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黑白小说网 www.hbtxt.com,最快更新孙子新研究最新章节!

    本篇以提倡“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存主义为用兵的最高原则,即是说运用外交解决争端,胜于武力的攻取。此外,力言统帅权的独立与知己知彼的重要性。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用兵的法则,对敌人以谋攻,运用外交、经济等和平手段,不经血战(一可免我兵力的损失,二可免我财政的破产,三可免我人民的贫劳),而令敌屈服于我,达到我的目的,这是上等战略;反之,不得已而血战,击破其国,令他方为我所屈服,这是下等战略。推至与敌军、旅、卒、伍作战,都以不经血战,而令敌屈服于我为上等战略;将其击破而令他方屈服于我,为下等战略。

    【军、旅、卒、伍】依《司马法》:一万二千五百人为军,五百人为旅,百人为卒,五人为伍。但在这里,则不限于人数,自“军”以下,均是同样意思的反复,在文法上,为一种叠句法,用以加强语气。

    不可好战

    老子说:“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两国经过大战之后,而遗下大怨恨的是春秋时代的吴越,在现代则为德法的关系。打败敌人,而遗下复仇之种,不是胜者之利。《中庸》载:“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仅强大的不是军人,更不是兵法家。

    专用兵取,不用谋攻,往往自蹈灭亡。吴子说:“天下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是以数胜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

    自从上古乱世以至于今,主要的是同胞相杀的国内战,但也有刃不见血而占领敌国土地,屈其人民的事。这种情况,便是孙子所谓“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敌国全存的占领,敌军全存的屈服为善中之善;实际诉于干戈,弄得血流成河者为下策,“至仁之言”,谁不首肯?

    全破主义

    但实证了近代战本质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亦然),恰与孙子所说的完全相反,不独企图歼灭敌军,并且空袭无防御的都市,杀戮非战斗人员的老幼男女;或行无限制的潜艇攻击,而使非战斗人员的商船乘客葬于鱼腹中;或陷敌国人民于饥饿中,令敌肉体衰弱而消灭其抵抗意志。总之,不管你愿意与否,都使用着强迫屈服的手段。

    总而言之,这是欲根本倾覆整个敌国敌军的全破主义。

    固然,这种战法并非始于近世,在十三世纪的初叶,征服欧亚全土的成吉思汗,为其最著者,所以他便能于短期中,征服广大的土地,屈服几十种民族。日本文永、弘安之役中,蒙军进攻壹岐、对马、九州北岸,所加于居民的暴虐,真是言语所不能形容。总之,这种现象在过去异民族间的战争上是往往不能避免的。

    孙子与克劳塞维茨

    从正面而论全破主义的,有克劳塞维茨将军,他关于歼灭主义说:“有恻隐之情者也许这样相信吧?对于敌人不加以多大损害,而解除其武装,或不讲求击破的方法,而认为是战争术策的正当倾向。这种说法,在外观上虽是美丽,实际则成为谬见,我们非把这种谬见打破不可。”这无异驳斥孙子言论的错误。关于暴力之无界限行使,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是暴力行为,其行使没有什么界限。所以某方行使暴力,他方就不得不酬答以抵抗的暴力,这样所生的互相作用,在概念上,是没有极限的。”总之,敌国的人民,不问老幼男女,都一样是敌军的战力。故战争的本质,可以说是消灭敌人之肉体的抵抗与心力的抵抗。

    虽然,倘若不经流血与破国,而有能屈服敌人的方法,则他(克劳塞维茨)也是不会反对的。因为,孙子是从大的政略上论理想的兵法,克劳塞维茨是依交战手段,以屈服敌人的实际行为作轴心。孙子亦于第十二篇谈残虐的火攻,第七篇说“侵掠如火”,第十一篇说“千里杀将”的猛烈的歼灭作战。故亘于巨细的检讨,他们的思想,实没有多大出入。

    ————大场弥平《孙子兵法》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所以,纵是百战百胜,不能称为至善的;不战而屈服敌人,才是善中最善的(即用谋攻)。

    战则必有损害,损害的大小是比较的计算,没有绝无损害的交战。而战胜的害,不及不战而胜的利。

    好战必亡

    “百战百胜”是多么不善!秦将白起战胜攻取敌国,拔城七十余,破赵坑杀四十万人,但秦的士卒也损失了过半。拿破仑算是百战百胜的了,结果一败涂地,惨死孤岛。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屡次击破对手于国境之外,结果仍不免于败。迄第二次世界大战,闪击欧陆各国无不成功,且攻入莫斯科近郊,斯大林格勒市内,结果亦不免于败。日本呢?最初在中国战场每战必胜,在太平洋战场也是每战必胜,结果仍是重蹈德国的覆辙。这也可以说是侵略者自食其果。

    不战而胜的一例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多么可贵!在历史上已有不少战例,近代美军占领日本本土,亦不失为一例证。原来美国已经准备了数百万大军,实行敌前登陆,杀到东京;日本亦准备“本土决战”,作“玉碎”的奋斗,但以原子弹的投掷,及俄军向东北的出动,裕仁自知势弱力屈,只得乞和,完全遵照波茨坦宣言,使美军不须再来一次重大的损失和牺牲,便安然进兵东京,占领整个日本。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依于上述,用兵的最上战略,是以强大的军备为背景,把敌国的企图或计谋,于未成熟前挫折,粉碎,使不能实现,唯我的意志是从;次等的,或离间或收买敌国的亲交国、同盟国,使陷于孤立,而为我所屈服(在春秋时,因为列强的对峙,孙子很注意战局外的邻国之向背);再次等的,直接与敌军交战,击破他,方达到我的目的;最下等的,围攻敌人的城砦,付出了重大牺牲后,才取得胜利。

    【上兵伐谋】老子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春秋时代,如郑国弦高以牛犒秦师,而使孟明还师,中止袭郑,可为例证。【其次伐交】如秦之运用“远交近攻”策略,以灭六国,算是一例。【其下攻城】城字,在我国文字上,具有城市的意义,因有防御的设备,亦具有要塞的意义,与德文的Burg(堡),法文的Bourg,俄文的Grad意义相同。

    要塞战

    说到要塞战,自古以来,不知苦恼了多少作战家。对于傲然蟠居于军前的要塞,或应正攻,或应包围,或应监视?————这固然依于什么时期,怎样场所而决定。但攻击部队,在作战上老是成为重大的疑问。滥用大兵力从正面攻击大要塞,是拙策中的拙策。于此,海军若用舰队从海的正面试行炮击等,那也是无益的冒险。理想的攻击要塞的方式,在使其孤立或迂回其侧背。

    因时制宜

    最后,我可以作出一个结论:孙子在这里所说的“伐谋”“伐交”“伐兵”及“攻城”四策,固有上下策之分,上策为人所喜,下策为人所恶。但在战争中因情况的千变万化,自不限于一策的单独使用,有时须并用二策,或三策,以至四策,才能争取最后胜利。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攻城是到了万不得已时所采取的方法,亦为最艰巨的作业,既要三个月修具防御矢石的大楯(橹),攻城用的战车(轒辒),以及种种攻城器械;又要三个月建筑用以射击,或用以掩护,或用以侦察的土垒(距闉),合计需六个月的长期准备,方能正式攻城。这样,为将者(攻城司令官)觉得太慢,不胜焦躁(失了忍耐自制之心,不待攻城准备的完成),急于建功,便连下总攻击的命令,士卒像蚁群一般地攻到城下,攀登城壁,以至丧失了三分之一兵力,而城还攻不下,这是攻城最倒霉的惨事!

    【轒辒】攻城用的四轮战车,用巨木造成,脊以绳为之,上盖以生牛皮或犀皮,中可容十人,推到城壁下,施行破坏工作,为金、火、木、石所不能毁,类似今日的坦克车。【器械】本是一般兵器之谓,在这里是指攻城的工具,如飞楼、云梯、浮格衡、飞石、连弩等。【距闉】距与拒通,闉有书为堙。【三月】是概数,指要多费时日。

    攻城之法,在我国往昔尚有水攻与火攻(指用火药炸毁城垣),降及近代所用的武器,有飞机、大炮、坦克车等。在这种立体进攻之下,如果对方缺乏这种武器,则城之被攻破,指顾间耳,哪里需要“三月”又“三月”的长久时间?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所以良将用不着交战,也可以屈服敌兵;用不着围攻,也可以拔取敌城;用不着久战,也可以迅速地覆灭敌国。把握着不受丝毫损失的全存之计,而争胜负于天下,这样,则兵器兵力不致钝挫损失,安然收获完全的胜利,这是叫作谋攻的法则。

    孙子与老子、孔子、孟子

    这一节,是兵法的哲学,也是孙子的蕴奥与精华,它渊源于老子,而与孔孟的学说相提携。

    老子《道德经》原文作“善有果而已”,此处疑为作者笔误。 过去在国际会议上,照着强国的主张,对军舰加以限制,使彼我的对比不均等,不能反抗而受其束缚,这是“屈人之兵而非战”。又如在军缩条约上禁止建筑要塞,或用思想宣传促成敌国内部的崩坏,这是“拔人之城而非攻”。又如丰臣秀吉不战,而使伊达政宗臣服,这是鉴于“毁人之国而非久”。但这仅是表象相似,还没有触及孙子的原意。哲理之根,会生应用之枝,应用之枝,不会生哲理之根。最接近的引例是武王灭殷的史实,然做这种证明,孙子的哲学就要消失了。老子主张“战则果而已”  ,意即说,如交战的话,则果断地给予一击而解决。这与儒教的观点稍异,孟子对梁惠王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以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孔子抑制子路的豨勇而说强:“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老、孟、孔的思想是顺次的稳健,孙子则联络了这三者。

    ————北村佳逸《孙子解说》

    以上为北村佳逸的解说。在这里,我且添上一些关于“屈人之兵而非战也”的例子。美国现在真可以说是这个原则的奉行者,它为维持世界的和平,又为避免生命财产的牺牲,所以对于假想敌也不轻易一战。然既不愿一战,又要使其听命就范,那真不容易。然美国掌握着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又拥有具有绝对优势的原子弹(最近对原子弹的宣传,极为夸大,意在先声夺人也)。现他正运用着这两种工具,也许可以保持相当长久时间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这是到了不能不相见于战场的地步了。就这时用兵的法则说:若我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则宜四面包围攻击之,以收一网打尽之效;若我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则宜集中攻击之,一鼓作气,歼灭敌人;若有两倍于敌的兵力,则宜分为两部攻之,一部从正面,其他从背面或侧面进攻。

    【用兵之法】即兵法意,狭义指战略战术的原则。

    坎尼战法

    此节可用古代“坎尼战法”解释之,这个战法创始于迦太基名将汉尼拔。汉尼拔于公元前二一六年在坎尼与罗马军会战,置重点于两翼,形成典型的两翼包围歼灭战,以后名将如腓特烈大帝、拿破仑、毛奇等莫不师承之,德国前参谋总长施里芬尤崇拜这项战法,著有《坎尼》一书,由是坎尼战法更为知名。

    奥林匹克行动与小王冠行动

    又可用美军过去对日作战拟采取的“奥林匹克行动”及“小王冠行动”解释之。前者为美军拟于一九四五年秋向九州南部进击的行动,后者为美军拟于一九四六年春初向东京平原进击的行动。详见美将马歇尔近著《致美国陆军部二年报告书》。

    敌则能战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

    前节所说,是关于优势兵力的使用。这里,是就诸...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