日世界大战,尤为进步。主帅应要求方面或大军军长或军团长之直接于主帅者,绝对服从其命令,同时对于此外之不直接者,原以颁发特定命令为限,亦可提出绝对服从之要求。其为方面大军,军长与军总司令者对于其所属部队,亦可提出同种之要求,唯如此而后有统一动作之可言。一九一四年八月,下级司令竟与上级司令冲突,妨碍上级意志之实行或迟延之,此万万不可者也。(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高统帅部常以决定之权委诸军团司令部代行,且发下模棱两可之命令(如临机酌辨字样),致令劳林方面之第六军与一九一四年九月九日第一、第二两军陷于罪戾。此亦万万不可者也。盖各方大军得向中央要求明显之命令,犹之元帅得要求各军之绝对服从也。假令下级将官认为中央命令有难以执行之处,则电信往还亦甚便利,自可请命中央予以变通。此所言者,非为下级将官之不服从开方便之门,乃正所以求作战行动之统一也。余本于实战之经验,要求全体将官对于主帅之绝对服从,惟在绝对服从之范围内,许以多少之独立性。在此基础之上,主帅乃能确保其意志之贯彻。”(余所著《战时之不服从》一书中,力言统帅权受下级司令抗命之害,可参考而证之。)

    选将应有的注意

    不论任何名将,个性的一长一短,在所难免。故当军司令部等编成时,就要配以长短相补的幕僚。孙子的所谓“阴阳”,我想:在这种情形下,也自有其真理吧?又,任何国家,虽然没有故意用必败之将的事,但出乎意料,耸于本人的虚名、声望及其他种种的对内事情,也有误认必败的将帅为必胜的将帅的情形。例如,战国时代,赵中秦的反间计,误认名将赵奢之子赵括会谈兵而为良将,用之将兵抗秦,结果战败。原来兵学是活物,战略战术大家,往往在实战上,变为格外的拙手,这是要注意的。本节,张预曾臆解为:“将,辞也,孙子谓:‘今将听吾所陈之计而用兵,则必胜,我乃留此矣。将不听吾所陈之计而用兵,则必败,我乃去之他国矣。’以此辞激吴王而求用也。”

    ————尾川敬二《孙子论讲》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主将根据上述五事七计等项,制定有利计划,部下诸将领已经听从。因内部意志已趋一致,作战计划亦已确立,所以就转而着手于外部工作。于是,就努力把周围的形势,导致有利于我军事行动,而从外部以佐助之(如行反间,播谣言,或高唱正义,以造成舆论,及运用外交手段,以取得邻国的同情声援,而使敌国陷于孤立等)。所谓势者,即依我利益的所在,采取权宜的处置方法,而不拘束于常法。

    【因利而制权】权字,原为秤锤意。锤在秤上,因物体的轻重而起变化,是为权衡,借用甚广。制字应解为处置或解决意。

    不能佐外举例

    鲁登道夫在他的《大战回忆录》一书中,曾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说:“德国对于敌人之注意于后方作战,既自有所感觉,岂不应用此有力武器,反加诸敌人之身乎?敌国图所以动摇吾国之精神团结,吾岂不应用同等之方法以对待之乎?这种战斗法,可谓为由内而外之法,先由后方下手,再及于中立国,更移而至于前线。当然吾德国之不如人者,在其缺乏一种宣传之辅助法门,及对于敌做饥饿封锁以动其人民是矣。”这是德国主将不能“为势佐外”的写照。

    兵者,诡道也。

    兵法是奇诈的术策,不是正经的伦理道德。

    诡道的真谛

    《军争》篇亦说:“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下述十余项,便是诡道,即战略、战术与政略,在现代国防作战上,可资借鉴。

    本项的解释,昔人有此说:“诡是欺诈,道是方策。用兵虽本仁义,然制胜必在诡诈。古之良将,未有不好计谋,取方便。”

    又有此说:“不仅诈敌,且诈我士卒,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所谓对敌或对内,均用诈术,虽不光明正大,但“兵者,诡道也”,是斗力,同时也是斗智————这样解释方为恰当。战术原是一种权谋,不论怎样说法,都是大同小异的。

    “王者之兵,以仁义为本,故不用诈。”这样说,简直是诡辩。用兵————有正亦有奇,有体亦有用,有常则亦有变则,一至兵刃相见时,就非用诡计而求易胜不可。

    不要把诡道曲解为“诡与道”,诡道一定是欺道,权道,变道,奇道。

    战争是手段————达成政治目的的一种手段,不是目的。而欲用此手段,必须抱有伟大的政治目的,或为正义而战,或为和平而战。

    故能而示之不能,

    自己有才能的,表面却装着无才能的样子,使仇己者安心,这是就个人处世而说。我军有能战的力量,破敌的战斗能力,在表面上却装作怯弱而不能战的模样,以引诱敌人,或待机而动,这是就战略战术而说。就一国的国防而说,现在各国为准备将来的战争,其兵器装备及兵员的素质等,都是绝对保守秘密的,这是准备战争一爆发时,即出乎敌的意表,挟其优越的战斗力,以决胜负于疆场。自此项起,共有十二个“之”字,均指敌方。

    用而示之不用,

    已有用兵的决心,表面却装作不用的样子,使敌不备,乃乘隙而攻之。

    艾森豪威尔将军于一九四四年为登陆诺曼底,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乃先用空军轰击丹麦与加来之间的地区,使德军以为盟军将由那里登陆,把大部分兵力调至离诺曼底很远之处,遂得乘虚侵入,完成史无前例的大登陆,可为例证。

    近而示之远,

    攻击敌人之期已迫近,却使敌人以为尚未迫近,甚至以为没有开战之意,使敌忽于准备,而乘其隙。

    日俄之役

    据日本学者的引证,日俄之役时,日本于最初已决意与俄开战,但不显露于表面。当时国民同志会、学者们、国民等都是催促立即开战的,而内阁总理大臣桂太郎却不轻于表明意旨,但一旦决定断绝国交,瓜生舰队即不失良机地击沉俄舰两艘于仁川。

    远而示之近,

    欲夺取远的城市,而装作夺取近的城市;或要从远的他方退却,而示以从近的此方退却,使敌方集中主力于此方,而得以乘隙脱离敌人。

    拿翁退却

    一八一二年之冬,拿破仑惨败于俄京,在退却的途中,侦知鲍里索夫的桥梁已被敌方占领,乃留二万四千兵于乌迪诺将军,命其向鲍里索夫以南移动。乌迪诺将军故意修筑道路,播散流言,努力把俄军的先锋、主力集中于此方,俄军竟上其当。于是拿破仑便乘隙架桥于斯图蒂扬卡的东方,完成全军的渡河。

    利而诱之,

    饵以小利,取其大利。

    具体来说,弃一方而取他方,牺牲一部队而令其他部队取胜,这是战场上常有的事。

    至于以金钱爵位收买敌人投降,在历史上亦不少。

    乱而取之,

    要运用种种术策,以扰乱敌军敌国,而得乘隙攻取之。

    如今日所谓游击队、“第五纵队”等,便是此项任务的执行者。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京伦敦《每日邮报》的社长诺思克利夫操纵着协约国的新闻,对德内部,大播不利的宣传,使德国前方受着铁弹,后方又受着纸弹。后来德国虽知讲求对策,但已太迟了。因此,内部加紧崩坏,虽有精锐的前线部队也用处不大了。

    实而备之,

    敌军兵强马壮,我则严阵以待。

    亦可以解释为:敌国的军备充实时,我非特加防备不可。例如今日列强发展重工业,制造新武器,构筑要塞,陈兵国境等事。

    强而避之,

    敌强,则暂避其锋锐,而等待时机。

    例如一八一二年俄国对拿破仑侵入的军事行动。至于后述“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或“锐卒勿攻”等,均与此项意义相近。

    怒而挠之,

    这是说要激怒敌军,以扰乱其理性,使其陷于轻举妄动,我方有机可乘。

    但必须敌将是刚戾的、躁急的,方得用此计。不然,也是徒劳。例如诸葛亮试赠司马懿以巾帼妇人之服,而懿不为所动。

    卑而骄之,

    我采取谦逊懦弱的态度,使敌骄慢。

    例如赤壁之战,黄盖欺骗曹操的手段。————见《三国志》。或采取退却行动,使敌骄慢,例如孙膑用减灶计,以欺庞涓。————见《史记》。

    佚而劳之,

    敌军驻扎一地,兵力充实,给养丰足,安闲以蓄其锐气,将为所欲为,是谓“佚”;而使之疲于奔命,是谓“劳之”。

    其法:或用空袭,或行夜袭,或威胁敌后,或示以进攻敌线之状等。

    亲而离之,

    这里所谓“亲”,不仅指君臣将卒间的相亲,国与国间的相亲也包括在内。凡此敌人,均要设法离间之,使其孤立崩坏。

    前者,如楚汉之争,汉之对范增。后者,如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用外交手腕,把同盟军方面的意大利,拉到协约军方面来。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无备与不意,均为敌之虚————《虚实》篇之所谓虚,即前者为有形之虚,如某点、某地之虚;后者为无形之虚,如意中所忽略之事,或想不到之事;乘此虚而攻之,定可百战百胜。

    《作战纲要》说:“攻击愈能出敌不意,其成果亦必愈大。”又说:“作战必须常立于‘主动地位’。为达到此目的,凡我军之企图计划与行动等,尤须‘严守秘密’,全军相戒,然后能以疾风迅雷之势,出敌不意,使敌不遑应付,乃奏临机制胜之效也。”

    太平洋之战的佐证

    于此,在过去太平洋战争中,有两个例证:一为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一为美国使用原子弹空袭日本。前者使美国太平洋舰队几乎消灭殆尽(据美方公布,被击毁主力舰5艘,驱逐舰2艘,其他1艘;重伤主力舰3艘,轻巡舰3艘,驱逐舰1艘,其他3艘;被击毁飞机188架,伤159架),并延长其反攻时间达两年之久。后者使广岛、长崎损失不可计数,并促使日本提前向盟国投降。否则各为对方先知,严加戒备,绝难产生这种惊人的效果无疑。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上述各项,均为兵家制胜的要谛,但是战争之事,不测的状况常突如其来,极其千变万化,要临机应变,到底不能预先一一传授。亦有解为:兵家之所以取胜,因为所用的是诡道,要绝对秘密,不可于事前泄露,致传闻于敌人。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在未战之初,元首召集军事要员,郑重会议于庙堂之上,以决定作战计划,即检讨上述五事七计以决定作战计划,这计划的良否,足以决定战争胜败。申言之,未战之初,其计划已足胜敌的,是由于计划周密,败者反是。即一战则必胜,一战则必败,至于没有计划的,更不用说。故依此观察,于战前就可预先判知谁胜谁败了。

    【庙算】兴师为国家大事,在古代,君臣必先谨告于祖庙,并在庙内会议军事:一为求祖先的佑助,二为统一君臣的意志,三为防谋略的外泄。此时,基于彼我的考虑比较,而定出作战的基本计划,即为“庙算”。【多算】是周密的计划或成算。

    四大例证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全书“八年”同此解) 【少算】是疏漏的计划。计划的疏漏者战则必败,在近代战史上可找到两大实例:一为日俄战争中的俄国,一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德国对协约军的作战,当初参谋本部计划一年便可结束战事,因之,对于物质不做充分的准备。殊不知,战争时间延长,超出他们计划,终以物质的不足,产生恐慌,引起内部的革命,便乞和了。俄国对日作战,战前没有计划到西伯利亚铁路单线运输的不足,与波罗的海舰队东航的疲劳,交战后,海陆军大败,只得屈服。在二次世界大战中,亦有两大实例:一为日本进犯我国,原计划以三个月攻占我国首都后,便可结束战争,未料战事竟延至八年  之久,反为我国取得最后胜利。次为德国攻苏,希特勒亦计划以三个月征服苏联,未料莫斯科未攻下,即遇“冬将军”,陷于胶着,翌年进兵斯大林格勒,又遭惨败,一直被苏军追杀到柏林。于此,可见一国对外作战计划是不能错误的,一错误即失败,而亡国随之。所以孙子于开端便大声疾呼道:“不可不察也。”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