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黑白小说网 www.hbtxt.com,最快更新孙子新研究最新章节!

    战斗贵立于主动地位,避实击虚,与因敌变化,以决策制胜。唐太宗说:“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大凡先于敌人到达战场,一切准备完善以待者,而后在作战上就极顺手(佚)了;反之,后于敌人到达战场,慌慌张张,须出而求战,那就极麻烦(劳)了。故善战的良将,老是在未战之先,先到战场,立于主动地位,使敌闯进我方,供我宰制;而不陷于被动地位,闯进敌方,中敌奸计。

    【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这项在战术上解为强调防势的有利,或攻势防御的必要,固是不错。但有人以为,更进一步,做战略上的解释尤为恰当,即“先处战地”,为先到战地,据守要点,筑好工事,立于主动地位而待敌,那么就与后文“致人而不致于人”,首尾一致了。

    证以《作战纲要》

    《作战纲要》说:“作战必须立于主动地位。”又说:“当定决心时,须立于主动地位,力求获得动作之自由,尤须出敌不意,最为要紧;倘一陷于被动,必致始终追随敌人,而归于失败。”又说:“战斗之主眼,在能确保主动之地位,并出敌意表,于敌预期之地点与时机,予以彻底的打击,而达成战斗之目的。”正是同一旨趣。

    李卫公的评语

    【致人而不致于人】人指敌人,致同至或到字意。其要义是说立于主动地位以宰制或支配敌人,不可陷于被动地位为敌人所左右。李卫公说:“千章万句,不出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鬼谷子说:“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制人者,握权也;制于人者,制命也。”老子说:“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大凡能使敌人自进于我所预期的地区,供我歼灭,则在使其判断这种动作的有利,就虚实说,为示敌以虚。又,我的阵地,不欲敌来攻,而所以能使之望而生畏,不敢来攻,是因使其感觉来攻时有覆灭之害,就虚实说,为示敌以实。至于敌人先占有利地区,战备完成时,即欲以他之佚待我之劳时,则要诱之以利,使他唯我追随,疲于奔命。又,敌人于粮食等物充实时,则宜采取中断其运输线,或别动队烧毁其粮食储藏库等手段,陷他于饥饿,以削丧其斗志。又,敌人安定时,即占有利的据点,或安于警戒部队的掩护而行动或休息时,或据守坚固的阵地时,则宜破坏或袭击之,使他不得安定,为我所左右。总之,这是说不论在任何场合之下,常要占据主动地位去支配敌人,扰乱其备战,摧毁其斗志。

    一个空军战略

    本节所说“佚劳”“饱饿”“安动”三个原则可作为现代游击战术原则,或空军战略原则。方今空军的作战,主要以大编队的轰炸机连续轰炸敌军敌地(如阵地、仓库、工厂、交通线等),这样,实足以“劳之”“饿之”“动之”,而达目的。孙子的战理,至今竟可运用于空军上,真是伟大!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敌人预想为我必攻的方面,或为我攻击所不能忽略的方面,敌必应我攻击而进出防御。对于这方面,我就要派遣一小部队进出,使敌误认我的意图。同时,我则另使用大兵力向他所不顾虑的方面————弱点(虚),而猛攻粉碎之。我行军千里之远,没有感到任何疲劳危险,是因行于没有敌人之地(不设防之地)或行于敌人抵抗薄弱之地,兵不劳而破敌通过。又,攻而必取的,是由于攻击敌人不施防守的地区,或防守不固的阵地,即出乎敌的意表而攻其弱点。守而必固的,是由于守着敌人不敢进攻的险要,或守着为敌人怎样攻击都莫可奈何的要塞,以至以攻击而守,或以机动而欺骗敌人,或远离阵地而战等,使攻者无从达到目的。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二其字均指敌人。出字为遣兵进出意。前趋字,意谓敌军进出防御,后趋字,意谓我出兵攻击。总之,这项是说捉敌弱点而攻击,这种战法,历代名将多用之。

    历代名将皆是击虚

    亚历山大王以寡兵破波斯的大军,是由于洞察敌的弱点而加以突击,即大王巧于搏敌阵之翼,更搏其背面,而施行包围攻击。汉尼拔的攻击方式,差不多与他同样。恺撒亦窥破敌的弱点而攻击之,如发现敌的弱点在左翼,则以他的右翼攻击之。

    腓特烈大帝以他精练机动的部队,攻击敌的弱点————主要的侧面,而博善胜。拿破仑有时击中央,有时击翼。总之,都是捕捉战术上的弱点而倾注全力以破敌。

    又,日本海的海战,东乡舰队对于分为二列纵阵而来的俄舰队的先头,压迫包围其不备而薄弱的一点,向之集中炮火。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看来似是无味平凡的言辞,实则说做战略的前进时,选择进路的重要性。

    伐源义仲的战略前进

    时为八世纪末至十二世纪末,当为我国唐宋时期。 例如,日本平安时代  ,源义仲跋扈京都,大逞横暴,源赖朝使其弟源范赖、源义经往讨之。这支兄弟之军,进出于名古屋,更要西进时,源范赖的主力军乃通过美浓近江路,以濑多为目标而前进,但源义经军一转而经伊势、伊贺,指向京都的南方宇治。这样,源义经军在途中,如行无人之境,一泻千里,一日行军约七十里,很快地到达宇治,结果攻击源义仲为从宇治方面而宣告成功。这伟大的战略前进,即是孙子所谓“行于无人之地”。

    又如邓艾之越阴平,拿破仑之越阿尔卑斯山,亦为恰当的例证,于此,我联想到今日飞机的飞行于天空,真有“行于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之概。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超级空中堡垒携带原子弹投掷于广岛、长崎的成功,就是由于空中未遇敌机,否则哪有那样辉煌的成功?美机真巧“行于无人之地”!

    现代战的攻守

    【攻而必取,守而必固】在现代的运动战、阵地战、要塞战中,攻者往往先以大队飞机的轰炸与大炮的轰击使敌方的兵员工事几乎毁灭,方用战车掩护步兵进攻,其间尚有飞机、大炮的掩护,并阻止敌军增援,以期攻而必取。守者欲“守而必固”,固须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最重要的还要拥有强力的空军,将敌机击败,并协同炮兵毁灭敌军炮兵与战车部队或以重兵威胁其侧背。

    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故长于攻击的将帅,由于企图动作的秘密,足令敌人不知怎样防御;同样,长于防御的将帅,由于虚实的不露,足使敌人不知从何而攻击。

    《军形》篇说:“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可作为此二原则的脚注。这是一个“神韵缥缈的战略”(大场弥平的评语)。

    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虚实的法则,已如上述。至于实地运用,则要因时、因地、因敌制宜,其微妙神秘,至于无形无声,为笔墨口舌所不能形容。故对此有深造的良将,实操着敌人的生死之权。

    东方哲理

    这一节的哲理,是东方哲圣的蕴奥。老子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庄子说:“言而足,则终日言而尽道;言而不足,则终日言而尽物。道物之极,言默不足以载。非言非默,议有所极。”孔子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文殊师利于答维摩诘问不二法门说:“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妙喜说:“道与物至极处,不在言语上,不在默然处,言也载不得,默也载不得。”他们这样一致,实为西方学者用科学方法分析哲理所无的特点。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当进击敌人时,能使敌人莫能抵抗我,是因我冲击其虚隙————没有布防之点,或守备薄弱之点。至退却时,能使敌人莫能追及我,是因我退却时意图的秘密和行动的迅速。

    以《作战纲要》为证

    《作战纲要》说:“攻击愈能出敌不意,其成果亦必愈大。”又说:“攻击之重点,依状况,尤依地形之判断定之,通常指向敌之弱点,或其最苦痛之方向。”这与本节所谓攻击的意义相同。同书又说:“退却之主眼,在能迅速与敌隔离。”这和孙子所谓退却,若合符节。又,近代军队在战场上的退却,都是置有掩护部队拒敌,使得安然后退。其次关于追击敌人的退却部队,同书说:“追击之主眼,在迅速捕捉敌人而歼灭之。……军长以下各级指挥官之独断专行,与放胆行动,实为收获伟大效果之要件。当将敌击退时,步兵须迅速移于追击前进,始终与敌接触,使其主力无脱逸之机会,尤不可为敌一部之抵抗所扣留,应将我之大部,勉力速向敌之侧方,或其间隙突进。”

    这可作为从反面解释本节的有力参考。

    军队要摩托化、机械化

    惟于此要注意的:在现代战场上,进退欲速,有待于军队的摩托化,否则徒步而行,退固迟,进亦迟。例如日军过去在我国战场上的行军,往往进用汽车,退亦用汽车,而我军仅用两足,故在前者则使我措手不及,在后者则使我徒唤莫奈何。这个教训难道还不深刻吗?此可见我今后的建军非向摩托化、机械化的大道迈进不可。

    证以鲁登道夫战理

    鲁登道夫在其《总体战》中,关于冲虚说:“用兵之际,主将先审察敌人弱点所在,集中力量以攻之,以求胜利,此谓用兵之重点。”又说:“战事关键,又视其战术上与战略上之巧妙,此在小战与大战中,无处不然。所谓战略与战术的巧妙,即在造成一种可以利用敌人所犯缺点之处而攻之。在坦能堡之战中,可以证明,不但大挫敌人,且可保全自己实力。……至于最广阔之战略的包围,最后亦须在某地点上,作一种战术的攻击,使敌人被迫之翼,因而后退,再加上余力,以助其围攻,可使敌军虽欲退却而不可得。其有与此形势相似者,即敌人阵线中忽得一隙缝,包围者乃得间深入而制之。此为余在坦能堡战中所采之方略也。处此情况中,应先在战术方面集中火力于敌之内翼,使其彼此不能相顾,乃生出漏洞,吾军可乘隙而入,彼之漏洞愈大,我乃可截断而宰割之。”关于退却说:“兵家每视退为受战略支配不得已而出此者,故羞言之。但依实战之经验而言之,苟其部队对于其指挥者有绝对之信仰,虽作普通之退却,未必有损于军队直前之勇气。其后退也,以平日预备有素而能整然有条,果如此者,虽后退无害。有时军队在战胜之后,竟放弃战线,退至自身之根据地,不独陆军为然,海空二者亦复如是。虽然,后退之结果,为放弃阵地,可以大影响于战事之士气,此不可不注意者。”又说:“依实战经验言之,陆地上之被追击者,其行动较胜利者为捷速,以被追击者常可用极少之器材,阻止追击者之前进,而其大队人马有从容退却之时间。”以上可当为孙子此节的注解。

    而对于退却之反面的追击,鲁登道夫力主穷追说:“在今日而言穷追,较昔为易,以空间则有飞机,陆上则有自动车队及铁甲车队,可以在侧面及正面袭击敌人。然而敌人仍能对此追击者,设置种种障碍,阻其前进,如军民之召集,如自动车部队之使用,与夫号召人民使为清野坚壁之举,使胜利者虽欲尽胜利之果而不可得。然正唯其如是,胜利者尤应用其全力于穷追,以尽收胜利之效。因最大成功,即在眼前也。就海上与空中言之,应竭汽锅及摩托中之最大速率而用之,俾得完全歼灭敌人。”此亦与孙子在《九地》篇中所说的“千里杀将”意思相同。

    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故我欲与敌决战,敌人纵高垒深沟以固其守,采取持久之策,结果不得不与我交战,是因我分兵攻其弱点或最苦痛之点;又我一时为避免与其决战,纵不设防而守之,好像仅在地上画了一条线,却足以使敌人束手无策,不敢与我作战,是因使敌进则惧堕入我诡计中,与其原来的愿望相反(例如诸葛亮对司马懿所用的空城计)。此句尚有另种解释:我不欲出而与敌决战,仅占领着某地,选择地形(画地意)而配备兵力,不设坚固的深沟高垒,而使敌不敢与我战,即不敢进击,是因我所占领的地区,具有战略上的要机,足以牵制敌军的行动,即现代兵学上所谓的战略侧面阵地。

    本节要义,是我知敌虚实,敌不知我虚实的结果。【画地而守之】形容不构筑防御工事。【乖】为背、不符、相反意。【所之】之字,为往、进意。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故我示形(攻防之形,如佯攻、伪装工事等)于敌人,但非我的真形,于是敌人误判于断,分散其兵力,而我的兵力却可集中。换言之,我的兵力能集中于一点而使用,敌的兵力非分散配置于十处或多处不可。这样,我便可以用十倍兵力攻击敌比我仅有一倍兵力的一点,即形成我的兵力占优势,而敌的变为劣势。能运用这种“以众击寡”的战法与敌作战,那就容易战胜敌人了。

    【约矣】约字有各种解释:(一)约是少数,即敌少数意;(二)约是节约,可以节约我兵力;(三)约是要点,即攻击其要点;(四)约是敌方成为少数,而我方成为大多数;等等。但依编者的研究,约应是简易或容易意,即说我以优势的兵力攻击劣势的敌军,那就容易战胜敌人了。

    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