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黑白小说网 www.hbtxt.com,最快更新孙子新研究最新章节!

高中陷的凹地。天为天然意,下同。

    三、天牢————山林环绕,易入难出,好像牢狱一般的地带。

    四、天罗————荆棘丛生,进退不能自由,刀剑弓矢不便运用,好像罗网一样的地带。

    五、天陷————非常卑湿,泥泞又多(如泥沼等地),人马难行,好像陷阱一样的地带。

    六、天隙————道路狭隘,坑沟多的地带。

    半打障碍物

    这半打障碍物,在用兵上是极危险的。若遭遇之,必须迅速离开,不可接近。至不得已而在这种地带战斗时,我须远离之,使敌接近之,且我以之迎击于前面,使敌不得冲锋通过,并使其控于敌人的背后,而牵制其行动。总之,本节是说要使敌立于不利的地位,而我则站于有利的场所,以一再的战胜,而把敌人打进于这六害的危地。

    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蘙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进军时,在路旁,倘若遭遇险阻,或潢井、芦苇、森林、草木遮蔽的地带,必须慎重反复搜索它、监视它,因为这种地带,适成为敌的伏兵或侦探藏身之所。

    【险阻】要隘之地。【潢井】潢是池,井是深坑。【葭苇】芦苇之类。【蘙荟】草木丛生之处。

    本节以下是相敌,即判断敌情的方法。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

    两军迫近,敌人的军容仍静肃不动的,这是恃其地形的险要。敌人还未到达开战的适当地点,便远来挑战的,这是欲诱我进而为彼所击破的手段。敌军不据险要,改择易受攻击的平地(易)而布阵的,这是在以利诱我。

    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

    望见矮小的树林动摇,这是敌人前来攻我的征候。敌人在林边多置结草(如今之伪装工事),这是在使我疑有伏兵,而不敢前进。(三国时诸葛亮曾有结草人置船上借箭的故事。)

    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

    鸟儿突然从林中飞起,其下必有敌人的伏兵。野兽骇然从山林里奔出,其中必潜行着敌人的奇袭部队。

    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尘埃高扬而尖锐的,这是敌人的主力————战车队来攻的征候。尘埃低扬而广播的,这是敌人的徒步兵来攻的征兆。尘埃分散于各处,像树枝一样地向上伸展,这是敌人的炊事部队在采薪。尘埃少扬,且散见敌兵(斥候)往来其间,其后必是工兵队从事舍营工作。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

    战时,两方使者往来,本是常例。但敌人派来使者,其言辞很谦逊,而另一方面却加紧备战,这是前进之兆。反之,言辞强硬傲慢,示以前进之势,这是企图退却的征候。望见敌的战车,先离行军序列,作侧面分进,这是敌欲寻找阵地或开始战斗之兆。

    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

    使者没有提出确实担保交换条约,仅以口头请求和议,这是敌人的诡谋,或借以松懈我军而得乘隙,或借以缓和我军攻击而待援军(例如一九四一年日本东条内阁派来栖三郎到美国参加美日和平谈判,而发动太平洋战争)。敌军奔走(如传令等),急于兵车等布阵,这是准备与我交战。敌军半部前进,半部退却,态度暧昧,这是引诱我的行为(诸葛亮的半进半退之阵,是其例证)。

    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

    倚杖(如枪戟类)而伫立的,是因为肚子饥饿,没有气力。汲来的水,争先取饮的,是因为长途行军,天热口渴。见有取胜的机会,或有可取的战利品,都不进兵的,是因为疲劳已极,没有进击的精力。

    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

    飞鸟群集于敌营上或其旁,是因其中空虚,敌兵已经撤去。在夜中放声高呼的,是由于无勇力弱,恐其夜袭,不能安眠,陷于神经衰弱的状态。军中纷乱,没有秩序,是由于将帅威严不足,不得部下的悦服。旌旗摆动不定,是由于队伍混乱,士气不振。军吏之所以怒骂,是由于士兵疲倦,不听号令。

    粟马肉食,军无悬缶,不返其舍者,穷寇也;

    杀马而食其肉,是敌军缺乏粮食之故。悬缶(土锅)于壁上或树枝上(即抛弃炊器意),又不返其舍,而卧于野外,这是欲求一战以脱死地的穷寇。

    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

    军官和部属说话,其样子是慢慢的(徐),反复叮咛的(谆谆),而且神气很颓丧的(翕翕),那是失了人和之故(原来军官下令应是简单明了的)。对于部属连赏了数次,以谋怀柔之,这是已窘于对部属的统率,即部属各要离去,故姑赏以留之。又,连罚了数次的,这是已困于对部属的统御,即部属不服从法令,故特严罚以戒之。最初对待部属极其残暴刻薄,弄至部属各思离去,然后畏怕之,将就之,这是太不懂将兵之道。

    军官的条件

    上述数项,不外指劣等军官而言,劣等军官是不会将兵的,得不到部下的信任的。由此可见主将任用各级军官,必须选拔有才有德者。鲁登道夫曾说过:“军官既为全军之表率,故应有其特具之武德与标准的生活。当第一炮发声之日,全军先注目于军官,部下对于他们的信心如何?————第一,视其是否了解士兵心理,而予以适当的指导;第二,视彼等是否注意部下的疾苦,而不致先己后人;第三,视其平日对士兵的训练如何,对士兵能否公平执行纪律,而信任尤为纪律之基础。……军官之所以为人表率,不只因为他们在队伍中,和士兵有上下级的权力关系,是因为其知识道德足为人模范,而又能了解士兵心理,然后能为其真正的领袖。不是这样的人,因为等级关系而相安于一时。在长时间之总体战中,绝难以持久。”

    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敌军遣使带来礼物道谢,请求休战的,这是他们想暂时休息,以图再举。敌军声势汹汹地杀来,经久不和我军决战,又不退却,这是敌人抱有别种奇谋,而我军必须慎重审察,不可堕其狡计。

    相敌休息进军

    《吴子》上载:“武侯问敌必可击之道,起对曰:‘用兵必须审敌虚实而趋其危。敌人远来新至,行列未定,可击;既食未设备,可击;奔走,可击;勤劳,可击;未得地利,可击;失时不从,可击;旌旗乱动,可击;涉长道,后行未息,可击;涉水半渡,可击;险道狭路,可击;陈数移动,可击;将离士卒,可击;心怖,可击。凡若此者,选锐冲之,分兵继之,急击勿疑’”。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兵不贵多,多而不精,无济于事。又,进兵不可以武勇为恃,务要做到上下一致,充分判知敌人的企图,以期击败敌人。反之,没有深谋远虑,且轻视敌人,势必为其所俘虏。

    本节文章似不大完全,有人怀疑漏了字句。【武进】亦有解为武断进军意。【易】为轻视意。老子说:“祸莫大于轻敌。”《论语》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

    士卒对于将帅还未十分信赖,而将帅仓促施以严重刑罚,勉强其服从,士卒不会心服,未得心服,则难用以作战。

    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

    又,士兵对于将帅既有相当的信赖,而将帅忸于仁慈,应施刑罚而不施,于是士卒必骄且怠,也不可用以作战。

    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所以对部下士卒要待之以文德————仁爱恩情;而整齐之,纳其于正轨,则以武德————威严刑罚(纪律)。这样,士卒亲附,不敢犯法,驱之作战,必可取胜。这叫作“必胜军”。

    本节亦有解释为“令之以文”,即教以孝悌忠信之道(政治教育);“齐之以武”,即教以战斗之法,即用军纪(军事教育)约束。

    吴子说:“总文武者,军之将也。”《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说:“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步兵操典》说:“军纪是军队的命脉,军队必须有严肃的军纪,之后精神上的团结力得以巩固,战斗力的持久性得以确保。”

    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政令素行的元首或政府,征集国民施以军事训练,为交战之用,国民必悦服;倘若政令平素没有身体力行,纪纲废弛,而欲训练国民以为交战之用,国民必不悦服,各怀怨心。总之,政令素行的元首或政府,方得民服,一致备战,共赴国难。

    政令与教民

    这一节是孙子就政治而言,与《始计》篇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相呼应。诚以政治之良否,影响征兵练兵之事至巨,看我国这次抗战,可想而知。但亦有解释为此段言主将对部下士卒之事,即是说主将能以身作则,遵守纪律,则士卒方肯守纪律,受训练。正如鲁登道夫将军说:“然军纪云云,不只是士兵应该遵守的,同时上级长官,甚至是直接受主帅领导的著名的将军也应当遵守。这些长官应该遵守军纪,立于同样的上下级服从关系之下,同时他们不应失却其独立行动,与身为人先的精神。”

    孔丘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夏说:“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