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黑白小说网 www.hbtxt.com,最快更新孙子新研究最新章节!

sp;   拔都征俄

    成吉思汗之孙拔都远征俄罗斯,一二三六年春二月出发于蒙古的根据地,到五六月就已达今日的南俄,他命令军队休息于伏加尔河畔,牧马于肥饶的沃野,以肥壮之;掠于近邻之地,以充足粮食。这样休养兵力,约一年有余,充分蓄积了军队的弹性后,翌年即一二三七年冬月便蹶然而起展开攻势。

    拿破仑困于莫斯科的严冬酷寒而败衄,拔都则选择严冬进攻而成功,这固是凭他特有的战略,最重要的还是窥伺秋收冬藏的农时,掠而养军,这是客兵的“三军足食”的妙法。

    基于这样的掠于饶野,与以疾风般的袭击,所以蒙军在翌年正月便占领莫斯科了。

    ————大场弥平《孙子兵法》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良将用兵,简直可以比喻为率然。率然是什么呢?会稽常山的一种蛇。这种蛇,击它的头,则用其尾反噬而来;击它的尾,则用其头反噬而来;击它的中央,则其尾首俱反噬而来。即是说:如果敌击我的右翼,则左翼包抄而至;击我左翼,则右翼包抄而至;击我中央,则两翼俱包围而至,首尾为一,上下一心。此与前说“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不同。

    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于此再设一问:究竟军队的运用,可以使其同那率然蛇一样吗?————当然可以(即良将投兵于死地,导于前后左右不得不相救的情势)。今举一事以喻之:原来吴人与越人不是相仇视着吗?当同舟共渡时,突遇狂风暴雨,舟船被打得动荡欲覆,这时大家必忘了平生的仇恨,协同动作,以相救援,好像我们左右手的动作一样。

    【吴、越】吴在今之江苏,越在今之浙江。这两个国家在春秋时代,好像近代的德法两国,互相仇视,攻战无已。

    【吴越同舟】这个惯用语,即出于此。孙子说:船将覆了,吴人越人便协力相救。这真是看穿人情的机微,投士卒于死地,则他们自相救助,不求协同联系,而自然协同联系的非常手段。亘古今东西的战史,被目为败战乱战者,皆由缺此。

    从腓特烈大帝七年战争,拿破仑战争等实例看,由于联合军散漫迟缓的协同作战,所以便为他们(腓特烈与拿破仑)所乘,取得兵力的优势,逐个击破敌军。

    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军之败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俄军为策应英法协约军,便以怒涛般的大军侵入东普鲁士,使在西部战线追击协约军的德军,不得已地分割一部分兵力急往防御俄军的猛袭,这本是俄军一个很好的机会,可笑的是,反造成俄军于坦能堡悲惨的败北。当时萨姆索诺夫将军所带的第二集团军陷于兴登堡将军的战略,正处在被包围歼灭的紧急关头时,平素与萨姆索诺夫交怨的伦宁坎普将军,拥有数军团的大兵却不驰援,而远远地隔岸观火。倘若那时萨姆索诺夫与伦宁坎普具有“吴越同舟,济而遇风”时的精神,则宛如常山之蛇,德军若击左的萨姆索诺夫,则右的伦宁坎普至;若击右的伦宁坎普,则左的萨姆索诺夫至;若击其中央,则萨、伦的首尾俱至。若有这样的协同动作,则兵力悬殊的俄军(优势),将一踢兴登堡,而奔泻千里,杀到柏林,亦未可知。

    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投士卒于死地,则自然勠力奋斗,已如上述。所以纵设有险阻以阻碍敌马敌车也是不足恃的。而齐一全军的勇者怯者,使其一致奋战,总算是把握着统帅军队的要道。又,对于刚柔的地势,利用得其宜,才算是明了地舆的自然之理。故良将用兵,纵统率百万之众,宛如执着一人之手而推拉之一样的自由,这是由于把握着“政之道”与“地之理”,而投他们于不得不斗的死地。

    沟浍,泛指田间水道;借指荒野。 【方马埋轮】过去各家注解均谓方为缚意,即说:纵是缚着战马并埋了战车之轮,也不足以一士心而作一致的行动。其实这都是错误的。据编者的研究,古时中国民族,当进入农业经济时代,就遇着游牧民族的压迫,乃应用治水术,编成方阵形的农田 (井田)————开设许多阡陌,许多沟浍  ,以阻止敌骑兵(方其足)及战车(埋其轮)的突击,使不能驰驱自若,如入无人之境。总之,是在使军事与农事合一,寓设险守国之意。

    【齐勇若一】为《军争》篇的“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意。【刚柔皆得】据《周易》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故刚可解为山坡丘陵之地,柔可解为海川沮洳之地,刚柔亦即地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

    将军应修养之事:第一要沉着深邃,第二要严正而不乱。即前者是深谋远虑,且为人不可测的条件;后者是立身严正,且处事有条有理的条件。

    静的哲学

    孙子以静与正为将军之事,老子以静与正为政治家之务,孔孟则以其为修身之基。老子说:“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又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我好静,而民自正。”又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大学》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又说:“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

    大将军统率军队,必须能够蒙蔽士卒的听觉视觉,使他们无从知道用兵上的秘密,以免自生疑惧或泄漏于人。

    这一节是中国哲学的蕴奥,孙子用于兵法上,而老子、孔子则用于政治上。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

    同时,对于敌人,则须随时变更我已干过的事情,及我已用过的计谋,即同事不再为,同谋不再用,使其对我无从认识判断。又随时变更我的居处(驻地),或去险就易,或舍安就危,迂回了我前进之途径,或舍近就远,或舍易就难,完全出乎敌的意表,使其无从策谋制我。(此可作为现代游击战术原则。)

    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

    大将统率士兵开赴所预期的战地,突然下令,使之作战,宛如令人登了高台,在下阴去其梯子,示以必死。又,统率士兵深入敌国诸侯的领土,突然下令,使与敌战,恰如拉开强弩的发条机,示以一往不回。总之,好像牧者驱策羊群一样,往来随其驱策,而它不知其动向,即军之进退,仅依大将的命令,而士卒唯有服从。

    【帅】是动词,统率意。

    机械动作

    孙子所要求士兵的是“若驱群羊”,鲁登道夫所要求的是“类于机械动作”,其词虽异,而意则同。鲁登道夫在其所著《总体战》中说:“余以为各兵士训练之目的,即为精神上之坚决,虽彼等明知危险,而仍不惜牺牲其性命。此类情形,为现代战争必然之要求,几使各兵士之生活类于机械动作,有非如此不可之势,而后能冒万险以达其毁灭敌人之目的。要知一个战士在多数大众之中,其行动随大众而转移,彼心中以为大众之目光集注于彼之一身,故彼自视如无物,事事听命于同伍之人可矣。盖同伍之人予彼以精神上之安顿,彼既为队伍中之一人,故以队伍之心理为心理矣。”

    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总之,统率大军而投于危险之地,使士兵不得不协同奋斗以取胜,这是将军本来的责任。不过对于前面所述的————依地势而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如屈而退守,与伸而进攻的利与不利,发挥自然的人情的机微等,必要详加审察,而妥为调和利用。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达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

    这是孙子再就客兵的攻势作战而说,意义与前相同,唯文章稍异。

    【师】是用兵,作战意。【固】是险固之地,其他已无再加解释必要。

    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重地,吾将继其食;圮地,吾将进其途;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

    本节亦与前大同小异,略加解释如下:

    “一其志”————专一士兵的意志。“使之属”————使部队间前后连属以固其心。“趋其后”————争地如先为敌占领,不可从正面攻击,必须诱出敌人,一俟分兵离开,即急趋而夺取之。此项解释,众说纷纷,亦有采取陈皥所注的“若地利在前,先分精锐以据之;彼若恃众来争,我以大众趋其后,无不克者。”“谨其守”————处处配备军队,以严密守备之。“固其结”————结交诸侯,务使其固。“继其食”————掠敌,因粮于敌。“进其途”————迅速前进,勿停。“塞其阙”————敌人围我,如留一面退路以诱我,而我则要自行阻止,以一士心,并使其无从突入。“示之以不活”————激励士兵非死不可。

    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士兵的真情是:被围时,则尽力抵抗;不得已时,则奋斗到底;危机迫切时,则依长官的命令而动作。这也和前文意义相同。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此为重复之文,见《军争》篇。

    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

    四加五为九,即指九地。这九地之变,多不必说,只少知其一,都不能成为霸王的军队。

    【霸王】这个名词是多么充溢着英雄的气氛!《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霸与王不同,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本节所谓霸王,纯为霸意,在春秋,如齐桓、晋文、宋襄、楚庄、秦穆;在现代,则为帝国主义国家。

    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

    说到霸王的强大军队,当发动征伐大国的战争时,所向披靡,使敌慌张混乱而不能集中应战(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攻法及攻苏的情况)。又以强大的威势加于敌国,使彼同盟陷于徘徊观望,不敢持续其友好关系。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意大利,本与德奥同盟,但慑于英法协约军的威势,不敢遽出援助德奥同盟军,观望徘徊一年有余,结果反参加协约国作战,这是一个例证。

    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

    霸王之国,平时决不竞争结交天下诸侯(同盟国),因为这适足养成被结交者的权势,成为将来之患。到了战时,唯有信赖自己的实力,并以庞大的威势加于敌国,这样,自可拔敌城,灭敌国了。

    证以孟子的话

    【不争天下之交】因为到战时,平时在外交上所缔结的盟约,往往靠不住,正如上述的意大利,又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破坏德苏协约。孙子之发是言,大概是由于目击春秋之世,策士跳梁,合纵连横之说盛行,虽是大国亦乏自主独立的观念。这,我且在《孟子》一书中找出一些证明: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将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美国的自强

    本节倡导求己主义,自立自强主义。其实一个国家不求己,不自立,不自强,唯依赖于大国庇护,必致陷于若存亡的状态中,此就诸弱国而言。至于大国之所以制霸,当然由于其奋发自强,常拥有强大的力量。美国总统杜鲁门于一九四五年美国海军节发表演说道:“美国即在复员之后,亦将为世界最大海军国。美海军在对日战争胜利日,有军舰1200艘,另有小艇50000艘,飞机40000架。此一庞大攻击力量之平时成分,将成为美国外交政策之骨干,以维护世界和平,保证美国之自由。”又《纽约时报》亦同时发表言论说:“今日我们必须牢记所受之教训,我们应知如欲使我们声威闻之全世,而此世上仍有强大之武力时,则我们即必须维持强大之军力,即于海上保持强大力量。”自然美国不只要拥有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且要拥有强大的陆上与空中军力。于此,我们想起孙子的话是多么有价值,又合乎现实。

    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

    主将在作战时,对于部下有功者,必须颁给超乎常法的优厚赏赐,以鼓励之;同时,亦须揭示超乎普通政令的严峻禁令,以约束之。于是人人奋勇,不敢犯法,而形成指挥三军之众,好比驱使一人一样容易顺畅。

    拿破仑施无法之赏

    拿破仑,他在法兰西革命混混沌沌、恐怖骚动的时代,如巨星之出现,使全国国民为之奋起,青年血气之士为之踊跃集合于军旗之下,而且为拿破仑驱使于战场,各自奋斗到底,其原因,就是拿破仑施行孙子所谓“无法之赏”,即今日在卒伍间执干而战的士兵,若树立勇战伟功,明日就可一跃而升为一军之将,统领几万大兵,浴于谒见皇帝的光荣,或升为元帅而领广大的土地,————这样的纲领。

    拿破仑善战善胜,荡平群敌,一时巍然君临全欧,固由彼不世出的天才,但凭于“施无法之赏”,而麻醉人类的本能,满足三军之众的功名心,————这种的策略,是不可忽视的。然而他们的富贵,曾几何时,跟着拿破仑的没落,也烟消云散了。

    成吉思汗悬无政之令

    作战时候,驱使大军,好比手足一样,第一要有严峻的军纪。这,正如克劳塞维茨说:“血气若无规则,到底是不能限制的。”中国、日本、欧洲在古代,不论任何军队,于战时都“悬无政之令”,以制裁官兵的放恣,而维持军纪。

    蒙古成吉思汗揭旗于大兴安岭山头,所统率的是蕃族中窃盗、强夺、奸淫、暴虐、莫可劝导的放纵无赖之徒,于是乃确立军纪,以统率之,“悬无政之令”以保持其秩序。例如盗马或骆驼者处死刑;当小盗不能赔盗品三倍以上的价值者笞刑七十乃至一百;强奸者处死刑,就地捕获奸夫时,有杀死之权;严禁大声谩骂,以调和其虎狼般的习性;受贿赂者处死刑;隐匿他国的奴隶,给予衣服饮食者处死刑;不奉君命者虽带十万兵的大将,亦处以刑罚或死刑;不经许可而擅往援他者处死刑。这样“悬无政之令”,比当时欧亚大陆任何国家的军队,其军纪都来得严峻,而得以如使一人般地指挥大军。

    ————大场弥平《孙子兵法》

    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

    对于部下士兵,仅可命令其所做的事情,不可告知以我的用意,以免传闻于外,而败事机。又,仅可使其知道有利方面,不可使其知道有害方面。因为人情,见利则勇进,见害则畏避。一切事情,利害是不相离的,若有一面之利,必有他面之害,没有仅有利的事,也没有仅有害的事。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士兵的心理是这样的:把他们投于灭亡之地时,则他们必出于苦斗,常可保存;又,把他们陷于必死之地时,则他们必出于苦战,常可得生。总之,陷士兵于生命危险之地时,他们定可奋斗到底,博得伟大的胜利。

    韩信精通孙子

    我国历代将领,莫不研究《孙子兵法》。汉之韩信,便是其一。公元前二〇四年,他在井陉口布背水阵,大破赵军,斩陈余,虏赵王歇,事后部下问以取胜之理,他答道:“兵法不是说过吗?‘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于此,足见韩信精通《孙子兵法》,善用《孙子兵法》,而这两句话也便成为古今的名言了。

    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用兵之事,贵在佯伪地顺从着敌的意向,即敌欲进则诱之进,欲退则纵之退,不逆其意,随其所为。一至寻出其弱点,即集中力量攻击之,穷追之,皇然杀敌将于千里之外,这真可谓巧于作战取胜了。

    【顺详敌之意】顺同循,详同佯。《史记·殷本纪》中有“箕子惧,乃详狂为奴”之句。【并敌一向】解为:使敌视线集中于某一方向,而忽略了我的动作。【千里杀将】胜算已在握,故长驱作战,捕捉敌人而包围歼灭之。在今日,又可解为:以空军远袭敌军的司令部,而炸毙其首领。

    攻势主义,歼灭主义

    “并敌一向,千里杀将”,这是多么痛快淋漓,寸铁杀人的警句!但在这数语中,实含着远大巧妙的作战原理,如攻势又攻势,打击再打击的克劳塞维茨的歼灭主义。

    自说“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的必须等待集中相当的兵力,拥有压倒的优势,然后动军的兵数战略,与警戒无谋而取攻势的“武进”战略而来的孙子,至此果然面目一新,说穿了古今名将拿手的积极战法,其胸中真是奔腾豪放!

    原来古昔的战争,仅以位置战为主,而军队的运动多是在一个乃至数个的城塞的周围,作无意义的回转,证以欧洲的古战史,便可了然。但是,迦太基伟人哈米尔卡打破了这极迟钝的战略,发明进兵战略。哈米尔卡之子汉尼拔,继承这个战略,远征罗马,蹂躏了十余年的敌地。

    这“并敌一向,千里杀将”的战略革命,至恺撒而达于绝顶。殊不知在东方的两千多年前,已为孙子所说破。于此,足见东方战略的伟大!

    可是,自恺撒殁后,战略重返于旧态,暂呈沉滞之态。但北欧名将古斯塔夫的崛起,又复活了这“千里杀将”的战法;更至腓特烈大帝而被巧妙地活用着;尤以拿破仑之手,而使孙子所谓“并敌一向,千里杀将”的战略,灿然放光。孙子真是明智伟大!近来这“千里杀将”的歼敌的战略精神,在拿破仑战争后,得于克劳塞维茨、若米尼(著有《战争艺术概论》《拿破仑的政治与军事生涯》等书)、冯·维利森(著有《大战争论》)三大兵学家的学说,使其具体化、理论化,成为千古不磨的原则。

    普鲁士的名将毛奇于一八六六年普奥战争、一八七〇年普法战争,在宣战布告后,不出数周间,好像疾风卷沙般击溃了敌人野战军的大半,实不外克劳塞维茨的歼灭战略,即孙子“千里杀将”精神的实现。

    ————大场弥平《孙子兵法》

    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

    战时政治施行之日,就封锁四方的关口,并折毁通行券,禁止敌国使者的往来,而绝对地断绝交通。至出兵之后,则在朝廷内,严加督促百官修明政治,而从内部协助军事。

    【政举之日】是战时政治施行之日,军队发动之日,现今所谓宣战布告之日。【夷关折符】夷是塞或封锁意,符是通行券或出入证,折是毁意,即将留存于关口的通行劵宣告无效。总之,其作用在杜绝敌间的潜入。【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厉同励,为勉励、督促意。廊庙为朝廷意,等于现今所谓中央政府。【诛】治或修明意。

    鲁登道夫将军说:“一国处于战时,不仅有全体性政治,同时亦有全体性作战方略,于是产生种种法令,如报纸之严格检查,如军事秘密之严刑,如对于中立国边境交通之禁止,如集会之禁止,如不平分子领袖之逮捕,如铁路电报局之监视。”这是孙子所谓“夷关折符,无通其使”的发展,均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各交战国一一实现了。

    敌人开阖,必亟入之,

    敌人有虚隙,则不失其机,而迅速乘之。

    【开阖】是开闭,阖是开的惯例接尾词。开是间隙,即可乘的弱点。

    鲁登道夫将军说:“一九一四年世界大战中,德国最高统帅部既用全力于西线,因而使东普鲁士一省之东南,沦于无法保护。当时俄人不克于动员下令之初即攻入者,非由于德之防御周密,乃敌人疏忽有以致之。英国海军在当时亦未令其舰队攻入北海,以封锁北海中德国海口,此亦由于英人疏忽,非德人保护港口之功也。”这是指摘英军、俄军不知“敌人开阖,必亟入之”。

    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

    故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敌所爱之所(如港湾、要害、城市等),或冲击其战线最苦痛之点,而我则时常微微地、偷偷地(不为敌知地)预期着、准备着与敌决战。倘若敌果来夺还(指上说城市等),或救援(指上述最苦痛点),而我则依着预定的作战计划及应着敌情以决战取胜。

    【墨】是墨绳,又为墨守之墨,法度意,在此为预定的作战计划意。

    本节主要是说,于宣战布告之初疾风般作战,侵入敌国而求战场于国外,并冲击其最苦痛之点,而推进歼灭敌军的方略。

    德军的践墨随敌

    孙子在这里所说的战理,简直可移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上。德军于宣战布告之初,立刻侵入为英法协约国最酷爱,不肯放弃,又为战略上最感苦痛之所的比利时,同时又乘该国要塞的守备未完成之际,立即展开无数精锐炮兵以粉碎之,强袭而夺取之;又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的威势,侵入法国境内,心中窃窃地预期着歼灭协约军。

    于是,德军一再出现于比、法国境,践着该国一八六六年普奥战争以来最擅长的左翼作战之墨,即原则与计划,于协约军的态势里,寻出其左翼防备最薄弱之点,而给予打击。迄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对西线的进攻也是践着既定的作战计划,故一鼓而击溃英法联军,直下巴黎。

    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我的意图行动,须装得像那怕羞的处女一样,态度曚昧,踌躇不进。因之,敌人便疏忽不备,发生虚隙,恰如开了的门户。而我便不失其机,忽然变为脱网之兔,迅速攻去,使敌没有防御的时机。

    且看安全理事会

    孙子对于反复的句子常喜押韵,与老子的文体酷似。虽是押韵,但不是唐以后限制得很狭的韵律:女(上声),户(去声),兔(去声),拒(去声)。兵法之要,在“以虞待不虞”。跟着科学而进步的机械,提供给人类以急速的行动。彼此意见政策冲突时,说要经过什么国际会议或宣战手续,然后动兵,这是在现代速战速决主义之下走不通的。我们看过去日本进攻我国,意大利进攻阿比西尼亚,德国进攻苏联,便可了然。可是到了今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已经成立了,也许从此可以制止国际上的战争,维持世界的和平。然而果能维持世界的和平否?又果能保证没有“脱兔”之国的出现否?那只有留待将来事实的分解了。

    千古名文

    这一节被认为是千古名文,处女是女子中的最圣洁者,脱兔喻其迅速,然迅速不限于兔,尚有马与鹿,但未有如用兔为妙。即在西洋也有此例,与迟的龟比较有速的狮与猫,但都不适合,龟的对照者,仅限于兔。这个机敏的小动物,已见称于春秋时代的兵法上,可想见其意思了。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